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推广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做游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组织好"小售货员、小顾客、学习用品、人民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先告诉大家每种学习用品的价钱,然后让"小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至少要买两种 货物,买东西时,要求学生们直接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花了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计算。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知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三、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意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了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解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ah/2,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積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玉华,专科,小学一级教师,秦皇岛市抚宁县抚宁镇纸房小学任教
【关键词】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来说,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了做游戏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组织好"小售货员、小顾客、学习用品、人民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先告诉大家每种学习用品的价钱,然后让"小顾客"拿着"人民币"去"商店"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至少要买两种 货物,买东西时,要求学生们直接计算。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明白了花了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很多不同种类的东西,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的计算。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知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三、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
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意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几何图形建立了表象,这样学生才能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折、分、拼等步骤,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有的同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2)有的同学把一个梯形沿对解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ah/2,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进行操作来获取新知识,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公式的由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積极主动地多层次、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玉华,专科,小学一级教师,秦皇岛市抚宁县抚宁镇纸房小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