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因为心理不良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案例,这反映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大多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他们需要心理教育的正确引导,才能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责,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极为重要,在梳理了学生心理特点后从三个层面探究了辅导员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以期为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2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是综合素质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虽然以教育学生为主要工作,学习氛围浓郁,但是学校是对外开放的,更多情况下它需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由于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性,许多大学生开始出现心理波动,而且因为他们缺乏人生经验,无法处理一些复杂的人生、情感问题,从而形成心理问题。这些就提示我们,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源,如就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家庭之外,还需要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这种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本研究侧重从三个维度探究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的引导。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1.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四年里,心理及生理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一切事情似乎都由父母安排,一切问题都由父母解决。但是,当他们跨入大学校园, 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在这里相聚,由于文化、个人阅历、风俗习惯、宗教等的差异,往往让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冲突,导致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信心缺乏
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学校的某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感情问题,以跳楼等轻生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每次这样的新闻都会警示我们,加强大学生心理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现阶段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没有拓宽覆盖面,因种种原因不能一对一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覆盖面却非常广,大约三成大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地方院校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所在院校低人一等,再加上学校学习的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交际意识较弱
相较于高中传统的封闭式应试教育,大学期间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地拓宽人际圈。每个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对的都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是更需要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作支撑,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长久接受封闭式教育,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加剧,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不断上升,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
4.迷恋网络,自控力较弱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是现阶段我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用手机上网更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必备的,家长为其购买手机,旨在便于联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出现更多的情况是:无数的大学生成为“低头一族”,沉迷于网络和刷屏无法自拔。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开始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这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养成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二、地方院校加强心理辅导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交际圈的不断变化,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要求辅导
员积极发挥他们的心理辅导作用。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主动与具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大学自由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和良师益友,是离学生生活最近,最了解学生动态的一群人,所以地方院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平等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同时加强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能力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管理。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心理知识储备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一类人,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作用,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储备,全面学习各方面的心理辅导知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心理建设,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提高参与意识,积极贴近学生展开交流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作用,就需要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只有适当的近距离交流,学生才会把辅导员当成朋友,才会愿意向辅导员倾诉心中的困惑。这样辅导员才能充分了解到学生现在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主要承受哪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另外,辅导员应该提高参与意识,根据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为了实现心理辅导的高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将心理辅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通过广泛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到学生现阶段心理方面的主要压抑点,再从这些方面出发,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
总之,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应该明确个人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分发挥教学与管理的多样性。在日益严重化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驱动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加强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从而为环境适应能力弱、心理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而实用。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
[2]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3,(2).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2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非常重要,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是综合素质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学虽然以教育学生为主要工作,学习氛围浓郁,但是学校是对外开放的,更多情况下它需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由于认识到社会的残酷性,许多大学生开始出现心理波动,而且因为他们缺乏人生经验,无法处理一些复杂的人生、情感问题,从而形成心理问题。这些就提示我们,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源,如就业竞争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家庭之外,还需要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这种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本研究侧重从三个维度探究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的引导。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1.环境适应意识不强
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四年里,心理及生理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一切事情似乎都由父母安排,一切问题都由父母解决。但是,当他们跨入大学校园, 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在这里相聚,由于文化、个人阅历、风俗习惯、宗教等的差异,往往让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冲突,导致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信心缺乏
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学校的某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感情问题,以跳楼等轻生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每次这样的新闻都会警示我们,加强大学生心理建设是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的。现阶段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没有拓宽覆盖面,因种种原因不能一对一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覆盖面却非常广,大约三成大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地方院校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所在院校低人一等,再加上学校学习的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学生往往会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交际意识较弱
相较于高中传统的封闭式应试教育,大学期间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地拓宽人际圈。每个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对的都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是更需要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作支撑,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是,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长久接受封闭式教育,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加剧,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不断上升,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
4.迷恋网络,自控力较弱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是现阶段我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用手机上网更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必备的,家长为其购买手机,旨在便于联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出现更多的情况是:无数的大学生成为“低头一族”,沉迷于网络和刷屏无法自拔。虚拟的网络世界让他们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开始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这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养成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二、地方院校加强心理辅导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交际圈的不断变化,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要求辅导
员积极发挥他们的心理辅导作用。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主动与具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压力得到缓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大学自由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和良师益友,是离学生生活最近,最了解学生动态的一群人,所以地方院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平等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同时加强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能力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管理。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心理知识储备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一类人,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作用,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储备,全面学习各方面的心理辅导知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知识学习和自身的心理建设,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提高参与意识,积极贴近学生展开交流
为了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作用,就需要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只有适当的近距离交流,学生才会把辅导员当成朋友,才会愿意向辅导员倾诉心中的困惑。这样辅导员才能充分了解到学生现在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主要承受哪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另外,辅导员应该提高参与意识,根据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将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为了实现心理辅导的高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可以将心理辅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通过广泛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了解到学生现阶段心理方面的主要压抑点,再从这些方面出发,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
总之,现阶段高校辅导员应该明确个人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分发挥教学与管理的多样性。在日益严重化的学生心理问题的驱动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应该将加强学生自我的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从而为环境适应能力弱、心理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高效而实用。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
[2]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