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生活化”中职语文阅读是一种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化阅读,它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健全人格,磨砺人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要秉承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就必须使学习和生活两结合,文本和经验巧融合。本文以具体实践阐释“生活化”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79-2
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秉承“生活教育”的思想,实施生活化阅读教学策略,突破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在阅读教学中融合生活的元素,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习得知识,还能获得生活的感悟,彻底摆脱阅读脱离生活、教学脱离实践的困境。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也只有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阅读,才能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脱离生活。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阅读兴趣不浓,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则是一睡而过。刘正国先生曾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不在局部,更不在末节,而在于总的指导思想未完全脱离旧时代训练模式,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尽人意,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脱节是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首要因素。教师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最终学生也远离了语文。
2.阅读偏于灌输。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方式,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诸如不厌其烦的分析式教学,应付考试的肢解式教学,展现师生才艺的表演式教学等等。在应试背景下,大部分阅读课都是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却很少涉及;还有的将阅读文本编成考题,不指导学生鉴赏全文,只读相关语段揣摩考题答案。这种无休止的、乏味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阅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将课文反映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感悟还原出来,打通课内外壁垒,即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呼唤出作者提供的生活天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对生活意义、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世界进行不断认知、了解,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他们的生活智慧,使之不断地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并在实践中缔造、创新生活。
三、中职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进入文本。创设生活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兴趣,走进文本。教学《我与地坛》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看着空荡袖管,独自站在舞台的刘伟,就如同看到坐着轮椅孤单呆在地坛的史铁生,看到用脚弹奏钢琴震撼全场的刘伟,就如同看到用笔谱写灿烂人生的史铁生。强烈的生活写真,强烈的情感体验与视觉冲击下,学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对史铁生的悲剧命运给予同情,而且能深深体会到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精彩的人生价值。教学《边城》时,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可以设计这样生活情景导入:“中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执著,外有魂断蓝桥的钟情,以及乱世佳人斯佳丽,泰坦尼克水晶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所说‘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既然爱情如此神圣、神秘和神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湘西,去解读一段健康、优美、质朴的爱情故事。”一个个具体经典,将抽象爱情生活化、具体化,很自然地导出新课,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2.调动生活体验,感知文本。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己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由于时代因素,学生体会不出陶渊明辞官归家、摆脱羁绊得到自由的欢欣,读起来索然无味。于是可以作如下引导:“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你走在放假后回家的路上,一抬眼,家中的红瓦高墙已经在望,加快脚步,情不自禁哼上一曲,尽情放大你的欢乐。快到家门,你看到了……”,沉闷的场面一经引导,学生顿时顺着我的思路说下去,思家的情愫油然而生,回家的歡欣顿时明了。再读课文,已充分感悟到了“舟遥遥以轻飏”一段所体现的情感。又如赏析《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可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3.构建生活图景,理解文本。
对于学生陌生的课文,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直观的感性的图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可以选择了一棵苍老而蓊郁的榕树和一个古老的小村庄的画面展现在幻灯片中,榕树以它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渲染了夏天的悠然自得,小村庄则在夕阳下显得静谧温馨,再配上《童年》这首歌的音乐,画面轻快活泼而又略带忧伤。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说说榕树的特点,想想夏日的家乡,并吟诵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名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再去感悟整篇文章中作者所寄寓的那种对故乡和故乡的榕树所特有的思念情怀,成了顺水推舟的事情。教学《琵琶行》时,可以先播放了一段忧伤哀婉的琵琶独奏曲,并用多媒体展示寒空、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婉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悲凉而抑郁的氛围中,奠定了鉴赏的基调,营造了探究的氛围。总之,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设计生活表演,再现文本。依据文本素材,进行生活化表演,是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好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可以把这类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的角色绘声绘色的表演,让学生演一演,比一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鲜活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编演《雷雨》,学生在扮演剧中的侍萍、周朴园等形象吟诵剧中人物台词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认识,感受到两大对立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编演《项链》,学生们对原著情节大胆改编,通过对马蒂尔德的前后变化,表现了学生们对虚荣心的鄙弃和鞭挞,对人格与尊严的坚守,以及勇于面对厄运迎接命运挑战的坚强;编演《茶馆》,学生们模仿老艺术家的表演,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让学生看到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败,看到了百姓的辛酸与无助,激发了对旧时代的恨,对新社会的爱。学生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深刻理解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还训练学生想象力,表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5.引入生活“活水”,拓展文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课堂应成为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一扇窗口,语文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信息的传递者。在教学中,在恰当的环节中要宕开主线,锦上添花地穿插一些和教学要求相关且学生不太熟悉的生活素材,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的含知量,也能让课堂起伏有致,妙趣横生。教学《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手法时,可以让学生演唱了《小白杨》,待学生唱完,老师问学生:“歌曲是歌颂什么的?”学生很轻松地回答:“解放军”,然后老师把歌词一改,唱到:“一个呀解放军,站在哨所旁,胳膊粗,腿儿壮,守卫着北疆……”学生一片哄堂大笑,老师假装不懂学生笑的原因,学生解释说:“这也太直白了,缺少艺术美感。”然后老师顺势讲到了象征手法的艺术表现力。教学《五人墓碑记》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中的孟祥斌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从古到今都有无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人物,不仅战争年代有,和平年代也有。因此,閱读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新意,引进时代“活水”。所谓挖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现代情感;所谓引进,就是把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或事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思源.生活教育与语文教学[J].生活教育,2010(06).
[2]周菊.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J].桂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7).
[3]王晶.对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4(08).
[4]鲁瑾.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1(01).
