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布尔雷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是水道渠成的,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们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是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及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文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不容置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结合当前的实际,我主要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
教育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从思想上接受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章中讲的事情很多,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都经历过,所以达不到“躬行”。如何做到“绝知”?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身临其境之感,并把文中事与身边事、经历事相对比,强化认识,加深情感。如讲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拿出一节自习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同学们在热烈激昂的讨论中,说出了自己的认知、感受:有的说感冒了打针掉过泪,有的说手碰破了痛得哭过,有的说小病在家休息过,还有的谈到生炉子烫过的感受,跟邱少云比真是惭愧不已。邱少云为了整个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的他,直到最后一刻还像钢铁巨人一般,一动也不动,一声不吭,确实是个伟大的战士,确实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壮举。这样就激起了同学们学英雄,赶英雄。自觉守纪律的情感。议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再组织学生自己拟题,把讨论内容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又培养了意志力,从而训练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与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等课文,在特定的情境感染下,学生不仅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也会被强烈地感染。
从语言对形象的还原功能中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如《月光曲》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的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象,使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思想情绪结合在一起,既理解内容又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是动態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往往是问题开始的,所以激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要营造思维的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开掘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思考内容。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请学生质疑,学生思维活跃,提出:(1)我不明白课文中桑娜抱回西蒙遗下的两个孩子一段,为什么用了哪么多省略号?(2)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题目《穷人》指的是谁?首先教师肯定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然后师生在边思考边议论中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次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创新性和敢于挑战前人的精神大有裨益,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思考方式,其潜能便得以大大的启发。
三、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确立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改的参与者,而不是教改的实验对象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怎样把文章内在的思想、情感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的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关键在于契机的把握和表达。首先使学生入情入境。所谓“情”,即教材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景物画面。教师教课时,总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与教材所描绘的景物,塑造的人物形象,叙述的故事情节,抒发的感情等,同爱憎、同褒贬,心灵受到震颤,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品味作者情怀,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
教育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从思想上接受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章中讲的事情很多,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都经历过,所以达不到“躬行”。如何做到“绝知”?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身临其境之感,并把文中事与身边事、经历事相对比,强化认识,加深情感。如讲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拿出一节自习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同学们在热烈激昂的讨论中,说出了自己的认知、感受:有的说感冒了打针掉过泪,有的说手碰破了痛得哭过,有的说小病在家休息过,还有的谈到生炉子烫过的感受,跟邱少云比真是惭愧不已。邱少云为了整个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的他,直到最后一刻还像钢铁巨人一般,一动也不动,一声不吭,确实是个伟大的战士,确实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壮举。这样就激起了同学们学英雄,赶英雄。自觉守纪律的情感。议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再组织学生自己拟题,把讨论内容写下来,这样既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又培养了意志力,从而训练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与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飞夺泸定桥》等课文,在特定的情境感染下,学生不仅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也会被强烈地感染。
从语言对形象的还原功能中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如《月光曲》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的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象,使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思想情绪结合在一起,既理解内容又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是动態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往往是问题开始的,所以激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要营造思维的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开掘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思考内容。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请学生质疑,学生思维活跃,提出:(1)我不明白课文中桑娜抱回西蒙遗下的两个孩子一段,为什么用了哪么多省略号?(2)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题目《穷人》指的是谁?首先教师肯定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然后师生在边思考边议论中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其次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创新性和敢于挑战前人的精神大有裨益,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思考方式,其潜能便得以大大的启发。
三、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确立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教改的参与者,而不是教改的实验对象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怎样把文章内在的思想、情感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的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关键在于契机的把握和表达。首先使学生入情入境。所谓“情”,即教材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景物画面。教师教课时,总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与教材所描绘的景物,塑造的人物形象,叙述的故事情节,抒发的感情等,同爱憎、同褒贬,心灵受到震颤,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品味作者情怀,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