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给予心理护理,优化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加强护患沟通的技巧,丰富细腻的情感,宽广的胸怀,真诚的面对每位患者。结果: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结论:掌握老年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治疗,促进康复。
关键词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状态;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观完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老龄化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因他(她)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我科是以收治老年慢性病为主的科室,且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住院患者较多。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成为临床广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科对长期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老年人的身体变化
老年患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体内各脏器以及感觉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表现为感觉迟钝、行动受限、思维及记忆减退、血压增高、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有的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一些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在我国,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老年人患病的特点病程长、恢复慢且致残率高,受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明显,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综合医院内老年住院病人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0%。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老年人顾虑多,遇挫易怒,常有孤独感和被抛弃感,身心难以忍受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
老年人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早在1987年对家庭老年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疾病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一旦患病严重,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康复。异常的心理状态的产生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年龄越大,发生异常心理状态的越多越重,这可能因年龄越大,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相对减弱和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相同疾病与年轻人比造成的损失较重和较多的功能紊乱,因而轻易产生异常心理状态。老年病人中,异常心理状态以焦虑、情绪易激动、抑郁、恐惧不安;神经衰弱、高度健忘、老年性痴呆,孤独和寂寞感多见,患者表现为:依赖性增强;性格固执、多疑,这可能与老年病人大脑皮层退化、萎缩、机能下降有关。就异常心理状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而言,多与医护合作欠佳或不合作。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细心观察与照料,诚恳交谈,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以便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之配合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身体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重视调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重视心理护理与指导,使老年人身心尽可能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3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生理性老化,焦虑、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产生,情绪变得幼稚,像儿童一样稍有照顾不周和不顺从他的意愿时就生气。他们最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被尊敬。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而性格的改变,大多是外界原因引起。由于长期住院与亲人的沟通交流较少,得到的关怀也较少,加上住院环境使得患者几乎与社会环境脱离。因此,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尊重、倍加关心老年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护理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3.1焦虑、恐惧心理
3.1.1相关因素
焦虑、恐惧心理与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的陌生、健康知识的缺乏、慢性病程,迁延不愈、自理能力缺陷、活动能力下降等有关,从而产生精神的高度紧张、感觉过敏,惧怕死亡。
3.1.2护理目标
患者能感觉和说出恐惧、焦虑的感觉及对疾病的影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认识;尽快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
3.1.3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从病人进病房即开始。责任护士主动热情与病人打招呼,搀扶病人坐到床旁,并帮助整理用物,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休息时间,入院须知、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等。立即帮助病人建立病友关系,介绍同病室病友,向家属了解病人病因所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做好入院后心理护理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接触中,可使老年病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为积极行为中,解除心理负担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
3.2依赖心理
3.2.1相关因素
依赖心理与自理能力部分丧失、老年人价值感丧失和孤独寂寞等有关。致使患病后不能照顾家庭和得到家庭成员的过度保护。
3.2.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适应患者角色,且能够参与自我护理。
3.2.3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尽快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加强生活护理,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料,并从心理上、精神上关心鼓励他们,使他们从心里感到身心舒适。①向患者说明活动的重要性,介绍患者的病情,鼓励其在护士的监护下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②鼓励家属一起参与活动,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同时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对家人的重要性。提供给患者探求和改变应对方式的机会,鼓励患者行为的转变,如自我护理。
3.3抑郁、悲观心理
3.3.1相关因素
①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②因长期住院得到的家庭关爱减少,悲观失望,消极对待。
3.3.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表达悲观、缺乏信心的原因及时使患者摆脱消极心理,对治疗产生信心,并能参与制定护理计划。
3.3.3护理措施
反复耐心的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强调治疗目的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表达出此时的感受,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慢性疾病通过治疗得到控制后可以正常的生活,在交谈中注重语言的艺术、平时的称呼,并且多关心、多问候。同时与家属能够及时沟通,一起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人。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沟通,相互回忆往事,得到精神支持。注重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与患者一起商讨选择最佳护理措施,并请经过治疗已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思想顾虑,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地创造“陪伴”条件,与病人聊家常,关心爱护患者,让他感受到生存的价值,生活乐趣。
3.4自尊心理
3.4.1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当,环境与角色的改变。
3.4.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说出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得以满足。
3.4.3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言行举止得当,视患者如亲人,注意称谓、语气,避免使用带嘲讽意味的语言,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对他们的关心,尊重,并且不嫌弃他们,使患者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热情帮助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业务操作技术,处理好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对特别敏感者,可由他选择自己最信赖的护士为其治疗。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根据其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施展、发挥,陶冶情操,让患者找到自身的价值,有成就感。
