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的人》、《师恩难忘》、《有月亮的晚上》四篇文章的外内结构是同曲同工的,运用合成教学法同感悟,可让学生对怀念“我的老师”类文章的组材特点有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同曲同工同感悟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把同曲同工的1至4课《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的人》、《师恩难忘》、《有月亮的晚上》连续编录在一起,实在是匠心妙生。
所谓同曲,是指这四篇文章的外结构相同。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共同谱写了一曲对老师怀念的赞歌,共同弹奏出一曲对老师感激的旋律。
所谓同工,是指这四篇文章的内结构相同。作者都是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老师对学生的挚爱之心的角度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的。
同曲同工的四篇文章编录在一起,匠心非常明确,即让学生一同感悟。通过感悟,使学生掌握和秉持怀念我的老师这类文章的组材特点,感悟教师的无私胸襟,表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如何企及同感悟的目的,我尝试了合成教学法。合成教学法,就是把反映同类事物的、或表述同一主题的、或说明同一属性的、或属于同一文体的等几篇文章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的方法。这四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是表述同一主题的,对这四篇文章,遵循“感知——感受——感悟——运用”的基本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统整感知这四篇文章是同曲的
共用了两个教时,指导学生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1、指导学生通读四篇文章,以篇为单位,边读边标出段落序号。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和借助注释认识生字词。
2、了解四篇文章的作者等文学常识。
3、四篇文章各写了几位老师。
4、四篇文章各写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几件事。
5、四篇文章的外部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依据“异曲同工”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四篇文章是同曲的。
学习形式:
1、以个人为主,完成上述任务。
2、前后四人为一组互查完成任务情况。
3、抽查完成任务情况。
二、以《藤野先生》为重点,统整揣摩每位老师的性格特征
共用了两个课时,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1、学生读第一课11——23段,标明关键词语,了解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本文叙写了藤野先生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哪些品质?
3、从每件事中标出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重点语句。揣摩表现先生这一品质的词语的作用。
4、探究课文中生字、生词。查明在词典中有几种注释,说出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什么。
5、两人为一组,互查完成情况。
6、抽查任务完成情况。
7、前后四人为一组,效仿学习《藤野先生》的方法,学习其他三课。
8、把四篇文章的生字词抄录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在语境中的意义。
三、统整感悟这四篇文章是同工的
共用两个教时。设置如下问题:
1、课文对每位教师,无论是治学严谨、充满爱心,还是默默奉献,都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来选材表达的?
提示:指导学生细读《再塑生命的人》“爱是什么……无不由她的爱所点化而成的。”
2、同桌互相表述、讨论、理解每位教师都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充满着爱。作者是站在这一角度选材表述的。
3、指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和《师恩难忘》中“如果没有王老师,我的最高学历是初小毕业。”同桌讨论这些材料表现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和表达了学生的什么感情?
4、每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往往是表现主题的,精读各篇末段,理解其蕴意。
5、从每件事上 ,体会学生对老师的感激。
6、总结归纳,作者是站在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感激角度选材的。
7、从每件事中,如何理解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
讲解: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前三篇同学们理解得比较到位。《有月亮的晚上》谈得不多,同学们可从这几方面考虑,这篇文章有不少语段描写夜景,如最后一句:“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字面上是写景,但实质上是写人,写老师无私奉献的心灵美。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爱,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学生只有对老师真诚的感激,才能写出对老师敬仰赞美的文字。
8、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加深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的理解,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9、这四篇文章的内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依据“异曲同工”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四篇文章是同曲同工的。
10、从这四篇文章中,你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语段摘抄在笔记本上。
11、自由命题,每人写一篇赞美或怀念老师的文章。
利用合成教学法对同曲同工类文章进行教学有如下好处:
一是从认知方面,省时容量大,系统效率高。最初计划,是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课时分配:《藤野先生》安排3课时,《再塑生命的人》和《师恩难忘》各安排2課时,《有月亮的晚上》安排1课时,共计安排8课时。改用合成教学法后共用了6个课时,节省了2课时。显而易见,每个课时的知识容量加大了。课时缩短,容量加大,不但没影响教学质量,反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提高的凸显标志是学生对赞颂老师、怀念老师、感激老师类文章的组材特点有了比较系统的、整体性地把握,基本上能够从某一角度上组织材料,反映每位教师的品质、精神和风格。比如:
一位学生写我的老师,其中有这么一段:
