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阶段的孩子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经常会向外界以及身边的长辈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几句话经常出现在儿童的生活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选择合适的提问机会并给出正面的回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班语言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及回应展开了讨论,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来提升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推动幼儿思维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提问;回应;中班幼儿;语言活动;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055
引言
中班幼儿年龄在4-5岁,思维发展速度较快,对外界的环境和生活中的现象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精神和表达欲望较为强烈。教师作为教學活动的引导者,如何帮助幼儿快速的提升能力,满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点工作内容。顺应、提升、反问、随机都是有效的提问及应答策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帮助幼儿改善自己的思维想法,不断的深入到课程中,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慢慢的掌握一些生活经验和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顺应幼儿思维,逐渐提升表达能力
顺应幼儿的思维展开提问,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顺应法”。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提问和回应方式,教师跟着孩子们的思维想法走,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对后续的情节、知识展开揣测和推理,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能够主动的构建知识内容,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1]。
如在进行中班语言绘本课程《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时候,这本绘本故事充满了趣味性,一条毯子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扣子。在讲解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孩子们提问“猜一猜,小毯子变成了什么呢?”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回应孩子们,“老师听到有的小朋友说小毯子变成了一块毛巾!”“还有小朋友说变成了一块围巾!让我们继续看看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样的顺应法跟着幼儿的思维走,慢慢的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升幼儿想法,发展创造创新能力
提升幼儿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被我们成为“提升法”。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要求教师利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幼儿从当前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一方式主要注重开发和引导,鼓励幼儿创新、想象,扩散他们的思维想法,发展创新创造能力[2]。
如在中班语言课程中《我的理想》一课,这是一节讨论类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只会说出来“我以后想做一个xxx,因为我喜欢……”,就没有了后文。教师可以向他们提问一些问题,如“那你成为了xxx后,你第一件事要做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的展开想象,在孩子们说完后,教师给予正面的回应“你讲的太棒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既提升了孩子们的能力,同时也达成了优化课程的目的。
三、反问幼儿问题,激发探究挖掘意识
根据活动内容,反问幼儿一些问题,通常被我们称为“反问法”。由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成熟,在学习一些内容后,没有良好的挖掘意识,对层次的知识缺乏分析。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反问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挖掘知识意识[3]。
如在中班语言主题类活动《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带领幼儿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在学习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反问孩子们一些问题,如“你们还知道哪些不同的习俗吗?”“在不同的地区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呢?”等,激发幼儿的挖掘意识,让孩子们利用区域活动或者家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知识,带到学校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能力。
四、随机提问幼儿,优化课程活动质量
随机提问的方式,被称为“随机法”。这一方法灵活度极强,并且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由于孩子们的思维跳跃性较强,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在课堂中使用随机法展开教学,能够优化课程活动的质量,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中班语言类绘本课程《鸭子骑车记》一课,这是一片趣味性极强的故事。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经常会被一些背景、人物等元素影响,教师可以向他们提问,如“xx人物的出现,会给小鸭子带来哪些帮助呢?”在幼儿回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回应他们“我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让我们来看一看故事和你讲的一样吗?”这样既可以将孩子们带回课程主线上,又达成了优化活动的目的,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中班语言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及回应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幼儿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速度快,尤其中班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和课程中的知识,有无数个“为什么”。身为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行为,尽可能的顺应他们的思维想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语言活动中学会创新和创造,优化课程活动的质量,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妮. 大班幼儿向教师提问及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余倩. 教师对幼儿在园提问的回应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沈梦菁.浅谈教师回应小班幼儿提问的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8(02):37.
关键词:提问;回应;中班幼儿;语言活动;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055
引言
中班幼儿年龄在4-5岁,思维发展速度较快,对外界的环境和生活中的现象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精神和表达欲望较为强烈。教师作为教學活动的引导者,如何帮助幼儿快速的提升能力,满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点工作内容。顺应、提升、反问、随机都是有效的提问及应答策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帮助幼儿改善自己的思维想法,不断的深入到课程中,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慢慢的掌握一些生活经验和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顺应幼儿思维,逐渐提升表达能力
顺应幼儿的思维展开提问,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之为“顺应法”。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提问和回应方式,教师跟着孩子们的思维想法走,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对后续的情节、知识展开揣测和推理,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能够主动的构建知识内容,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1]。
如在进行中班语言绘本课程《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时候,这本绘本故事充满了趣味性,一条毯子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扣子。在讲解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孩子们提问“猜一猜,小毯子变成了什么呢?”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回应孩子们,“老师听到有的小朋友说小毯子变成了一块毛巾!”“还有小朋友说变成了一块围巾!让我们继续看看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样的顺应法跟着幼儿的思维走,慢慢的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升幼儿想法,发展创造创新能力
提升幼儿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被我们成为“提升法”。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要求教师利用问题的方式,帮助幼儿从当前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一方式主要注重开发和引导,鼓励幼儿创新、想象,扩散他们的思维想法,发展创新创造能力[2]。
如在中班语言课程中《我的理想》一课,这是一节讨论类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只会说出来“我以后想做一个xxx,因为我喜欢……”,就没有了后文。教师可以向他们提问一些问题,如“那你成为了xxx后,你第一件事要做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的展开想象,在孩子们说完后,教师给予正面的回应“你讲的太棒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既提升了孩子们的能力,同时也达成了优化课程的目的。
三、反问幼儿问题,激发探究挖掘意识
根据活动内容,反问幼儿一些问题,通常被我们称为“反问法”。由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不成熟,在学习一些内容后,没有良好的挖掘意识,对层次的知识缺乏分析。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反问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挖掘知识意识[3]。
如在中班语言主题类活动《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带领幼儿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在学习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反问孩子们一些问题,如“你们还知道哪些不同的习俗吗?”“在不同的地区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呢?”等,激发幼儿的挖掘意识,让孩子们利用区域活动或者家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知识,带到学校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能力。
四、随机提问幼儿,优化课程活动质量
随机提问的方式,被称为“随机法”。这一方法灵活度极强,并且在幼儿园教育中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由于孩子们的思维跳跃性较强,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在课堂中使用随机法展开教学,能够优化课程活动的质量,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中班语言类绘本课程《鸭子骑车记》一课,这是一片趣味性极强的故事。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经常会被一些背景、人物等元素影响,教师可以向他们提问,如“xx人物的出现,会给小鸭子带来哪些帮助呢?”在幼儿回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回应他们“我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让我们来看一看故事和你讲的一样吗?”这样既可以将孩子们带回课程主线上,又达成了优化活动的目的,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中班语言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及回应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幼儿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速度快,尤其中班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和课程中的知识,有无数个“为什么”。身为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行为,尽可能的顺应他们的思维想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语言活动中学会创新和创造,优化课程活动的质量,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妮. 大班幼儿向教师提问及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余倩. 教师对幼儿在园提问的回应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沈梦菁.浅谈教师回应小班幼儿提问的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8(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