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从阅读教学实际出发对随文练笔教学的具体实施思路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119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发展,将读与写进行充分联系的随文练笔应运而生。通过随文练笔,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本内容后,根据恰当的训练来进行小篇幅的写作,实现阅读与习作能力的双向提高。
一、把握时机,明确目的
1、研读课程标准
随文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开展随文练笔教学必须要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从第一学段明确学习方法到第三学段正确运用学习方法,是一个递进式的上升过程。比如第一学段的词句学习目标为“结合上下文与实际生活理解文中词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能够借助插图进行阅读。”第二学段的词句学习目标为“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借助字、词典与生活经验来理解生字词含义。”第三学段的词句学习目标为“能够借助词典理解词句含义,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含义,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悟其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效果和作用。”由此可见,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推想”,体现着学生阅读经验以及对阅读经验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也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随文练笔中的“随文”指的是背景,而“练笔”是主题,目的即是“写”,所以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层次性也是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从“写话”到“习作”,随文练笔同样需要从简单的文本阅读逐步过渡到遣词造句的基本表达能力获得,从而在谋篇布局中达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等基本写作要求。
2、透析文本
透析文本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在思考与深入分析,通过细细品味文本内涵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感悟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中的内心情感。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学生对于语言认识和文本理解的正确把握程度,也只有全面地解读教材文本,去挖掘作者藏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发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特点,才能够确定教学和训练的重点,设置具体的随文练笔内容。而如何做到透析文本,首先就需要从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出发,来探寻作者的心境。文本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和表达,所以一定会透露出作者一些独特的经历和情感,每一篇文本中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环境都是不同的,而明确这些不同也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例如,在《落花生》一文中,本文着重讲述了许地山一家人收获花生的经过,通过深入谈论花生的重要性和意义来揭示其所代表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说明人应该做游泳的人,不要做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也是作者不为名利人生态度的体现。从创作背景入手,本文诞生于五四运动期间,作者不畏强权,成为了一名反帝反封的先锋战士,适逢国难之际,写下了这篇文章。结合作者生平与文章创作背景便不难体悟文本背后的主旨内涵,花生之所以深埋黄土且无怨无悔,这正是它“牺牲自我”的精神,只有找到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才能够找到阅读衍生出读写训练的点。接着,回归文本,明确文本的表达顺序,关注文章的结构,弄清楚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才能够明确掌握到随文练笔训练开展的点,因为不同的表达顺序往往会包含有不同的表达内容。一篇记叙文,表达顺序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等等,例如《彩色的翅膀》一文中通过描写中国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小高回家去黑龙江探亲的故事,讲述了其在探亲返回的路上提到了一个小纸箱,将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歌颂了中国海岛战士热爱岗位,一心扎根于海岛建设美丽海岛的崇高精神。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形式来使得故事的描述更加生动。
3、解读教材编者意图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和文本多方面的对话,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起文本和编者意图的指导价值,具体可以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来进行把握。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第一部分通过一个简短深刻的语句配合插图来描绘出了亲情的温暖,也暗示本单元的内容是与亲情中的“父母之爱”有关的主题。而下方的导语“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则是学习本单元课文在语言表达方法掌握上需要达到的目标。
二、分析学情,加强指导
1、发挥想象
有些文本在末尾处会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而这些地方也需要教师敏锐地抓住来转化为随文练笔开展的训练点。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合理想象,这尤其在故事或是童话类文本中较为适用。通过续编,不仅能够对文本进行内容上的补充,也实现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教师也应告知学生随文练笔的思路和方法,确保紧紧围绕文中人物与故事主题来进行,真正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使其愿意去想象和创作。
2、迁移运用
优秀的文本往往会用很晦涩的方式来流露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也应当从作者的特点出发来思考文本的写作顺序,情节结构设计等方面,从而找到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点,以使学生在思考中产生表达自我情感的欲望。例如,《桥》中的故事情节设计十分感人,而且矛盾集中,尽管文本篇幅不长,但却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这无疑是作者高超文学艺术表现力的体现,尤其在文章结尾处,可以说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读来会使人感到意外,但也却在情理之中。通过练笔,教师应该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老村长的思想与行为作为目标,以刻画人物形象与埋下伏笔等作为随文练笔的训练点。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贯穿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阅读和写作之间沟通桥梁。经过分析研究,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实施目的模糊,内容设计随意,教学指导低效等问题,有必要从根本出发来找寻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文尚存在诸多不足,以期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带去一点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于水.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实践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1):24.
[2]翁秀清.小學语文随文练笔“全程式”教学策略初探[J].青春岁月,2018(21):173.
