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应用能力强的精英型国际商务人才。这决定了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模式必须有别于以往学术专业硕士的培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梳理国际商务硕士培养模式,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硕士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探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96-03
着眼于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高级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快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两个纲要的推动下,2010年我国首批78所高等院校获得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拉开了我国国际商务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序幕。在西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部就组织成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现代国际商务硕士的教育体系和培养计划。而我国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基本借鉴和沿用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内容,在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与西方高校。因此,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国际商务硕士培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培养定位
国际商务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市场对MIB人才的实际需求共同决定了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
1.国际商务学科的定位。国际商务的奠基人海默在研究跨国公司时发现,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跨国的经济活动必须要对外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国际商务学,其内容即包含国际经济学等专业性的内容,还覆盖了投资环境分析、全球生产运营、信息技术、全球供应链管理、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为了培养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商科专业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不断根据国际商务领域的新趋势相应地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2.基于国际贸易新常态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方式悄然发生转变,传统的以最终产品为主的货物贸易方式慢慢让位于以中间品贸易、转口贸易以及服务贸易融合为特征的新贸易常态。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交会作为中国国际经贸往来的名片,其所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扎实的外贸知识 娴熟的外语能力”。前者只是对新贸易常态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外在的、表象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全球运营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快速的反应和学习能力、持续的创新意识才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内在的、核心的要求。新常态对国际商务硕士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应具备对工作领域基本知识的储备,如对国际商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其次,应具备胜任日常性工作的职业技能,即具有特定的专业技能,可以在某一具体的国际商务环境下完成指定的任务;最后,应具有职业拓展能力,即能够不断获取因国际商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衍生的新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后两个层次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的角色认同感)是行业佼佼者与一般从业人员的本质区别。目前来看,后两种能力的获得主要靠长期的商务实践逐步习得。因此,摆在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通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地、渐进地培养在校生的这两种能力。
3.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①一般性目标定位。MIB教育中心以“国际化培养精英型教育”为办学理念,成立伊始就确立了“领航华南商通全球”的办学定位,着力培养具备良好商业道德,通晓现代商务理论,具有国际商务一般技能,掌握娴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商务精英人才。②特殊性目标定位。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处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缘优势以及本身的办学特色,MIB教育中心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对语言能力和应对商业环境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内优秀的教学资源,联合校外成功业界精英打造国际商务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构成所决定。
1.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内涵构成。①人才精英类的内涵属性。人才精英类的内涵属性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具备诚信的商业道德和坚忍不拔的企业家精神;b.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规避风险的意识和变革管理能力;c.具有自我约束、突破与管理发展能力。②人才国际化的内涵属性。人才国际化的内涵属性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具有国际化意识,具备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以及国际化水准的视野和能力;b拥有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c.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善于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把握机遇,开拓全球市场并从事全球化运营管理的能力;d.通晓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惯例,能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实际问题。③人才应用型的内涵属性。人才应用型的内涵属性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a.具有一定的国际商务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搜集数据、整理信息、分析信息;b.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商务问题的直觉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2.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①精英类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精英类属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生源的精英化。为保证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保证优异的生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专业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从而扩大筛选范围;另一方面,通过选才制度改革,推行灵活的选材方法,既不放松对理论知识考核,又同时兼顾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借助现有的推免生制度灵活、自主选材。b.指导教师的精英化。培养精英化人才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兼具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除了选聘校内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名师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校外资源,聘请政、企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以及学生导师,通过定期开设专家讲坛方式,将业界精英请进校园与在校生谈讨国际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问题,分享企业跨国经营之道;c.培养模式的精英化,增加商务实务操作课程和数量分析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开展小班教学,增进师生课堂交流的机会,通过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属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办学理念国际化,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一流商科院校开展师生间、管理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b.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优秀的商科教材,不断更新本专业教学内容,促成海外优秀教育资源的本土化。c.培养模式国际化,积极推进海外留学生招生,同时加大本国优秀研究生和出国(境)学习和交流的比例。通过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海外短期游学以及交换生等方式,推动培养模式的国际化。