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大佑的女儿Gemma来之不易,她出生时罗大佑已经58岁,而他太太Elaine也已经45岁。因为父母双方年龄都偏大,所以,这个孩子是通过人工受孕的方式诞生。
年过五旬,人工受孕
罗大佑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恋爱11载,但结婚一年便宣告结束,随后便是长达10年的单身。56岁那年,他与43岁的Elaine在巴厘岛秘密结婚。
太太很执著地想做妈妈,对此罗大佑并不反对。只是两人都不年轻,自然受孕有难度。医生的意见是做试管婴儿,让卵细胞与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再移植到母体内继续发育。罗大佑有点担心,他出生医生世家,自己是医学系毕业,具有医师资格。他觉得体外胚胎发育风险有点大,移植过程中如果对胚胎稍有伤害,就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最后,他们选择了人工授精。这种方式与自然受孕更接近,虽然成功率比试管婴儿低一些,但更保险。
医生告诉他们,这可能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Elaine是高龄,哪怕顺利怀上了,保胎的难度也很大,如果孕期检查不乐观的话,她可能需要从怀孕一个月起就在医院卧床保胎,剩下的8个多月基本上都要躺在床上。Elaine一点也没犹豫,她坚持要孩子,无论保胎多么艰辛难熬,她都能接受,只要将来能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
大概半年后,人工授精成功了。通过超声波显示,罗大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小孩——只有2.5厘米,还没有一颗花生米大。然后,太太在医院里躺了3个月,罗大佑陪护了3个月。太太是香港人,罗大佑也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所以,他们是在香港住院。罗大佑买了一批有关妇产科的专业书籍,拿出当年医师高考的劲头,刻苦钻研。他不是不相信医生,但更愿意以自己的判断去对比医生的诊断,这样心里会更有底。
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了4个字——《子宫日记》。他知道有很多爸爸妈妈会为孩子写育儿日记,记录孩子出生后每天的变化与生活。但他打算从孩子还在子宫里时就开始记录他(她)的点滴变化,等到将来他(她)长大了,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从花生米那么大的胎儿变成足月的健康婴儿、再到快乐天真的少年。
太太怀孕9周后,罗大佑开始干一件事——每天拿个听诊器在太太的肚子上细细聆听。理论上说,胎儿3周就开始有原始的心管搏动,9周会达到每分钟157下的最高值,到16周就能用听诊器听到微弱的心跳声了。罗大佑实在是太着急了一点,他明知道这时候只能通过多普勒探测器才能听到心跳,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希望能用听诊器听到胎儿的胎心。
4D扫描,慢慢欣赏
3个月后,终于可以做4D动态立体扫描了,这是罗大佑翘首以盼的时刻。在内地,4D主要是为了排畸,检查胎儿是否正常。在香港,4D除了检查功能外,还可以让准爸准妈看胎儿的模样。
罗大佑家的孩子是个懒娃,从医生找到胎儿的脸开始,胎儿就没大动过,两只小手一直举在脑袋那儿挡着脸。医生又拍又晃Elaine的肚子,但胎儿就是不肯动一下。没办法,医生让他们先去散步5分钟。Elaine在医院绕了一圈回到检查室,胎儿的位置有了挪动,可手依然举着。从11点折腾到12点,胎儿特别不配合地没有给个正脸,最多只能看到半张脸。医院本可以提供40分钟录像,但因为胎儿不配合,最后只录了20分钟。
好在检查结果非常乐观,太太获准出院回家静养。虽然首次4D录像是一部主角极不配合的“烂片”,但罗大佑当作百看不厌的奥斯卡大片,对着模糊不清的录像看个没完,还特别兴奋地指着电视机用自己的专业眼光给太太当解说员:看到没,这是脚,脚趾还没分开呢;这是眼睛,已经开始从两边向中间靠拢了……家里来了客人,他献宝似的重播给客人们欣赏。有几个人能看懂十来周大的胎儿的4D影像?客人们礼貌性地夸胎儿发育得好、充满活力,让罗大佑十分受用。
按照正常标准,4D动态立体扫描在怀孕中期只需每月做一次,到了后期才每周做一次。罗大佑以太太是高龄孕妇为由,从胎儿4个月大起就固定每周通过4D与其约一次会。做出这个决定前,他已经确定这样对胎儿是完全无害的。
每周一次的4D动态立体检查,对于罗大佑而言是最期待也是最惶恐的时段。医生笑眯眯地介绍胎儿的点滴变化,他便满脸堆欢;医生偶尔一皱眉头,他立刻神情紧张。好在,胎儿没有辜负期待,在妈妈的肚子里缓慢而执著地一天天长大。
每次4D的录像,都被罗大佑带回家反复欣赏。说实话,尚未发育完全的胎儿谈不上漂亮,甚至有点儿丑,但他仿佛在欣赏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机。有时发现什么问题,他马上会在本子上记下来,留待下次去做检查时让医生重点观察。
胎儿18周大时,太太被罗大佑要求平躺在床上,静气凝神,用心去感觉胎儿的动静。太太努力感受了很久,却没有任何感觉。罗大佑开始紧张了:“胎儿18周大时会有明显的胎动,母亲一定能感觉到的,是不是被你忽略了?加强注意力,再感受一下。”
那几天,太太每天被罗大佑无数次要求进入冥想状况。大概是19周时,她终于感受到了胎动。罗大佑出终于放心了,太太也出了一口长气——再感觉不到胎动的话,她觉得自己快被罗大佑逼疯了。
在香港,胎儿的性别是不需要保密的,第一次做4D时罗大佑就已经得知太太怀的是女儿了。他早早地开始翻各种英文版本的名著和非名著,给女儿取英文名字。当女儿还是个不到20周的胎儿时,他终于从维基百科全书上发现了一个心仪的英文名——Gemma。
Gemma这个单词来源于意大利语,用作女人名字的意思是珍珠、宝石。Gemma还有另一个含义——芽胞、芽体。罗大佑觉得,后面这个含义可以囊括女儿的来源:她不就是从一个芽胞一点点长大,最后将会变成一个端庄美丽的大姑娘吗?