3.5固执、多疑心理
3.5.1相关因素
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缺乏了解;老年人生理性改变所致,与医务人员的语言、暗示有关,长期住院与病友间造成人际关系的摩擦。
3.5.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理解有关的病情、治疗和预后。患者能够克制自我,配合治疗,服从护理,并与病友能和睦相处。
3.5.3护理措施
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尽量把同一种类型疾病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有些患者敏感性较强,易产生多虑和多疑。他们对每天每次的口服药共有多少粒、什么颜色,哪种颜色的有几粒,都非常清楚。如遇改药,在发药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解说清楚,必要时我们还需要医生配合我们一起解释。对实行保护性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医源性损害。恰当解释疾病的发病过程、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保持心情舒畅,服从治疗和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尽量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感到身心舒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赖,消除患者的疑虑。对多疑的病人的异常行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除宽厚和谅解外,要主动关怀、体贴,对病人忍让关心可使其平静而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劝慰长期住院患者,与病友间应态度和善,以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长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也会滋生亲情,应相互帮助、扶持、鼓励。
4讨论
我科绝大多数患者在职期间都是领导干部,希望得到周围所有人的重视、尊重,一旦离退休后,往往产生失落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待这些自尊心极强的老年患者,我们可以称呼其在职期间的头衔,切忌轻率直呼姓名或床号,不但可以满足其自尊心,而且还可以融洽护患关系。老年患者大多固执不服老,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历亲为,这会增加老年患者的安全隐患,在护理中我们时刻提醒患者注意安全,如穿防滑鞋、加床护拦等。对于一些高龄、耳聋、行动不便、行为固执怪异等患者从入院开始我们就嘱咐家人留一陪护,防止生活中出现意外。我们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年龄、文化程度、爱好等情况合理安排病床,避免病人在生活、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困扰。由于同病相怜,老病友们相互交流的经验之谈较容易被接受,从而影响新患者的心理活动。每日宣教一些有关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宣教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另外我科老年患者大多数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的还是高级知识分子,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有较高水平的、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护理中应与病人主动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注重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我科老年高龄患者较多,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与其交谈中,说话声音要大不要急,回答询问要慢,对病人讲的事情要表现出耐心倾听、神情专注,反映出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一片诚心,很自然的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温暖。重视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通过护士的动作、眼神、举止、语调、表情及行为等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说话的语调不同,反应的情绪就不同。还可适时组织老年病人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以活跃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把老年人现在的状况同过去的经历及未来的健康状况相联系,就会更好地探知患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用整体观来指导护理工作,实施以患者为中心,运用心理沟通技巧,协助他们调整好自我感觉,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其身心疾病尽快地得到康复。
关键词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状态;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观完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老龄化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因他(她)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我科是以收治老年慢性病为主的科室,且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住院患者较多。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成为临床广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科对长期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老年人的身体变化
老年患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体内各脏器以及感觉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表现为感觉迟钝、行动受限、思维及记忆减退、血压增高、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有的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一些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在我国,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老年人患病的特点病程长、恢复慢且致残率高,受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明显,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综合医院内老年住院病人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0%。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老年人顾虑多,遇挫易怒,常有孤独感和被抛弃感,身心难以忍受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
老年人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早在1987年对家庭老年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疾病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一旦患病严重,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康复。异常的心理状态的产生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年龄越大,发生异常心理状态的越多越重,这可能因年龄越大,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相对减弱和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相同疾病与年轻人比造成的损失较重和较多的功能紊乱,因而轻易产生异常心理状态。老年病人中,异常心理状态以焦虑、情绪易激动、抑郁、恐惧不安;神经衰弱、高度健忘、老年性痴呆,孤独和寂寞感多见,患者表现为:依赖性增强;性格固执、多疑,这可能与老年病人大脑皮层退化、萎缩、机能下降有关。就异常心理状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而言,多与医护合作欠佳或不合作。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细心观察与照料,诚恳交谈,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以便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之配合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身体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重视调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重视心理护理与指导,使老年人身心尽可能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3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生理性老化,焦虑、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产生,情绪变得幼稚,像儿童一样稍有照顾不周和不顺从他的意愿时就生气。他们最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被尊敬。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而性格的改变,大多是外界原因引起。由于长期住院与亲人的沟通交流较少,得到的关怀也较少,加上住院环境使得患者几乎与社会环境脱离。因此,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尊重、倍加关心老年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护理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3.1焦虑、恐惧心理
