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设计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制作的一款简易无线充电系统。无线传输方案的选择是经查阅资料,在现有的四种方案中选择了最简单易行的电磁感应方案。在能量发送端采用六反向器CD4069的晶体振荡电路产生高频振荡;为保护CD4069,本设计采用三端集成稳压电路7085为CD4069供电;能量接收端主要由整流滤波电路组成,将接收的交流电变为可对移动设备、电池进行供电的直流电。通过仿真表明,本设计是可行的。
关键词:无线充电,电磁感应,能量发送端,能量接收端,线圈
1总体方案设计
结合自己的实际知识,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后,本文提出了四种技术方案来实现系统功能。下文将首先分别说明这四种方案的组成框图和实现原理、分析比较它们的特点,进而阐述本文最终选择方案的原因。
1.1方案比较
1.1.1方案一:电磁感应方式
电磁感应技术,可看作是分离式的变压器。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分离放置,当发射端线圈有电能输入时,就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接收端的线圈感应到这一磁场,就产生了电流,这样就能构建一套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1.1.2方案二:磁共振方式
相比与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技术在距离上更占优势,它的无线充电支持数厘米至数米,更加灵活。磁共振也要使用两个规格完全匹配的线圈,给其中一个线圈通电以产生磁场,另一个线圈共振,产生电流点亮灯泡或给设备充电。
1.1.3方案三:电场耦合方式
电场耦合方式分为送电侧与受电侧。两组电极、一个振荡器、一个放大器和一套升压电路即组成了送电侧。
1.1.4方案四:无线电波方式
接收电路捕捉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做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1.2方案论证
基于技术原理和实验情况,方案一更可行。方案一的优点在于:适合短距离充电,转换效率高,深度贴合电气工程学生所学的一系列专业知识;缺点在于:必须要摆放在特定位置才能充电,且金属会发热;实现的难点在于高频振荡电路能否产生合适的频率信号。
1.3方案选择
基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方案的难易程度以及传输功率的大小等原因选择了方案一:电磁感应方式。
1.4硬件调试
1.4.1对整流滤波模块的调试
按照原理图,在Proteus上画好电路图后,接入12V 50HZ的交流电,准备开始仿真。发现负载LED灯不亮,怀疑无线充电是否失败。经查阅资料后发现,1.7V的电压还不足以使负载LED灯发亮,但无线充电成功,对更改后的电路进行仿真,可见负载LED灯发光状态良好,无线充电非常成功。仿真情况如图4—1所示。
2系统功能、指标参数结论
2.1系统指标参数测试
在系统测试过程中,对高频振荡模块进行了测试,通过Proteus仿真软件里的示波器对高频振荡模块的输出进行了波形测试,发现输出的振荡波形为带有毛刺的方波。并且利用电压表对各模块输出电压情况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4—1所示。
2.2系统功能及指标参数分析
从本设计的参数结果来看,基本满足无线传输与充电条件。但充电效率会很低,因为传输过来的电压值不高、输出功率不大。但本设计最终输出的是带有毛刺的方波,频率为100HZ,输出波形有待改善,输出频率也有待提高。
3结论
本设计基本达成设计目标,性能达到中等水平。其优点与特色在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成功实现,其创新意义在于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又一次尝试,无线充电技术为人类能量传输的革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8-139.
[2] 陈永强、魏金成、吴昌东.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202-256.
[3] 臧向迪、胡铱.无线充电小车设计与探究[J].河北农机,2018,09.
[4] 王乐、钟广仁、熊少华、李翠锦. 无线充电电动小车设计与实现[J].东南西北,2018,14.
[5] 杨洋. 無线充电就是这么简单[J].科学24小时,2016,06.
[6] 刘韬. 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能量效率优化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8,05.
[7] 马吉智.无线充电的设计与制作[J].安徽建筑大学,2013.
[8] 唐孟雪、冯文超、陈嘉莉. 无线充电电动小车[J].西部皮革,2019,06.
[9] 黄永忠、甘永进、杨桂静、莫海林、韦秋雨、文颖、潘晓燕. 一种无线充电小车的设计[J].科学创新导报,2018,25.