一辈子不能忘妈妈,一辈子不能忘老师。一次我患突发病毒性感冒,下午第一节课高烧不止,晕在了教室。当我醒来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是晚上11点半。医生告诉我:“刚把你送来输液时,无论怎么扎针,毫无知觉,可把你妈妈吓坏了,一直守护着你。”并开玩笑的说:“你妈生怕阎王把你抢走了,到现在她还没吃晚饭呢!”我紧紧抓住张老师的手对医生说:“这不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班主任老师。”我鼻子发酸,眼睛模糊,嗓子发堵,再也说不出话来。凝视着张老师那张疲倦而慈祥的面孔,我想:妈妈也不过只能做到这些呀!我的泪水溢出来了,是从心里溢出来的,泪水代表了我的心。
这段文字没用一个爱字,没有一句感激的话语,但是可以看到,爱和感激的涟漪在字里行间荡漾。通过与医生的对话和心里描写,展示了师生间的情怀。这位同学把妈妈与老师等同起来,构思之巧妙,选材之真实,遣词之朴实,寓意之深厚,是历届学生所没有的。
二是从教与学的方面,放正了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一直困惑着我们的教学,这种困惑,主要体现在到底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在自读课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思路一直迷途不清。迷途不清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停留在所用课时长短上;二是把自读课完全放给学生。合成教学法的尝试,我们认为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应该是在学习讲读课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学生效仿学习讲读课的方法,对自读课自行学习提出问题,寻觅答案,解决问题。具体到这四篇同曲同工的文章,取一篇学深学透,按照这一篇的认识规律,再学习其他篇目,使讲读课与自读课融为一体,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融为一体。
三是从新的理念方面,更能促使学生双自主意识的形成。全国第八次课改,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双自主意识的形成,就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实现双自主的条件,保证他们锻炼的机会。显然把同曲同工的文章编录在一起,编者的意图就是提供这么一种条件。按照编者的意图,我们利用合成教学法组织教学,思维空间就显得宽泛多了,学生选择的权力就会增大,体验的机会就会增多,思维的框架就越小,也就给学生创设了自己往前走的空间。大家都明白,兴趣源于知,知促进兴趣的发展,循序渐进,也就促使了学生双自主意识的形成。
四是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语文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总目标中,也有“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我们认为“语言积累”与“培养语感”是一种因果和递进关系。语感是建立在积累基础上的,积累越多,语感越良好。语言积累分为常规语言积累和专项语言积累。像生字词的抄录积累、重点语段的摘抄积累等,属于常规语言积累。像站在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角度选材,描述我的老师,就属于专项语言积累。搞专项语言积累是这次课改语文编著的主要意图。既然搞专项语言积累,在教学中与专项语言积累无关的语段可以删去或略讲。比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从东京迁到仙台,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与专项语言积累无大关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做重点处理,这样更能使专项更加专项。
【关键词】同曲同工同感悟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把同曲同工的1至4课《藤野先生》、《再塑生命的人》、《师恩难忘》、《有月亮的晚上》连续编录在一起,实在是匠心妙生。
所谓同曲,是指这四篇文章的外结构相同。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共同谱写了一曲对老师怀念的赞歌,共同弹奏出一曲对老师感激的旋律。
所谓同工,是指这四篇文章的内结构相同。作者都是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老师对学生的挚爱之心的角度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的。
同曲同工的四篇文章编录在一起,匠心非常明确,即让学生一同感悟。通过感悟,使学生掌握和秉持怀念我的老师这类文章的组材特点,感悟教师的无私胸襟,表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如何企及同感悟的目的,我尝试了合成教学法。合成教学法,就是把反映同类事物的、或表述同一主题的、或说明同一属性的、或属于同一文体的等几篇文章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的方法。这四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是表述同一主题的,对这四篇文章,遵循“感知——感受——感悟——运用”的基本模式进行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统整感知这四篇文章是同曲的
共用了两个教时,指导学生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1、指导学生通读四篇文章,以篇为单位,边读边标出段落序号。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和借助注释认识生字词。
2、了解四篇文章的作者等文学常识。
3、四篇文章各写了几位老师。
4、四篇文章各写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几件事。
5、四篇文章的外部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依据“异曲同工”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四篇文章是同曲的。
学习形式:
1、以个人为主,完成上述任务。
2、前后四人为一组互查完成任务情况。
3、抽查完成任务情况。
二、以《藤野先生》为重点,统整揣摩每位老师的性格特征
共用了两个课时,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1、学生读第一课11——23段,标明关键词语,了解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本文叙写了藤野先生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哪些品质?
3、从每件事中标出表现藤野先生精神品质的重点语句。揣摩表现先生这一品质的词语的作用。
4、探究课文中生字、生词。查明在词典中有几种注释,说出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什么。
5、两人为一组,互查完成情况。
6、抽查任务完成情况。
7、前后四人为一组,效仿学习《藤野先生》的方法,学习其他三课。
8、把四篇文章的生字词抄录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在语境中的意义。
三、统整感悟这四篇文章是同工的
共用两个教时。设置如下问题:
1、课文对每位教师,无论是治学严谨、充满爱心,还是默默奉献,都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来选材表达的?