3.1.1相关因素
焦虑、恐惧心理与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的陌生、健康知识的缺乏、慢性病程,迁延不愈、自理能力缺陷、活动能力下降等有关,从而产生精神的高度紧张、感觉过敏,惧怕死亡。
3.1.2护理目标
患者能感觉和说出恐惧、焦虑的感觉及对疾病的影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认识;尽快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
3.1.3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从病人进病房即开始。责任护士主动热情与病人打招呼,搀扶病人坐到床旁,并帮助整理用物,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休息时间,入院须知、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等。立即帮助病人建立病友关系,介绍同病室病友,向家属了解病人病因所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做好入院后心理护理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接触中,可使老年病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为积极行为中,解除心理负担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
3.2依赖心理
3.2.1相关因素
依赖心理与自理能力部分丧失、老年人价值感丧失和孤独寂寞等有关。致使患病后不能照顾家庭和得到家庭成员的过度保护。
3.2.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适应患者角色,且能够参与自我护理。
3.2.3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尽快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加强生活护理,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料,并从心理上、精神上关心鼓励他们,使他们从心里感到身心舒适。①向患者说明活动的重要性,介绍患者的病情,鼓励其在护士的监护下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②鼓励家属一起参与活动,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同时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对家人的重要性。提供给患者探求和改变应对方式的机会,鼓励患者行为的转变,如自我护理。
3.3抑郁、悲观心理
3.3.1相关因素
①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②因长期住院得到的家庭关爱减少,悲观失望,消极对待。
3.3.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表达悲观、缺乏信心的原因及时使患者摆脱消极心理,对治疗产生信心,并能参与制定护理计划。
3.3.3护理措施
反复耐心的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强调治疗目的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表达出此时的感受,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慢性疾病通过治疗得到控制后可以正常的生活,在交谈中注重语言的艺术、平时的称呼,并且多关心、多问候。同时与家属能够及时沟通,一起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人。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沟通,相互回忆往事,得到精神支持。注重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与患者一起商讨选择最佳护理措施,并请经过治疗已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思想顾虑,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地创造“陪伴”条件,与病人聊家常,关心爱护患者,让他感受到生存的价值,生活乐趣。
3.4自尊心理
3.4.1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当,环境与角色的改变。
3.4.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说出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得以满足。
3.4.3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言行举止得当,视患者如亲人,注意称谓、语气,避免使用带嘲讽意味的语言,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对他们的关心,尊重,并且不嫌弃他们,使患者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热情帮助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业务操作技术,处理好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对特别敏感者,可由他选择自己最信赖的护士为其治疗。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根据其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施展、发挥,陶冶情操,让患者找到自身的价值,有成就感。
3.5固执、多疑心理
3.5.1相关因素
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缺乏了解;老年人生理性改变所致,与医务人员的语言、暗示有关,长期住院与病友间造成人际关系的摩擦。
3.5.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理解有关的病情、治疗和预后。患者能够克制自我,配合治疗,服从护理,并与病友能和睦相处。
3.5.3护理措施
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尽量把同一种类型疾病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有些患者敏感性较强,易产生多虑和多疑。他们对每天每次的口服药共有多少粒、什么颜色,哪种颜色的有几粒,都非常清楚。如遇改药,在发药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解说清楚,必要时我们还需要医生配合我们一起解释。对实行保护性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医源性损害。恰当解释疾病的发病过程、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保持心情舒畅,服从治疗和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尽量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感到身心舒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赖,消除患者的疑虑。对多疑的病人的异常行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除宽厚和谅解外,要主动关怀、体贴,对病人忍让关心可使其平静而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劝慰长期住院患者,与病友间应态度和善,以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长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也会滋生亲情,应相互帮助、扶持、鼓励。
4讨论
我科绝大多数患者在职期间都是领导干部,希望得到周围所有人的重视、尊重,一旦离退休后,往往产生失落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待这些自尊心极强的老年患者,我们可以称呼其在职期间的头衔,切忌轻率直呼姓名或床号,不但可以满足其自尊心,而且还可以融洽护患关系。老年患者大多固执不服老,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历亲为,这会增加老年患者的安全隐患,在护理中我们时刻提醒患者注意安全,如穿防滑鞋、加床护拦等。对于一些高龄、耳聋、行动不便、行为固执怪异等患者从入院开始我们就嘱咐家人留一陪护,防止生活中出现意外。我们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年龄、文化程度、爱好等情况合理安排病床,避免病人在生活、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困扰。由于同病相怜,老病友们相互交流的经验之谈较容易被接受,从而影响新患者的心理活动。每日宣教一些有关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内容不易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宣教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另外我科老年患者大多数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的还是高级知识分子,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有较高水平的、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护理中应与病人主动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注重与病人感情上的沟通。我科老年高龄患者较多,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与其交谈中,说话声音要大不要急,回答询问要慢,对病人讲的事情要表现出耐心倾听、神情专注,反映出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一片诚心,很自然的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温暖。重视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通过护士的动作、眼神、举止、语调、表情及行为等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说话的语调不同,反应的情绪就不同。还可适时组织老年病人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以活跃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把老年人现在的状况同过去的经历及未来的健康状况相联系,就会更好地探知患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用整体观来指导护理工作,实施以患者为中心,运用心理沟通技巧,协助他们调整好自我感觉,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其身心疾病尽快地得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