给女儿的《子宫日记》
罗大佑从《诗经》翻到《本草纲目》,从《资治通鉴》找到《说文解字》,后来直到女儿都快1岁了,她的中文名字还没有着落。 胎儿24周后,罗大佑的不安情绪终于减弱了很多,因为从医学理论上而言,这个阶段的胎儿哪怕离开母体也有较高的存活率。每周一次的4D检查依然延续,罗大佑以一种欣赏女儿、寻找惊喜的心态投入到新阶段的录像欣赏之中。有时候太太会调侃他,要是现在的医学条件可以在她肚子上开个天窗能够24小时看到女儿的话,罗大佑一定会毫不犹豫把她拖去医院来上这么一刀。
25周,胎儿有了惊跳反射;26周,眼皮分离,胎儿睁开眼睛了;28周,她有了意识,开始感受周边的世界;30周,睫毛长成,还对光照有了反应……这些4D动态立体扫描的录像被罗大佑反复播放小心截图,各种画面都被他打印出来贴进《子宫日记》:女儿打呵欠、女儿伸懒腰、女儿蹬腿、女儿在喝羊水……家里的打印机忙得不停歇,罗大佑觉得任何一个画面都好,女儿的每一个举动都值得留存。
他每天会拿一个喇叭状的东西扣在太太肚子上,嘴巴凑在另一头跟女儿讲话打招呼,讲的都是些没营养的话,有时实在没话讲了,就捧一本《柏林童话》念给女儿听。太太说胎儿还听不懂童话,他回答:“不用听懂,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行。母亲的声音是通过体内液体传到胎儿的耳朵里,父亲的声音则是通过声音传播给女儿,因为前者更不容易失真,所以胎儿才与妈妈更亲近。我用这个喇叭跟女儿说话,就相当于是液体传声,虽然还没出生,但女儿会对爸爸的声音留下深刻印象,将来出生后才会亲近爸爸。”
女儿是8月15日剖腹产出生。罗大佑全程陪护在产房,他亲手给女儿剪了脐带,然后一直在医院陪太太坐完月子。孩子出生前,他是医生最喜欢的患者家属,从善如流,医生说要做什么检查、补充什么成分,他绝无异议,一丝不苟配合完成。可是,孩子出生后,他变成了医生最不待见的角色:孩子吐奶了,他跑去找医生;孩子打嗝了,他跑去找医生;孩子没饿没拉毫无缘故地哭闹,他还是去找医生;孩子不声不响在睡觉,他觉得女儿的脸蛋似乎有点泛黄,觉得黄疸指数有点高,跑去找医生;女儿的大便有点稀,不是他期望的形状,他去找医生……老是被劳烦,医生也就不顾他是大明星了,偶尔会抢白他:“你是希望你女儿不健康?怎么老往最不乐观的方面幻想,再这样下去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你有点妄想症的征兆了……”
在被送去看心理医生前,罗大佑终于把太太和女儿接回了家。然后,罗大佑有了个新的口头禅——糟糕。问他想不想女儿,他回答:“很想,以前没这个问题,真糟糕。”问他哄不哄女儿睡觉,他回答:“哄,还得唱歌哄她才不闹,很糟糕。”问他不在女儿身边时想女儿了怎么办,他说:“每天都要通过视频看看她,这太糟糕了……”
或许,有个女儿的确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要时刻惦记她、关心她、为她打算、谋划、甚至为了她变得世俗、贪财……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人性中的一种本能。世间男人,荣升父亲之后都会有这些糟糕的改变,这种改变,叫做父爱。
【经作者授权,本刊严正声明:本文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 尼尼威
年过五旬,人工受孕
罗大佑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恋爱11载,但结婚一年便宣告结束,随后便是长达10年的单身。56岁那年,他与43岁的Elaine在巴厘岛秘密结婚。
太太很执著地想做妈妈,对此罗大佑并不反对。只是两人都不年轻,自然受孕有难度。医生的意见是做试管婴儿,让卵细胞与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再移植到母体内继续发育。罗大佑有点担心,他出生医生世家,自己是医学系毕业,具有医师资格。他觉得体外胚胎发育风险有点大,移植过程中如果对胚胎稍有伤害,就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最后,他们选择了人工授精。这种方式与自然受孕更接近,虽然成功率比试管婴儿低一些,但更保险。
医生告诉他们,这可能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Elaine是高龄,哪怕顺利怀上了,保胎的难度也很大,如果孕期检查不乐观的话,她可能需要从怀孕一个月起就在医院卧床保胎,剩下的8个多月基本上都要躺在床上。Elaine一点也没犹豫,她坚持要孩子,无论保胎多么艰辛难熬,她都能接受,只要将来能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