提示:指导学生细读《再塑生命的人》“爱是什么……无不由她的爱所点化而成的。”
2、同桌互相表述、讨论、理解每位教师都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充满着爱。作者是站在这一角度选材表述的。
3、指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和《师恩难忘》中“如果没有王老师,我的最高学历是初小毕业。”同桌讨论这些材料表现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和表达了学生的什么感情?
4、每篇文章的最后一段往往是表现主题的,精读各篇末段,理解其蕴意。
5、从每件事上 ,体会学生对老师的感激。
6、总结归纳,作者是站在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感激角度选材的。
7、从每件事中,如何理解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
讲解: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前三篇同学们理解得比较到位。《有月亮的晚上》谈得不多,同学们可从这几方面考虑,这篇文章有不少语段描写夜景,如最后一句:“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字面上是写景,但实质上是写人,写老师无私奉献的心灵美。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爱,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学生只有对老师真诚的感激,才能写出对老师敬仰赞美的文字。
8、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加深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的理解,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9、这四篇文章的内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依据“异曲同工”的意义,如何理解这四篇文章是同曲同工的。
10、从这四篇文章中,你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语段摘抄在笔记本上。
11、自由命题,每人写一篇赞美或怀念老师的文章。
利用合成教学法对同曲同工类文章进行教学有如下好处:
一是从认知方面,省时容量大,系统效率高。最初计划,是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课时分配:《藤野先生》安排3课时,《再塑生命的人》和《师恩难忘》各安排2課时,《有月亮的晚上》安排1课时,共计安排8课时。改用合成教学法后共用了6个课时,节省了2课时。显而易见,每个课时的知识容量加大了。课时缩短,容量加大,不但没影响教学质量,反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提高的凸显标志是学生对赞颂老师、怀念老师、感激老师类文章的组材特点有了比较系统的、整体性地把握,基本上能够从某一角度上组织材料,反映每位教师的品质、精神和风格。比如:
一位学生写我的老师,其中有这么一段:
一辈子不能忘妈妈,一辈子不能忘老师。一次我患突发病毒性感冒,下午第一节课高烧不止,晕在了教室。当我醒来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是晚上11点半。医生告诉我:“刚把你送来输液时,无论怎么扎针,毫无知觉,可把你妈妈吓坏了,一直守护着你。”并开玩笑的说:“你妈生怕阎王把你抢走了,到现在她还没吃晚饭呢!”我紧紧抓住张老师的手对医生说:“这不是我的妈妈,是我的班主任老师。”我鼻子发酸,眼睛模糊,嗓子发堵,再也说不出话来。凝视着张老师那张疲倦而慈祥的面孔,我想:妈妈也不过只能做到这些呀!我的泪水溢出来了,是从心里溢出来的,泪水代表了我的心。
这段文字没用一个爱字,没有一句感激的话语,但是可以看到,爱和感激的涟漪在字里行间荡漾。通过与医生的对话和心里描写,展示了师生间的情怀。这位同学把妈妈与老师等同起来,构思之巧妙,选材之真实,遣词之朴实,寓意之深厚,是历届学生所没有的。
二是从教与学的方面,放正了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一直困惑着我们的教学,这种困惑,主要体现在到底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在自读课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思路一直迷途不清。迷途不清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停留在所用课时长短上;二是把自读课完全放给学生。合成教学法的尝试,我们认为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关系,应该是在学习讲读课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学生效仿学习讲读课的方法,对自读课自行学习提出问题,寻觅答案,解决问题。具体到这四篇同曲同工的文章,取一篇学深学透,按照这一篇的认识规律,再学习其他篇目,使讲读课与自读课融为一体,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融为一体。
三是从新的理念方面,更能促使学生双自主意识的形成。全国第八次课改,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双自主意识的形成,就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实现双自主的条件,保证他们锻炼的机会。显然把同曲同工的文章编录在一起,编者的意图就是提供这么一种条件。按照编者的意图,我们利用合成教学法组织教学,思维空间就显得宽泛多了,学生选择的权力就会增大,体验的机会就会增多,思维的框架就越小,也就给学生创设了自己往前走的空间。大家都明白,兴趣源于知,知促进兴趣的发展,循序渐进,也就促使了学生双自主意识的形成。
四是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语文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总目标中,也有“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我们认为“语言积累”与“培养语感”是一种因果和递进关系。语感是建立在积累基础上的,积累越多,语感越良好。语言积累分为常规语言积累和专项语言积累。像生字词的抄录积累、重点语段的摘抄积累等,属于常规语言积累。像站在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感激角度选材,描述我的老师,就属于专项语言积累。搞专项语言积累是这次课改语文编著的主要意图。既然搞专项语言积累,在教学中与专项语言积累无关的语段可以删去或略讲。比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从东京迁到仙台,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与专项语言积累无大关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做重点处理,这样更能使专项更加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