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人类最具有普遍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古老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和见证。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等一系列任务。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感受美,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面对一张张稚嫩脸孔,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只让学生对乐曲进行简单的聆听,再加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和分析,到最后,他们究竟能欣赏到多少?学到多少?或许,他们在欣赏时,能一时感受到某种情绪:优美、悲伤、活泼,或是深情。但想象一下,在不久后的某一天,当你拿出同一首乐曲再次让他们欣赏时,他们究竟会有怎样的反应?往往,他们的反应是不曾听过,没什么印象,记不得名字。作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这样的音乐欣赏教育能算是有效的吗?
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只让学生简单的聆听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绪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进而在心灵中构成奇妙的审美体验。因此,在欣赏课中,单靠简单的聆听和讲解,学生虽然听了音乐,却始终不能真正懂得音乐,真正欣赏到音乐的全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视听结合,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真正全面有效地欣赏音乐,让音乐欣赏课更具张力。, 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才能让音乐欣赏课更具张力呢?本人就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谈谈看法。
一、兴趣为先,让学生的体验需求“做多”课堂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教师如果不注意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堂中会出现沉闷、厌烦的课堂气氛,或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那么创造意识更是无从培养的,这样的课堂,“张力”又由何而生呢?
二、视听为辅,让学生的想象凸显课堂张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极为抽象的东西。音乐作品往往总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音高,节奏、速度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一段委婉动听的旋律,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一组欢快跳跃的音符……这些对于具有一定音乐阅历的人去鉴赏可能不成问题,然而对于那些认知能力还较低小学生来说,却只会有“摸不着头脑”之感。歌词的语意性也许能使音乐的表达形式比较具体、明显。但一些器乐作品呢?缺少了文字的结合,学生更是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声音、动画、图形、影像使视听完美结合,把音乐作品从“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有效地欣赏音乐。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先将作曲家、创作背景介绍一下,然后就开始聆听音乐。可是通常几遍下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却总是很粗浅,很浅薄。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人们理解抽象的东西往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完成。在欣赏课中,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据研究表明,用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能帮助学生做到听声悟情。因此,视听结合,融声汇色的欣赏方式,不仅能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主要的是能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知、认识、想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形象与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故事为媒,让学生的情感共鸣助推课堂张力
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狮子》、《玩具兵进行曲》等,教师只要作必要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景来。儿童在故事的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的教益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
四、激励为主,让学生的创造提升课堂张力
有效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展开课堂交互活动,让学生间的想法有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鸣”,实现知识建构。在欣赏教学中,常规上我们不习惯把事情交给学生做,怕“乱”,我们常把学生花费在探索上的时间看成“浪费”,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可贵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分组实践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分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教学去获取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两种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形成记忆的效果达百分之九十左右,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在分组活动中会出差,会“乱”。尽管开始时学生还可能把握不好,但只要我们坚信,分组活动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我想通过多次的实践会出现“奇迹”的。虽然出现了一时的小乱,在小组汇报时,好多同学都在节目中用了故事或诗歌,有的小组还即兴编了台词,有的小组朗诵了李白的《赠汪沦》,还有的自编了故事。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助推的张力课堂吗?
教育教学是一个永远也划不上句号的话题,如何在欣赏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绘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拓展出最大的发展学习空间,使课堂充满无穷的“张力”,是我们终身思考的话题,正可谓“漫漫求索路,不老杏坛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
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只让学生简单的聆听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绪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进而在心灵中构成奇妙的审美体验。因此,在欣赏课中,单靠简单的聆听和讲解,学生虽然听了音乐,却始终不能真正懂得音乐,真正欣赏到音乐的全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视听结合,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真正全面有效地欣赏音乐,让音乐欣赏课更具张力。, 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才能让音乐欣赏课更具张力呢?本人就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谈谈看法。
一、兴趣为先,让学生的体验需求“做多”课堂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儿童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的依据是想象。教师如果不注意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采用讲解、说教的方法,那么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课堂中会出现沉闷、厌烦的课堂气氛,或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那么创造意识更是无从培养的,这样的课堂,“张力”又由何而生呢?
二、视听为辅,让学生的想象凸显课堂张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极为抽象的东西。音乐作品往往总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音高,节奏、速度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一段委婉动听的旋律,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一组欢快跳跃的音符……这些对于具有一定音乐阅历的人去鉴赏可能不成问题,然而对于那些认知能力还较低小学生来说,却只会有“摸不着头脑”之感。歌词的语意性也许能使音乐的表达形式比较具体、明显。但一些器乐作品呢?缺少了文字的结合,学生更是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声音、动画、图形、影像使视听完美结合,把音乐作品从“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有效地欣赏音乐。
在以往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先将作曲家、创作背景介绍一下,然后就开始聆听音乐。可是通常几遍下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却总是很粗浅,很浅薄。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人们理解抽象的东西往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完成。在欣赏课中,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据研究表明,用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能帮助学生做到听声悟情。因此,视听结合,融声汇色的欣赏方式,不仅能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主要的是能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去感知、认识、想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形象与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故事为媒,让学生的情感共鸣助推课堂张力
小学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狮子》、《玩具兵进行曲》等,教师只要作必要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景来。儿童在故事的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的教益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
四、激励为主,让学生的创造提升课堂张力
有效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展开课堂交互活动,让学生间的想法有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鸣”,实现知识建构。在欣赏教学中,常规上我们不习惯把事情交给学生做,怕“乱”,我们常把学生花费在探索上的时间看成“浪费”,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可贵的探索精神、创造意识。分组实践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分组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教学去获取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两种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形成记忆的效果达百分之九十左右,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在分组活动中会出差,会“乱”。尽管开始时学生还可能把握不好,但只要我们坚信,分组活动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点,我想通过多次的实践会出现“奇迹”的。虽然出现了一时的小乱,在小组汇报时,好多同学都在节目中用了故事或诗歌,有的小组还即兴编了台词,有的小组朗诵了李白的《赠汪沦》,还有的自编了故事。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所需要助推的张力课堂吗?
教育教学是一个永远也划不上句号的话题,如何在欣赏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绘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拓展出最大的发展学习空间,使课堂充满无穷的“张力”,是我们终身思考的话题,正可谓“漫漫求索路,不老杏坛人”。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