大概半年后,人工授精成功了。通过超声波显示,罗大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小孩——只有2.5厘米,还没有一颗花生米大。然后,太太在医院里躺了3个月,罗大佑陪护了3个月。太太是香港人,罗大佑也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所以,他们是在香港住院。罗大佑买了一批有关妇产科的专业书籍,拿出当年医师高考的劲头,刻苦钻研。他不是不相信医生,但更愿意以自己的判断去对比医生的诊断,这样心里会更有底。
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了4个字——《子宫日记》。他知道有很多爸爸妈妈会为孩子写育儿日记,记录孩子出生后每天的变化与生活。但他打算从孩子还在子宫里时就开始记录他(她)的点滴变化,等到将来他(她)长大了,会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从花生米那么大的胎儿变成足月的健康婴儿、再到快乐天真的少年。
太太怀孕9周后,罗大佑开始干一件事——每天拿个听诊器在太太的肚子上细细聆听。理论上说,胎儿3周就开始有原始的心管搏动,9周会达到每分钟157下的最高值,到16周就能用听诊器听到微弱的心跳声了。罗大佑实在是太着急了一点,他明知道这时候只能通过多普勒探测器才能听到心跳,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希望能用听诊器听到胎儿的胎心。
4D扫描,慢慢欣赏
3个月后,终于可以做4D动态立体扫描了,这是罗大佑翘首以盼的时刻。在内地,4D主要是为了排畸,检查胎儿是否正常。在香港,4D除了检查功能外,还可以让准爸准妈看胎儿的模样。
罗大佑家的孩子是个懒娃,从医生找到胎儿的脸开始,胎儿就没大动过,两只小手一直举在脑袋那儿挡着脸。医生又拍又晃Elaine的肚子,但胎儿就是不肯动一下。没办法,医生让他们先去散步5分钟。Elaine在医院绕了一圈回到检查室,胎儿的位置有了挪动,可手依然举着。从11点折腾到12点,胎儿特别不配合地没有给个正脸,最多只能看到半张脸。医院本可以提供40分钟录像,但因为胎儿不配合,最后只录了20分钟。
好在检查结果非常乐观,太太获准出院回家静养。虽然首次4D录像是一部主角极不配合的“烂片”,但罗大佑当作百看不厌的奥斯卡大片,对着模糊不清的录像看个没完,还特别兴奋地指着电视机用自己的专业眼光给太太当解说员:看到没,这是脚,脚趾还没分开呢;这是眼睛,已经开始从两边向中间靠拢了……家里来了客人,他献宝似的重播给客人们欣赏。有几个人能看懂十来周大的胎儿的4D影像?客人们礼貌性地夸胎儿发育得好、充满活力,让罗大佑十分受用。
按照正常标准,4D动态立体扫描在怀孕中期只需每月做一次,到了后期才每周做一次。罗大佑以太太是高龄孕妇为由,从胎儿4个月大起就固定每周通过4D与其约一次会。做出这个决定前,他已经确定这样对胎儿是完全无害的。
每周一次的4D动态立体检查,对于罗大佑而言是最期待也是最惶恐的时段。医生笑眯眯地介绍胎儿的点滴变化,他便满脸堆欢;医生偶尔一皱眉头,他立刻神情紧张。好在,胎儿没有辜负期待,在妈妈的肚子里缓慢而执著地一天天长大。
每次4D的录像,都被罗大佑带回家反复欣赏。说实话,尚未发育完全的胎儿谈不上漂亮,甚至有点儿丑,但他仿佛在欣赏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机。有时发现什么问题,他马上会在本子上记下来,留待下次去做检查时让医生重点观察。
胎儿18周大时,太太被罗大佑要求平躺在床上,静气凝神,用心去感觉胎儿的动静。太太努力感受了很久,却没有任何感觉。罗大佑开始紧张了:“胎儿18周大时会有明显的胎动,母亲一定能感觉到的,是不是被你忽略了?加强注意力,再感受一下。”
那几天,太太每天被罗大佑无数次要求进入冥想状况。大概是19周时,她终于感受到了胎动。罗大佑出终于放心了,太太也出了一口长气——再感觉不到胎动的话,她觉得自己快被罗大佑逼疯了。
在香港,胎儿的性别是不需要保密的,第一次做4D时罗大佑就已经得知太太怀的是女儿了。他早早地开始翻各种英文版本的名著和非名著,给女儿取英文名字。当女儿还是个不到20周的胎儿时,他终于从维基百科全书上发现了一个心仪的英文名——Gemma。
Gemma这个单词来源于意大利语,用作女人名字的意思是珍珠、宝石。Gemma还有另一个含义——芽胞、芽体。罗大佑觉得,后面这个含义可以囊括女儿的来源:她不就是从一个芽胞一点点长大,最后将会变成一个端庄美丽的大姑娘吗?