[10] 倪国旗、王丽娜、彭欣.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J].信息化研究,2013,03.
[11] 叶先万、蒋碧波、李跃伟.一种智能无线充电系统设计[J].计算及测量与控制,2018,26(6).
关键词:无线充电,电磁感应,能量发送端,能量接收端,线圈
1总体方案设计
结合自己的实际知识,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后,本文提出了四种技术方案来实现系统功能。下文将首先分别说明这四种方案的组成框图和实现原理、分析比较它们的特点,进而阐述本文最终选择方案的原因。
1.1方案比较
1.1.1方案一:电磁感应方式
电磁感应技术,可看作是分离式的变压器。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分离放置,当发射端线圈有电能输入时,就会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接收端的线圈感应到这一磁场,就产生了电流,这样就能构建一套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1.1.2方案二:磁共振方式
相比与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技术在距离上更占优势,它的无线充电支持数厘米至数米,更加灵活。磁共振也要使用两个规格完全匹配的线圈,给其中一个线圈通电以产生磁场,另一个线圈共振,产生电流点亮灯泡或给设备充电。
1.1.3方案三:电场耦合方式
电场耦合方式分为送电侧与受电侧。两组电极、一个振荡器、一个放大器和一套升压电路即组成了送电侧。
1.1.4方案四:无线电波方式
接收电路捕捉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做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1.2方案论证
基于技术原理和实验情况,方案一更可行。方案一的优点在于:适合短距离充电,转换效率高,深度贴合电气工程学生所学的一系列专业知识;缺点在于:必须要摆放在特定位置才能充电,且金属会发热;实现的难点在于高频振荡电路能否产生合适的频率信号。
1.3方案选择
基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方案的难易程度以及传输功率的大小等原因选择了方案一:电磁感应方式。
1.4硬件调试
1.4.1对整流滤波模块的调试
按照原理图,在Proteus上画好电路图后,接入12V 50HZ的交流电,准备开始仿真。发现负载LED灯不亮,怀疑无线充电是否失败。经查阅资料后发现,1.7V的电压还不足以使负载LED灯发亮,但无线充电成功,对更改后的电路进行仿真,可见负载LED灯发光状态良好,无线充电非常成功。仿真情况如图4—1所示。
2系统功能、指标参数结论
2.1系统指标参数测试
在系统测试过程中,对高频振荡模块进行了测试,通过Proteus仿真软件里的示波器对高频振荡模块的输出进行了波形测试,发现输出的振荡波形为带有毛刺的方波。并且利用电压表对各模块输出电压情况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4—1所示。
2.2系统功能及指标参数分析
从本设计的参数结果来看,基本满足无线传输与充电条件。但充电效率会很低,因为传输过来的电压值不高、输出功率不大。但本设计最终输出的是带有毛刺的方波,频率为100HZ,输出波形有待改善,输出频率也有待提高。
3结论
本设计基本达成设计目标,性能达到中等水平。其优点与特色在于无线充电技术的成功实现,其创新意义在于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又一次尝试,无线充电技术为人类能量传输的革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8-139.
[2] 陈永强、魏金成、吴昌东.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202-256.
[3] 臧向迪、胡铱.无线充电小车设计与探究[J].河北农机,2018,09.
[4] 王乐、钟广仁、熊少华、李翠锦. 无线充电电动小车设计与实现[J].东南西北,2018,14.
[5] 杨洋. 無线充电就是这么简单[J].科学24小时,2016,06.
[6] 刘韬. 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能量效率优化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8,05.
[7] 马吉智.无线充电的设计与制作[J].安徽建筑大学,2013.
[8] 唐孟雪、冯文超、陈嘉莉. 无线充电电动小车[J].西部皮革,2019,06.
[9] 黄永忠、甘永进、杨桂静、莫海林、韦秋雨、文颖、潘晓燕. 一种无线充电小车的设计[J].科学创新导报,2018,25.
[10] 倪国旗、王丽娜、彭欣.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J].信息化研究,2013,03.
[11] 叶先万、蒋碧波、李跃伟.一种智能无线充电系统设计[J].计算及测量与控制,201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