d.师资力量的国际化,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为本国教师和管理干部国(境)外学习提供支持,同时积极加大对海外留学人员、外籍教师聘请力度,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e.实践教学体系国际化,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在华的跨国公司以及具有国际化思维的本国企业观摩、实习;校内,利用全景模式模拟国际化企业的运作,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接触到企业國际化的运营理念。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属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搭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前者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区别在于应用型课程体系更加强调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同时对其理论课程的设置强调内容的紧凑,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b.建立专业培养与行业应用间的对接机制。切实推进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利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双基地,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相关行业准入能力。c.突出应用型教学,引进西方实践、实操特色突出的商务类教材,适时编撰符合国内教学特色的国际商务教材和教学软件。 三、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首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点之一。至今已成功招收了四届学生,招生规模由最初的32名增加至82名(含9名留学生)。在招生规模稳步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也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国内985、211院校以及广外、天外、川外等知名外向型院校,往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围绕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定位,借鉴相关兄弟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发挥广外大的自身优势和地缘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IB教育中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师资队伍,授课教师精英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硕士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海归博士,又有国外名牌大学资深教授,既有校内省级名师,又有业界精英参与实践授课,同时我们还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等保持广泛的师资合作。整个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实践性和国际化特征,这在国内同专业的教学队伍中是不多见的。完善双导师制度,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认真的考核后,聘请珠三角地区具有商贸相关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政企高层担任校外导师,并定期对校外导师进行考核,保证导师制度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通过双导师制度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2.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环节纳入学生学分体系,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的职业实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包括寒暑假实习、周末实习等,保证了较为充分的实习时间,使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凸显了应用型的特色。同时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国际性赛事,如GMC、北美数学建模大赛等,与国内外选手同场竞技,提高实战能力和技巧。此外,还在校内开设了国际商务模拟和实验性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在实际商务往来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决策以及国际商务中的法律纠纷等,通过实现对“情景”的再现,让学生亲历其境,设身处地地参与活动,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帮助学生在国际商务模拟实验中获得分析复杂商务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单依靠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讨论式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掌握特定学科研究方法。案例教学通过使用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同时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例,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分析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最终找出最佳方案。
4.打造专业实践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处华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外交流由来已久,拥有众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这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广泛地与当地的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跨国企业、外向型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先后与三十余家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企业中、短期观摩和实践机会。
四、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稳定师资队伍,培养教学团队。随着MIB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校内、外教师工作的流转,维系稳定的优秀教学团队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稳定授课团队;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中、青年教师骨干,有重点地选派教师海外进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老带新,保证教学质量的延续。
2.加强国际商务学科系列教材的编写。虽然我国国际商务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颁布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但现实中,由于各个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各有不同,导致该课程体系很难彻底地在各培养单位加以实施。纵观现行的教材使用情况,有的高校侧重于使用西方主流的商科教材,有的则使用国内为学术型硕士培养编写的教材。为了更好地体现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的特色,在有选择地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有重点、分批次地编写符合我国经济特色的自用国际商务类教材,填补自有教材的空白。改变我国现行商科教育的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实用性不强等弊端,有意识地在新编教材中加入双语或全英的表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和语言方面的强化训练。
3.建设我国的国际商务案例库。西方商学院已积累了许多本国案例用于教学,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此及时总结我国近年来国际商务实践领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创建本土的国际商务经典案例库的任务迫在眉睫。使用本土的案例库,不仅可以同样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商务问题的能力,同时与以西方社会和外资企业为背景的案例相比,学生对本土案例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将更加熟悉,對案例的分析也会更加透彻,从而对所学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留学机会。在现有的短期交换生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大学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海外实习和学习地点,让更高比例的学生得到海外实习和学习的机会。从西方国际商务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多学校强调学生具备一定的海外经历,一些大学如美国萨福克大学和荷兰汉恩大学,还将完成海外计划作为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
总而言之,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应以实践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仿真模拟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力求建立适应我国国际商务实际的高级人才培养需求,并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实践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2]林吉双,杜玉萍,杨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1).
[3]段康,任燕,丁琳.国际商务硕士课程设置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7).
