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次同学聚会,听到一个让人错愕的消息。笔者熟悉的一位校友,年纪轻轻,36岁竟患上了肝癌,生命危在旦夕。这位仁兄一向优秀,事业已有小成,身体也一直不错,怎么会突然间垮掉呢?大家忆起他平日的生活作息,熬夜习以为常,饮食毫无规律,对身体的过度透支导致不堪重负。当发现肝区不适时上医院检查,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只能做保守治疗,身体每况愈下,恐难持久。同学们对此不胜唏嘘,过去的聚会常常玩到很晚,但那一天阴霾笼罩,大家早早散去。这位校友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度“使用身体”必然遭致身体的报复!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道文化一直有強大的影响力。当今社会更多强调的是“奥运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中道似乎有些不符合于时代精神。但在健康领域,中道仍然具有压倒性的指导意义。明代周守中在《养生类篡》中就说:“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之与不及之害。”
“中”是什么意思?《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中”指的是一种状态,其核心在于不执于两端;过与不及都不是“中”,因此“中”又是一个居中的震荡的范围,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这个范围还可以移动或者变换的。“中”绝不仅只指情志,“中”还包括了运动的“中”、饮食的“中”、劳逸的“中”等。
运动之“中”
即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运动过度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运动不足,心脏、肺脏负荷过重,骨骼、肌肉的劳损,日积月累,后患无穷。运动以微微汗出,稍感劳累为度,可采取慢跑、太极拳、游泳等非对抗形式。游泳是笔者比较推崇的一种全身性运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强度,借助水的浮力,带走多余的热量;游泳还是一种水平运动,可以纠正直立行走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便秘、痔疮、脊柱疾病等。
饮食之“中”
首先是量的适当,忌过饥或过饱。现代人更要防止暴饮暴食,摄入的量超过人体消化吸收能力,就会致病。过食肥甘厚味,必然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形成痰湿体质,肥人多痰湿就是这个道理。肥胖是许多疾病独立的诱发因素,《物理论》作者杨泉说:“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就是希望肥胖患者管住嘴,保住元气。常言说“少吃一口,多活一天”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五味不要过极。酸甜苦辣咸五味和五脏相关联,五味过极,就会影响到对应的脏腑功能。如过食酸味食物,会使肝气偏盛;过食咸味食物,会使骨质受到损伤,尤其是本来就有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病者,会带来严重后果。当然五味也有一定功能,如果能守中,发挥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作用,对身体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五脏的阴阳失衡,进而生成疾病;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就健康。
还有就是饮食寒热温凉的适当。中医的体质分类,最重要的就是从寒热加以区分。寒性体质要多吃一些热性的食品,比如冬季吃羊肉、牛肉、火锅,禁绝冷饮;但也不要过度,否者反倒可能上火。热性体质要多吃一些偏寒凉、偏清淡的食物,比如玉米、豆腐、蔬菜等;不宜食用辣椒、大蒜、干脯等。如果是平和体质,则以平补为宜,如山药、莲子等。食物的寒热也包括物理温度在内,太烫与太冷的食物对身体健康均有妨碍。笔者首倡“胃以温通为补”的理念,和中道理论也是吻合的。
劳逸之“中”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弱太损损则绝。”用心过度心力耗尽,劳累过度形体虚弱,用神过度伤神气虚,动气过度精气耗绝。但过度安逸也对健康不利,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结;使大脑接受刺激减少,容易导致老年痴呆。
情志之“中”
心身疾病发病的关键就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绪都可能伤害身体。忧郁愤怒可致气机上逆,血液凝滞;惊恐可致心神恍惚、骨骼酸痛;喜乐过头会致精神狂乱。最好的状态是心存和悦、性情通达。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盛偏衰谓之疾。健康就是一种平衡、和谐状态,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中道。如果我的那位校友起初便明白这个道理,转变观念,身体力行,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悲剧了!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道文化一直有強大的影响力。当今社会更多强调的是“奥运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中道似乎有些不符合于时代精神。但在健康领域,中道仍然具有压倒性的指导意义。明代周守中在《养生类篡》中就说:“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之与不及之害。”
“中”是什么意思?《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中”指的是一种状态,其核心在于不执于两端;过与不及都不是“中”,因此“中”又是一个居中的震荡的范围,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这个范围还可以移动或者变换的。“中”绝不仅只指情志,“中”还包括了运动的“中”、饮食的“中”、劳逸的“中”等。
运动之“中”
即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运动过度造成的伤害绝不亚于运动不足,心脏、肺脏负荷过重,骨骼、肌肉的劳损,日积月累,后患无穷。运动以微微汗出,稍感劳累为度,可采取慢跑、太极拳、游泳等非对抗形式。游泳是笔者比较推崇的一种全身性运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强度,借助水的浮力,带走多余的热量;游泳还是一种水平运动,可以纠正直立行走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便秘、痔疮、脊柱疾病等。
饮食之“中”
首先是量的适当,忌过饥或过饱。现代人更要防止暴饮暴食,摄入的量超过人体消化吸收能力,就会致病。过食肥甘厚味,必然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形成痰湿体质,肥人多痰湿就是这个道理。肥胖是许多疾病独立的诱发因素,《物理论》作者杨泉说:“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就是希望肥胖患者管住嘴,保住元气。常言说“少吃一口,多活一天”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是五味不要过极。酸甜苦辣咸五味和五脏相关联,五味过极,就会影响到对应的脏腑功能。如过食酸味食物,会使肝气偏盛;过食咸味食物,会使骨质受到损伤,尤其是本来就有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病者,会带来严重后果。当然五味也有一定功能,如果能守中,发挥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作用,对身体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五脏的阴阳失衡,进而生成疾病;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就健康。
还有就是饮食寒热温凉的适当。中医的体质分类,最重要的就是从寒热加以区分。寒性体质要多吃一些热性的食品,比如冬季吃羊肉、牛肉、火锅,禁绝冷饮;但也不要过度,否者反倒可能上火。热性体质要多吃一些偏寒凉、偏清淡的食物,比如玉米、豆腐、蔬菜等;不宜食用辣椒、大蒜、干脯等。如果是平和体质,则以平补为宜,如山药、莲子等。食物的寒热也包括物理温度在内,太烫与太冷的食物对身体健康均有妨碍。笔者首倡“胃以温通为补”的理念,和中道理论也是吻合的。
劳逸之“中”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弱太损损则绝。”用心过度心力耗尽,劳累过度形体虚弱,用神过度伤神气虚,动气过度精气耗绝。但过度安逸也对健康不利,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结;使大脑接受刺激减少,容易导致老年痴呆。
情志之“中”
心身疾病发病的关键就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种情绪都可能伤害身体。忧郁愤怒可致气机上逆,血液凝滞;惊恐可致心神恍惚、骨骼酸痛;喜乐过头会致精神狂乱。最好的状态是心存和悦、性情通达。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盛偏衰谓之疾。健康就是一种平衡、和谐状态,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中道。如果我的那位校友起初便明白这个道理,转变观念,身体力行,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