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并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构建物理概念、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这种传统的课堂模式无疑是失败的.为了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需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角色转换,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粗浅的做法与体会.
1引入新课时,创设激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策划一、两个问题情境,寓教学目标和研究问题于引人入胜的情景、悬念丛生的问题、承上启下的思考、新颖奇妙的实验之中,使问题更直观、更形象,产生兴趣,引起思考,上课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当教师拿出导线、条形磁体、线圈、开关、电流表等器材,教师问:“利用这些器材,能否产生电流?”学生一看没有电池都回答不能.“真的不能吗?让我们试一试”.然后教师操作,电流表的指针动了!学生顿感迷惑不解,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自主学习时,创设自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学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质疑求知的基本途径.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景或导学提纲,阅读教材、理解知识、思考问题、发现疑难,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疑难困惑中产生质疑,在矛盾冲突中提出问题,在探索研究中升华兴趣,为知识内化、合作交流创造积极的条件.创设自学的教学情境,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就要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决不去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索、发现,促使其在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不断碰撞中激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应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湖水中一只漂浮小船里有一块石头,将小船里这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湖中水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果科学家们的答案各不一样,请学生给科学家当裁判,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寻找方法,又利用实验验证答案,突破了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浮力知识.
3尝试应用时,创设尝试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老师讲得全面、精细,学生听得轻松、惬意,可能学生收获得往往最少.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切实成为课堂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人.用尝试教学法提供尝试训练的机会,要求学生先练,教师再讲,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尝试应用知识解决具有现实情境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一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会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知识是可能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
例如在讲完“速度”后,设计了一题:警察追上一辆小汽车,对司机说:“你违章了,这段路的限速是50千米每小时,你超速了,要罚款!”而司机说:“废话,这里离我家才50千米,我已经走了两小时了.”哪个说得对呢?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一下子就理解了速度的概念.
4实验探究时,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对新事物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思想信仰的实际及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创设真实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时,教师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同时浸在水中.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答“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5在课外探究中创设灵活发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性,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结论多个,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笔者让学生课外探究:“一个已知电阻,只有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电源、开关、导线去测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的开放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实验的能力.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1引入新课时,创设激疑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策划一、两个问题情境,寓教学目标和研究问题于引人入胜的情景、悬念丛生的问题、承上启下的思考、新颖奇妙的实验之中,使问题更直观、更形象,产生兴趣,引起思考,上课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当教师拿出导线、条形磁体、线圈、开关、电流表等器材,教师问:“利用这些器材,能否产生电流?”学生一看没有电池都回答不能.“真的不能吗?让我们试一试”.然后教师操作,电流表的指针动了!学生顿感迷惑不解,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自主学习时,创设自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学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质疑求知的基本途径.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景或导学提纲,阅读教材、理解知识、思考问题、发现疑难,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疑难困惑中产生质疑,在矛盾冲突中提出问题,在探索研究中升华兴趣,为知识内化、合作交流创造积极的条件.创设自学的教学情境,真正还课堂给学生,就要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决不去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索、发现,促使其在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不断碰撞中激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应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湖水中一只漂浮小船里有一块石头,将小船里这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湖中水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果科学家们的答案各不一样,请学生给科学家当裁判,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寻找方法,又利用实验验证答案,突破了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浮力知识.
3尝试应用时,创设尝试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老师讲得全面、精细,学生听得轻松、惬意,可能学生收获得往往最少.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切实成为课堂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人.用尝试教学法提供尝试训练的机会,要求学生先练,教师再讲,虽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尝试应用知识解决具有现实情境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一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会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知识是可能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
例如在讲完“速度”后,设计了一题:警察追上一辆小汽车,对司机说:“你违章了,这段路的限速是50千米每小时,你超速了,要罚款!”而司机说:“废话,这里离我家才50千米,我已经走了两小时了.”哪个说得对呢?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一下子就理解了速度的概念.
4实验探究时,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对新事物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思想信仰的实际及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创设真实而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时,教师把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同时浸在水中.问学生“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答“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教师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为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5在课外探究中创设灵活发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性,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设计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结论多个,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笔者让学生课外探究:“一个已知电阻,只有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电源、开关、导线去测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的开放探究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实验的能力.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