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表达和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能力,使之可以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学习和交流的基本工具。而思维能力作为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标准之一,直接反映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探究与学习能力。本文基于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其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的分析,探讨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掌握文本阅读、写作技巧之余,养成从多个学科的专业视角观察、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思维能力;跨学科;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和各类课外阅读素材往往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文章修辞和结构等方面特点的解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交流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思考过程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阅读与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
阅读不仅是对文學作品创作和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学习过程,更是对个人思维方法、知识结构的拓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对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的快速领悟是评判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标准,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对字里行间蕴藏的微妙情感的感知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基于对前后文修辞运用、景物刻画等部分文字语义的分析、比对和判断,把握文章主题并体会到其内涵。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其阅读水平;反之,当学生面对题材与风格各异的阅读文本时,能够跟随作者的视线和思路接触新知识,从不同视角、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获取新的体验。因而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而是要同时关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多样,而且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直接关联。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感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观察、感知和记述所见所感,从而一方面学习到情感、思想的表达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则体验从不同视角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物,使得学生能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转化为思考问题、探究解决之道的工具[1]。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阅读教学中,便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发现了爬山虎能够附着在墙壁上的秘密,学习其分析和观察常见的现象和熟识的事物的方法,进而发现表象下隐藏的科学知识和规律。
(二)根据课文内容开展跨学科问题的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素材中涉及到了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在从文学创作视角解读文章并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就感兴趣的领域展开跨学科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诱导学生增加阅读量和扩大学习范围,而且也能够培养其对各学科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蝙蝠与雷达》一课的阅读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探究仿生学相关常识,通过搜集类似题材的科普文章并让学生阅读、探讨,使之在学习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同时积累科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深度有益于其分析、研判等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单元的主题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推荐阅读资源或引导其自行搜索、阅读感兴趣的文章[2]。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所有课文均为花鸟题材的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掌握散文创作技巧。所以,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季羡林的《海棠花》、汪曾祺的《花》等文章,让学生感知不同作家观察、思考和记述自身情感体验的过程,体会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之间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范畴,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辨和不断的自我提高,从而成为可以运用所学各学科知识阐释问题、探寻创新途径的人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围绕其思维能力、知识结构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首先,鉴于语文阅读教学素材中存在和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人文、科学常识,因而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教育。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加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知识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常识的探究兴趣,使其跨学科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素材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现象、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过程,是学生体验从不同视角、按照不同学科的专业思路丰富生活体验、获取各个领域知识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跨学科知识、拓展教学的范围和深度、开展跨学科问题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思辨、观察能力起到明显的锻练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19,000(005):40-42.
[2] 黄秀芳.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 散文百家(下),2019(10).
关键词:思维能力;跨学科;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和各类课外阅读素材往往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文章修辞和结构等方面特点的解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交流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思考过程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一、阅读与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
阅读不仅是对文學作品创作和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学习过程,更是对个人思维方法、知识结构的拓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对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的快速领悟是评判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标准,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对字里行间蕴藏的微妙情感的感知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基于对前后文修辞运用、景物刻画等部分文字语义的分析、比对和判断,把握文章主题并体会到其内涵。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其阅读水平;反之,当学生面对题材与风格各异的阅读文本时,能够跟随作者的视线和思路接触新知识,从不同视角、运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获取新的体验。因而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而是要同时关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多样,而且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直接关联。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感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观察、感知和记述所见所感,从而一方面学习到情感、思想的表达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则体验从不同视角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物,使得学生能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转化为思考问题、探究解决之道的工具[1]。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阅读教学中,便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发现了爬山虎能够附着在墙壁上的秘密,学习其分析和观察常见的现象和熟识的事物的方法,进而发现表象下隐藏的科学知识和规律。
(二)根据课文内容开展跨学科问题的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素材中涉及到了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所以,在从文学创作视角解读文章并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就感兴趣的领域展开跨学科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诱导学生增加阅读量和扩大学习范围,而且也能够培养其对各学科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蝙蝠与雷达》一课的阅读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探究仿生学相关常识,通过搜集类似题材的科普文章并让学生阅读、探讨,使之在学习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同时积累科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深度有益于其分析、研判等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单元的主题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推荐阅读资源或引导其自行搜索、阅读感兴趣的文章[2]。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所有课文均为花鸟题材的散文,教学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掌握散文创作技巧。所以,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季羡林的《海棠花》、汪曾祺的《花》等文章,让学生感知不同作家观察、思考和记述自身情感体验的过程,体会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之间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范畴,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辨和不断的自我提高,从而成为可以运用所学各学科知识阐释问题、探寻创新途径的人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围绕其思维能力、知识结构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首先,鉴于语文阅读教学素材中存在和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人文、科学常识,因而可以在教学中渗透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教育。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加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知识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常识的探究兴趣,使其跨学科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素材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现象、身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过程,是学生体验从不同视角、按照不同学科的专业思路丰富生活体验、获取各个领域知识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跨学科知识、拓展教学的范围和深度、开展跨学科问题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思辨、观察能力起到明显的锻练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19,000(005):40-42.
[2] 黄秀芳.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 散文百家(下),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