给女儿的《子宫日记》
罗大佑从《诗经》翻到《本草纲目》,从《资治通鉴》找到《说文解字》,后来直到女儿都快1岁了,她的中文名字还没有着落。 胎儿24周后,罗大佑的不安情绪终于减弱了很多,因为从医学理论上而言,这个阶段的胎儿哪怕离开母体也有较高的存活率。每周一次的4D检查依然延续,罗大佑以一种欣赏女儿、寻找惊喜的心态投入到新阶段的录像欣赏之中。有时候太太会调侃他,要是现在的医学条件可以在她肚子上开个天窗能够24小时看到女儿的话,罗大佑一定会毫不犹豫把她拖去医院来上这么一刀。
25周,胎儿有了惊跳反射;26周,眼皮分离,胎儿睁开眼睛了;28周,她有了意识,开始感受周边的世界;30周,睫毛长成,还对光照有了反应……这些4D动态立体扫描的录像被罗大佑反复播放小心截图,各种画面都被他打印出来贴进《子宫日记》:女儿打呵欠、女儿伸懒腰、女儿蹬腿、女儿在喝羊水……家里的打印机忙得不停歇,罗大佑觉得任何一个画面都好,女儿的每一个举动都值得留存。
他每天会拿一个喇叭状的东西扣在太太肚子上,嘴巴凑在另一头跟女儿讲话打招呼,讲的都是些没营养的话,有时实在没话讲了,就捧一本《柏林童话》念给女儿听。太太说胎儿还听不懂童话,他回答:“不用听懂,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行。母亲的声音是通过体内液体传到胎儿的耳朵里,父亲的声音则是通过声音传播给女儿,因为前者更不容易失真,所以胎儿才与妈妈更亲近。我用这个喇叭跟女儿说话,就相当于是液体传声,虽然还没出生,但女儿会对爸爸的声音留下深刻印象,将来出生后才会亲近爸爸。”
女儿是8月15日剖腹产出生。罗大佑全程陪护在产房,他亲手给女儿剪了脐带,然后一直在医院陪太太坐完月子。孩子出生前,他是医生最喜欢的患者家属,从善如流,医生说要做什么检查、补充什么成分,他绝无异议,一丝不苟配合完成。可是,孩子出生后,他变成了医生最不待见的角色:孩子吐奶了,他跑去找医生;孩子打嗝了,他跑去找医生;孩子没饿没拉毫无缘故地哭闹,他还是去找医生;孩子不声不响在睡觉,他觉得女儿的脸蛋似乎有点泛黄,觉得黄疸指数有点高,跑去找医生;女儿的大便有点稀,不是他期望的形状,他去找医生……老是被劳烦,医生也就不顾他是大明星了,偶尔会抢白他:“你是希望你女儿不健康?怎么老往最不乐观的方面幻想,再这样下去建议你去看心理医生,你有点妄想症的征兆了……”
在被送去看心理医生前,罗大佑终于把太太和女儿接回了家。然后,罗大佑有了个新的口头禅——糟糕。问他想不想女儿,他回答:“很想,以前没这个问题,真糟糕。”问他哄不哄女儿睡觉,他回答:“哄,还得唱歌哄她才不闹,很糟糕。”问他不在女儿身边时想女儿了怎么办,他说:“每天都要通过视频看看她,这太糟糕了……”
或许,有个女儿的确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要时刻惦记她、关心她、为她打算、谋划、甚至为了她变得世俗、贪财……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人性中的一种本能。世间男人,荣升父亲之后都会有这些糟糕的改变,这种改变,叫做父爱。
【经作者授权,本刊严正声明:本文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 尼尼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