[3]开桂莲.让阅读与写作“互惠双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0):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119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发展,将读与写进行充分联系的随文练笔应运而生。通过随文练笔,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本内容后,根据恰当的训练来进行小篇幅的写作,实现阅读与习作能力的双向提高。
一、把握时机,明确目的
1、研读课程标准
随文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开展随文练笔教学必须要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从第一学段明确学习方法到第三学段正确运用学习方法,是一个递进式的上升过程。比如第一学段的词句学习目标为“结合上下文与实际生活理解文中词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能够借助插图进行阅读。”第二学段的词句学习目标为“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借助字、词典与生活经验来理解生字词含义。”第三学段的词句学习目标为“能够借助词典理解词句含义,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含义,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悟其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效果和作用。”由此可见,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推想”,体现着学生阅读经验以及对阅读经验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也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随文练笔中的“随文”指的是背景,而“练笔”是主题,目的即是“写”,所以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层次性也是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从“写话”到“习作”,随文练笔同样需要从简单的文本阅读逐步过渡到遣词造句的基本表达能力获得,从而在谋篇布局中达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等基本写作要求。
2、透析文本
透析文本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在思考与深入分析,通过细细品味文本内涵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感悟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中的内心情感。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学生对于语言认识和文本理解的正确把握程度,也只有全面地解读教材文本,去挖掘作者藏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发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特点,才能够确定教学和训练的重点,设置具体的随文练笔内容。而如何做到透析文本,首先就需要从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出发,来探寻作者的心境。文本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和表达,所以一定会透露出作者一些独特的经历和情感,每一篇文本中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环境都是不同的,而明确这些不同也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例如,在《落花生》一文中,本文着重讲述了许地山一家人收获花生的经过,通过深入谈论花生的重要性和意义来揭示其所代表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说明人应该做游泳的人,不要做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也是作者不为名利人生态度的体现。从创作背景入手,本文诞生于五四运动期间,作者不畏强权,成为了一名反帝反封的先锋战士,适逢国难之际,写下了这篇文章。结合作者生平与文章创作背景便不难体悟文本背后的主旨内涵,花生之所以深埋黄土且无怨无悔,这正是它“牺牲自我”的精神,只有找到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才能够找到阅读衍生出读写训练的点。接着,回归文本,明确文本的表达顺序,关注文章的结构,弄清楚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才能够明确掌握到随文练笔训练开展的点,因为不同的表达顺序往往会包含有不同的表达内容。一篇记叙文,表达顺序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和补叙等等,例如《彩色的翅膀》一文中通过描写中国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小高回家去黑龙江探亲的故事,讲述了其在探亲返回的路上提到了一个小纸箱,将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歌颂了中国海岛战士热爱岗位,一心扎根于海岛建设美丽海岛的崇高精神。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形式来使得故事的描述更加生动。
3、解读教材编者意图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和文本多方面的对话,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起文本和编者意图的指导价值,具体可以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来进行把握。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第一部分通过一个简短深刻的语句配合插图来描绘出了亲情的温暖,也暗示本单元的内容是与亲情中的“父母之爱”有关的主题。而下方的导语“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则是学习本单元课文在语言表达方法掌握上需要达到的目标。
二、分析学情,加强指导
1、发挥想象
有些文本在末尾处会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而这些地方也需要教师敏锐地抓住来转化为随文练笔开展的训练点。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把握,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合理想象,这尤其在故事或是童话类文本中较为适用。通过续编,不仅能够对文本进行内容上的补充,也实现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教师也应告知学生随文练笔的思路和方法,确保紧紧围绕文中人物与故事主题来进行,真正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使其愿意去想象和创作。
2、迁移运用
优秀的文本往往会用很晦涩的方式来流露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也应当从作者的特点出发来思考文本的写作顺序,情节结构设计等方面,从而找到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点,以使学生在思考中产生表达自我情感的欲望。例如,《桥》中的故事情节设计十分感人,而且矛盾集中,尽管文本篇幅不长,但却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这无疑是作者高超文学艺术表现力的体现,尤其在文章结尾处,可以说全文最精彩的地方,读来会使人感到意外,但也却在情理之中。通过练笔,教师应该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老村长的思想与行为作为目标,以刻画人物形象与埋下伏笔等作为随文练笔的训练点。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贯穿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阅读和写作之间沟通桥梁。经过分析研究,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实施目的模糊,内容设计随意,教学指导低效等问题,有必要从根本出发来找寻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文尚存在诸多不足,以期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带去一点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于水.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实践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1):24.
[2]翁秀清.小學语文随文练笔“全程式”教学策略初探[J].青春岁月,2018(21):173.
[3]开桂莲.让阅读与写作“互惠双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