[4]洪涓,郝冬雅.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关键词: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96-03
着眼于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高级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快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两个纲要的推动下,2010年我国首批78所高等院校获得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拉开了我国国际商务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序幕。在西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部就组织成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现代国际商务硕士的教育体系和培养计划。而我国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基本借鉴和沿用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内容,在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与西方高校。因此,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国际商务硕士培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培养定位
国际商务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市场对MIB人才的实际需求共同决定了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
1.国际商务学科的定位。国际商务的奠基人海默在研究跨国公司时发现,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跨国的经济活动必须要对外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国际商务学,其内容即包含国际经济学等专业性的内容,还覆盖了投资环境分析、全球生产运营、信息技术、全球供应链管理、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为了培养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商科专业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不断根据国际商务领域的新趋势相应地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2.基于国际贸易新常态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方式悄然发生转变,传统的以最终产品为主的货物贸易方式慢慢让位于以中间品贸易、转口贸易以及服务贸易融合为特征的新贸易常态。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交会作为中国国际经贸往来的名片,其所需要的国际商务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扎实的外贸知识 娴熟的外语能力”。前者只是对新贸易常态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外在的、表象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全球运营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快速的反应和学习能力、持续的创新意识才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内在的、核心的要求。新常态对国际商务硕士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应具备对工作领域基本知识的储备,如对国际商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其次,应具备胜任日常性工作的职业技能,即具有特定的专业技能,可以在某一具体的国际商务环境下完成指定的任务;最后,应具有职业拓展能力,即能够不断获取因国际商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衍生的新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后两个层次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的角色认同感)是行业佼佼者与一般从业人员的本质区别。目前来看,后两种能力的获得主要靠长期的商务实践逐步习得。因此,摆在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通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地、渐进地培养在校生的这两种能力。
3.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①一般性目标定位。MIB教育中心以“国际化培养精英型教育”为办学理念,成立伊始就确立了“领航华南商通全球”的办学定位,着力培养具备良好商业道德,通晓现代商务理论,具有国际商务一般技能,掌握娴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商务精英人才。②特殊性目标定位。结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处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缘优势以及本身的办学特色,MIB教育中心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对语言能力和应对商业环境能力的培养。利用校内优秀的教学资源,联合校外成功业界精英打造国际商务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构成所决定。
1.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内涵构成。①人才精英类的内涵属性。人才精英类的内涵属性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具备诚信的商业道德和坚忍不拔的企业家精神;b.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规避风险的意识和变革管理能力;c.具有自我约束、突破与管理发展能力。②人才国际化的内涵属性。人才国际化的内涵属性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a.具有国际化意识,具备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以及国际化水准的视野和能力;b拥有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c.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善于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把握机遇,开拓全球市场并从事全球化运营管理的能力;d.通晓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惯例,能够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实际问题。③人才应用型的内涵属性。人才应用型的内涵属性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a.具有一定的国际商务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搜集数据、整理信息、分析信息;b.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商务问题的直觉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2.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①精英类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精英类属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生源的精英化。为保证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保证优异的生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专业的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从而扩大筛选范围;另一方面,通过选才制度改革,推行灵活的选材方法,既不放松对理论知识考核,又同时兼顾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借助现有的推免生制度灵活、自主选材。b.指导教师的精英化。培养精英化人才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力量,尤其是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兼具丰富的业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除了选聘校内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名师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校外资源,聘请政、企负责人担任授课教师以及学生导师,通过定期开设专家讲坛方式,将业界精英请进校园与在校生谈讨国际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问题,分享企业跨国经营之道;c.培养模式的精英化,增加商务实务操作课程和数量分析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量分析能力。开展小班教学,增进师生课堂交流的机会,通过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属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办学理念国际化,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一流商科院校开展师生间、管理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b.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优秀的商科教材,不断更新本专业教学内容,促成海外优秀教育资源的本土化。c.培养模式国际化,积极推进海外留学生招生,同时加大本国优秀研究生和出国(境)学习和交流的比例。通过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海外短期游学以及交换生等方式,推动培养模式的国际化。d.师资力量的国际化,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为本国教师和管理干部国(境)外学习提供支持,同时积极加大对海外留学人员、外籍教师聘请力度,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e.