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一沈阳故宫,是中国现今仅存最完整的两座皇宫建筑群之一。
满族情调富殿——沈阳故富
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满清入关前将沈阳作为首都时修建。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构成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故宫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建筑风格,更是独一无二。宫殿主体分成平行的两部分,一部分住宿的,一部分办公的。住宿部分大部分房里都有火炕,甚至还有煮猪肉的大锅,很有意思。办公部分不像北京故宫皇帝一家独大,而是具有独特的分布——皇帝领头一个办公室,前边还有八旗旗主每人一个办公室,叫八旗亭。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沈阳古城的中心部位上,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南端始自大清门,依次向北为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诸多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许多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西路建筑为清人关后续建,主要有戏台、嘉荫殿、仰熙斋和文溯阁等。进了故宫大清门,我们先走中路: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
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
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是沈阳故宫最高的建筑,皇太极的御书房;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共三层。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
凤凰楼后面就是皇太极妃子们的寝宫,也是四合院构造,中间是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居住的“中宫”。里面的构造十分简单,房间里还有灶,皇后的寝宫里还有案板,是满族人在过年杀猪用的。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永福宫;西配宫有:麟趾宫、衍庆宫。这就是其余妃子住的集体宿舍了。
故宫东面第一部分,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大政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神圣的地方。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昕。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由北往南,八字形依次排开,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布局是自北而南,东部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部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追根溯源,其建筑格局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清入关前,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是少数民族中帐殿制的定型化,充分体现了汉、满、蒙各民族建筑特点的融合。
有—个宫殿被改为博物馆,里面陈列的文物大部分为清代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艺术品也很丰富,藏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漆器等工艺品。
帝王沉睡的地方——北陵
清昭陵与清福陵和永陵合称为“关外三陵”,三陵中尤以北陵规模最大,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的陵寝。昭陵,位于沈阳城北约十里,亦称“北陵”,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等,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昭陵建筑布局与故宫如出—辙,严格遵循“中轴线”原则,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
昭陵全陵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游昭陵时,先游前部。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
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显得异常华丽。
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方城的北部是宝顶,下面就是埋葬皇太极及孝端皇后棺椁的地下宫殿。不过,地宫没有开启,我们只能登上方城,环绕宝顶一周,观赏园内的风景了。登上四周城墙,游走于墙道间凭垛四望,只见陵区苍松古柏无数,全是墨绿一片,而且挺拔高大。随风呼啸,肃穆之极,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
东北因是满人的祖地,满清又统治中国几百年,我发觉东北老百姓对满清帝王还是颇崇拜的,隆恩殿门口处尽管拉了绳索禁止游人人内,但门槛内地面上还是有不少游人丢进去的角币,也许是一种献礼吧。离开陵区径直南行,则越来越热闹,渐渐走到沈阳人游览活动的佳地一北陵公园,市民们在其间聊天、跳舞、舞剑、踢毽、唱歌,现代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就如从清朝时代穿越回到了现代。
满族情调富殿——沈阳故富
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满清入关前将沈阳作为首都时修建。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构成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明清皇宫建筑群。
沈阳故宫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建筑风格,更是独一无二。宫殿主体分成平行的两部分,一部分住宿的,一部分办公的。住宿部分大部分房里都有火炕,甚至还有煮猪肉的大锅,很有意思。办公部分不像北京故宫皇帝一家独大,而是具有独特的分布——皇帝领头一个办公室,前边还有八旗旗主每人一个办公室,叫八旗亭。
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沈阳古城的中心部位上,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南端始自大清门,依次向北为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诸多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许多对称式的附属建筑。西路建筑为清人关后续建,主要有戏台、嘉荫殿、仰熙斋和文溯阁等。进了故宫大清门,我们先走中路: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
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
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是沈阳故宫最高的建筑,皇太极的御书房;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共三层。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
凤凰楼后面就是皇太极妃子们的寝宫,也是四合院构造,中间是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居住的“中宫”。里面的构造十分简单,房间里还有灶,皇后的寝宫里还有案板,是满族人在过年杀猪用的。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永福宫;西配宫有:麟趾宫、衍庆宫。这就是其余妃子住的集体宿舍了。
故宫东面第一部分,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大政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神圣的地方。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昕。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由北往南,八字形依次排开,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布局是自北而南,东部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部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追根溯源,其建筑格局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清入关前,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军政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是少数民族中帐殿制的定型化,充分体现了汉、满、蒙各民族建筑特点的融合。
有—个宫殿被改为博物馆,里面陈列的文物大部分为清代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艺术品也很丰富,藏有明、清两代一些大师的作品,如清李鳟、金农、明文征明书画精品、陶瓷、雕刻、漆器等工艺品。
帝王沉睡的地方——北陵
清昭陵与清福陵和永陵合称为“关外三陵”,三陵中尤以北陵规模最大,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的陵寝。昭陵,位于沈阳城北约十里,亦称“北陵”,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等,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昭陵建筑布局与故宫如出—辙,严格遵循“中轴线”原则,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
昭陵全陵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游昭陵时,先游前部。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
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显得异常华丽。
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方城的北部是宝顶,下面就是埋葬皇太极及孝端皇后棺椁的地下宫殿。不过,地宫没有开启,我们只能登上方城,环绕宝顶一周,观赏园内的风景了。登上四周城墙,游走于墙道间凭垛四望,只见陵区苍松古柏无数,全是墨绿一片,而且挺拔高大。随风呼啸,肃穆之极,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
东北因是满人的祖地,满清又统治中国几百年,我发觉东北老百姓对满清帝王还是颇崇拜的,隆恩殿门口处尽管拉了绳索禁止游人人内,但门槛内地面上还是有不少游人丢进去的角币,也许是一种献礼吧。离开陵区径直南行,则越来越热闹,渐渐走到沈阳人游览活动的佳地一北陵公园,市民们在其间聊天、跳舞、舞剑、踢毽、唱歌,现代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就如从清朝时代穿越回到了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