[5]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中职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79-2
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秉承“生活教育”的思想,实施生活化阅读教学策略,突破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瓶颈,在阅读教学中融合生活的元素,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习得知识,还能获得生活的感悟,彻底摆脱阅读脱离生活、教学脱离实践的困境。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也只有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实现“生活化”阅读,才能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阅读脱离生活。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阅读兴趣不浓,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则是一睡而过。刘正国先生曾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不在局部,更不在末节,而在于总的指导思想未完全脱离旧时代训练模式,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脱离社会”。现实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尽人意,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脱节是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首要因素。教师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最终学生也远离了语文。
2.阅读偏于灌输。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仍采用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方式,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诸如不厌其烦的分析式教学,应付考试的肢解式教学,展现师生才艺的表演式教学等等。在应试背景下,大部分阅读课都是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却很少涉及;还有的将阅读文本编成考题,不指导学生鉴赏全文,只读相关语段揣摩考题答案。这种无休止的、乏味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阅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阅读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阅读材料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是阅读的天地和资源。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将课文反映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感悟还原出来,打通课内外壁垒,即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呼唤出作者提供的生活天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为其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对生活意义、生活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世界进行不断认知、了解,拓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他们的生活智慧,使之不断地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并在实践中缔造、创新生活。
三、中职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景,进入文本。创设生活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兴趣,走进文本。教学《我与地坛》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看着空荡袖管,独自站在舞台的刘伟,就如同看到坐着轮椅孤单呆在地坛的史铁生,看到用脚弹奏钢琴震撼全场的刘伟,就如同看到用笔谱写灿烂人生的史铁生。强烈的生活写真,强烈的情感体验与视觉冲击下,学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对史铁生的悲剧命运给予同情,而且能深深体会到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精彩的人生价值。教学《边城》时,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可以设计这样生活情景导入:“中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执著,外有魂断蓝桥的钟情,以及乱世佳人斯佳丽,泰坦尼克水晶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所说‘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既然爱情如此神圣、神秘和神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湘西,去解读一段健康、优美、质朴的爱情故事。”一个个具体经典,将抽象爱情生活化、具体化,很自然地导出新课,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2.调动生活体验,感知文本。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己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由于时代因素,学生体会不出陶渊明辞官归家、摆脱羁绊得到自由的欢欣,读起来索然无味。于是可以作如下引导:“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你走在放假后回家的路上,一抬眼,家中的红瓦高墙已经在望,加快脚步,情不自禁哼上一曲,尽情放大你的欢乐。快到家门,你看到了……”,沉闷的场面一经引导,学生顿时顺着我的思路说下去,思家的情愫油然而生,回家的歡欣顿时明了。再读课文,已充分感悟到了“舟遥遥以轻飏”一段所体现的情感。又如赏析《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可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3.构建生活图景,理解文本。
对于学生陌生的课文,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直观的感性的图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故乡的榕树》时,可以选择了一棵苍老而蓊郁的榕树和一个古老的小村庄的画面展现在幻灯片中,榕树以它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渲染了夏天的悠然自得,小村庄则在夕阳下显得静谧温馨,再配上《童年》这首歌的音乐,画面轻快活泼而又略带忧伤。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说说榕树的特点,想想夏日的家乡,并吟诵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名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再去感悟整篇文章中作者所寄寓的那种对故乡和故乡的榕树所特有的思念情怀,成了顺水推舟的事情。教学《琵琶行》时,可以先播放了一段忧伤哀婉的琵琶独奏曲,并用多媒体展示寒空、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婉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悲凉而抑郁的氛围中,奠定了鉴赏的基调,营造了探究的氛围。总之,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4.设计生活表演,再现文本。依据文本素材,进行生活化表演,是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好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可以把这类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的角色绘声绘色的表演,让学生演一演,比一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鲜活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编演《雷雨》,学生在扮演剧中的侍萍、周朴园等形象吟诵剧中人物台词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认识,感受到两大对立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编演《项链》,学生们对原著情节大胆改编,通过对马蒂尔德的前后变化,表现了学生们对虚荣心的鄙弃和鞭挞,对人格与尊严的坚守,以及勇于面对厄运迎接命运挑战的坚强;编演《茶馆》,学生们模仿老艺术家的表演,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让学生看到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败,看到了百姓的辛酸与无助,激发了对旧时代的恨,对新社会的爱。学生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深刻理解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还训练学生想象力,表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5.引入生活“活水”,拓展文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课堂应成为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一扇窗口,语文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信息的传递者。在教学中,在恰当的环节中要宕开主线,锦上添花地穿插一些和教学要求相关且学生不太熟悉的生活素材,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的含知量,也能让课堂起伏有致,妙趣横生。教学《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手法时,可以让学生演唱了《小白杨》,待学生唱完,老师问学生:“歌曲是歌颂什么的?”学生很轻松地回答:“解放军”,然后老师把歌词一改,唱到:“一个呀解放军,站在哨所旁,胳膊粗,腿儿壮,守卫着北疆……”学生一片哄堂大笑,老师假装不懂学生笑的原因,学生解释说:“这也太直白了,缺少艺术美感。”然后老师顺势讲到了象征手法的艺术表现力。教学《五人墓碑记》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中的孟祥斌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从古到今都有无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英雄人物,不仅战争年代有,和平年代也有。因此,閱读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新意,引进时代“活水”。所谓挖掘,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化,从旧文中挖出现代情感;所谓引进,就是把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或事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思源.生活教育与语文教学[J].生活教育,2010(06).
[2]周菊.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刍议[J].桂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7).
[3]王晶.对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4(08).
[4]鲁瑾.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1(01).
[5]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