实践教学体系国际化,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在华的跨国公司以及具有国际化思维的本国企业观摩、实习;校内,利用全景模式模拟国际化企业的运作,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接触到企业國际化的运营理念。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属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a.搭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前者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区别在于应用型课程体系更加强调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同时对其理论课程的设置强调内容的紧凑,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b.建立专业培养与行业应用间的对接机制。切实推进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利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双基地,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相关行业准入能力。c.突出应用型教学,引进西方实践、实操特色突出的商务类教材,适时编撰符合国内教学特色的国际商务教材和教学软件。 三、国际商务硕士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首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点之一。至今已成功招收了四届学生,招生规模由最初的32名增加至82名(含9名留学生)。在招生规模稳步增加的同时,生源质量也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国内985、211院校以及广外、天外、川外等知名外向型院校,往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围绕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定位,借鉴相关兄弟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发挥广外大的自身优势和地缘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IB教育中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师资队伍,授课教师精英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硕士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中,既有海归博士,又有国外名牌大学资深教授,既有校内省级名师,又有业界精英参与实践授课,同时我们还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等保持广泛的师资合作。整个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实践性和国际化特征,这在国内同专业的教学队伍中是不多见的。完善双导师制度,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认真的考核后,聘请珠三角地区具有商贸相关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政企高层担任校外导师,并定期对校外导师进行考核,保证导师制度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通过双导师制度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2.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环节纳入学生学分体系,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的职业实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包括寒暑假实习、周末实习等,保证了较为充分的实习时间,使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凸显了应用型的特色。同时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国际性赛事,如GMC、北美数学建模大赛等,与国内外选手同场竞技,提高实战能力和技巧。此外,还在校内开设了国际商务模拟和实验性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在实际商务往来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决策以及国际商务中的法律纠纷等,通过实现对“情景”的再现,让学生亲历其境,设身处地地参与活动,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帮助学生在国际商务模拟实验中获得分析复杂商务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单依靠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讨论式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掌握特定学科研究方法。案例教学通过使用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同时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例,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分析问题、探讨成因,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最终找出最佳方案。
4.打造专业实践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处华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对外交流由来已久,拥有众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这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广泛地与当地的政府商务主管部门、跨国企业、外向型企业加强沟通与合作,先后与三十余家企业和机构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企业中、短期观摩和实践机会。
四、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稳定师资队伍,培养教学团队。随着MIB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校内、外教师工作的流转,维系稳定的优秀教学团队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稳定授课团队;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中、青年教师骨干,有重点地选派教师海外进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老带新,保证教学质量的延续。
2.加强国际商务学科系列教材的编写。虽然我国国际商务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颁布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但现实中,由于各个国际商务硕士培养单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各有不同,导致该课程体系很难彻底地在各培养单位加以实施。纵观现行的教材使用情况,有的高校侧重于使用西方主流的商科教材,有的则使用国内为学术型硕士培养编写的教材。为了更好地体现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型的特色,在有选择地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有重点、分批次地编写符合我国经济特色的自用国际商务类教材,填补自有教材的空白。改变我国现行商科教育的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实用性不强等弊端,有意识地在新编教材中加入双语或全英的表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和语言方面的强化训练。
3.建设我国的国际商务案例库。西方商学院已积累了许多本国案例用于教学,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此及时总结我国近年来国际商务实践领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创建本土的国际商务经典案例库的任务迫在眉睫。使用本土的案例库,不仅可以同样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商务问题的能力,同时与以西方社会和外资企业为背景的案例相比,学生对本土案例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将更加熟悉,對案例的分析也会更加透彻,从而对所学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留学机会。在现有的短期交换生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大学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海外实习和学习地点,让更高比例的学生得到海外实习和学习的机会。从西方国际商务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多学校强调学生具备一定的海外经历,一些大学如美国萨福克大学和荷兰汉恩大学,还将完成海外计划作为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
总而言之,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应以实践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核心。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仿真模拟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力求建立适应我国国际商务实际的高级人才培养需求,并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实践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2]林吉双,杜玉萍,杨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1).
[3]段康,任燕,丁琳.国际商务硕士课程设置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7).
[4]洪涓,郝冬雅.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