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朗读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hxum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在未入小学之前的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积累,但他们的语感能力仍处在最初级的阶段,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总以“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这些最明朗、最直接的单一语言采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当学生进入小学后,会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学科学习,并通过语文实践训练进一步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中创造性地寻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
  那么,怎样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巧妙范读,感受语感
  
  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读一个字想一想后面的字这种一字一顿的情况,甚至把一个词语拆开来读,停顿产生错误,使句子不连贯。这就严重影响到对情感的体会和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不妨多领读,让学生模仿停顿和语气,然后在多次练习中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夕阳真美》第2、3、4自然段时,我就注意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读第2、3、4自然段,并小组互读,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读课文;最后,配合着轻柔的音乐请学生听我范读。我以徐缓、抒情的语调读出太阳慢慢往下沉的意境,以激昂、喜悦的语调读出夕阳余晖的色彩美丽,学生都瞪大眼睛,专注地听着,好像亲见一轮红日正在慢慢下沉,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教师在教学时善用范读,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语声旋律美,激发学生积极地仿读和创造性朗读。
  
  二、读中质疑,训练语感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争辩,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从中训练学生的语感。低年级学生胆大,好奇心重,敢于提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及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学生读了《水乡歌》第三小节后,有学生问:“老师,这歌曲怎么能用箩来装?”我首先肯定这位同学问题提得好。为了引导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我先提了一个问题:“渔民们的箩筐是用来干什么的?”然后组织让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箩筐是用来装鱼、虾……”这时,许多孩子争着说:“我知道了,那歌声就像一筐筐鱼虾一样,就像是一朵朵荷花一样,数也数不清。”这时,我再让学生读读这句话,体会水乡的歌多,效果还真好。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读,深刻地体会了诗歌的意境。
  
  三、读演结合,激发语感
  
  低年级新改编的教材故事性强,角色形象生动,很适合表演,而且低年级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边读边演,在表演中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
  如教学《青蛙看海》这一课时,你听“青蛙”惊讶的语气,“松鼠”鼓励的语气;你看“老鹰”那淡定的神情,学生都演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更直接地体会到说话者的心理,而观看者也通过观赏更好地体验到那个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样,通过读演结合,让学生敏锐地感受到文章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进而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并能在感情上产生和谐的共鸣,这样也就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从小处做起,适时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行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耐心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其动态变化以及流行病学分布。方法2008年1~12月每月下旬进行1次全院性的现患率调查,并对12次的调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医院平均现患感染
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对其思维习惯的现状调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掌握了学生对物理思维习惯的认知程度、物理学习过程中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把握、使用教材时,始终把这一点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电力行业也实现了整体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供电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价值。为了能够有序地推进供电企业的发展,需要重视电力营销管理的相关体系构建。文
新时代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专业知识讲授、培养学生对法语的运用能力外,还应重视在校学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捋顺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是从小便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学生如果在小时候没办法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或者养成一个较差的阅读习惯的话,在之后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5月12日0:00—24:00对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科室、疾病诊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无非是想让学生多识字,多读书,读透书,读出自己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然而,教师突破口设计得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突破”能否成功,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巧设突破
《郑和远航》一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文的第四自然节,介绍了郑和远航所到的国家,写了郑和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友好交往。课文对“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较少。我尝试以问题切入,从引导学生从读懂、读好课文人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丰富交往的细节、如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双方对话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