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就是“读读写写”,而品读则是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最有效的途径。
一、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语言精炼、文字优美,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范本。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对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这样,就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例如,在教学《灰掠鸟》(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在这一句话中,“投入”写得很精妙,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品读进行了以下一番引领: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 “投入”换成“飞入”可以吗?
生:在这个句子中,“投入”换成“飞入”可以,因为 “飞入”这个词也能够写出灰掠鸟飞行状态。
师:这是他的观点,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我觉得不好。在这个句子中的“投入”能够写出灰掠鸟心情的急切。用“飞入”就没有这种感觉。
生:我也认为用“飞入”不好。因为“飞入”在前面已经用到了,这里再用语言会显得重复。并且“投入”这个词能够写出灰掠鸟飞回森林的心情。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你的想法和作者是一致的。在这里作者用 “投入”这个词真是别具匠心。来,我们带着急切的心情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以上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对句子中“投入”和“飞入”进行对比品读,学生在对比品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二、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描写来创设一定的文本境界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境是有效阅读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感悟文本之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
例如,《荷花》(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作者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对于荷花的静态美,学生通过阅读很快能够感受到,但是动态美就是一种意境,学生很难体悟。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的。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篇课文,觉得荷花美吗?课文中的哪一些描写写出了荷花的美?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能够打动你?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美,也是最打动我的句子。
生:在这个句子中,我觉得“冒”字写得特别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长状态。
师: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荷花是怎么成长的?
生:“冒”字写出了荷花是快速成长的。
师:是呀,看来,在这个句子中“冒”字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而且写出了荷花生长状态,也就是又写出了荷花的——
生:动态美。
此时,我给学生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引导学生通过再一次品读用满怀的激情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品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生成状态,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动态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感受文本的意境,从而生长学生的语言智慧。
三、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文本中,文字描写的背后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的,正是由于文本蕴含的情感,才让文章变得富有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在品读中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
例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中有一句描写:“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的。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悄悄。
师:“悄悄”是什么意思呢?
生:偷偷地,不想让人知道。
师:从“悄悄”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在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彭德怀很爱大黑骡子。
生:在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疼爱。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悄悄”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这样的品读感悟是深刻的,学生能够充分在品读中理解文本语言的情感要素,使语言文字在品读中“增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精、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境、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情。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精、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境、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情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把握,合理运用。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一、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语言精炼、文字优美,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有效范本。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对文本中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这样,就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例如,在教学《灰掠鸟》(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在这一句话中,“投入”写得很精妙,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品读进行了以下一番引领:
师: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 “投入”换成“飞入”可以吗?
生:在这个句子中,“投入”换成“飞入”可以,因为 “飞入”这个词也能够写出灰掠鸟飞行状态。
师:这是他的观点,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生:我觉得不好。在这个句子中的“投入”能够写出灰掠鸟心情的急切。用“飞入”就没有这种感觉。
生:我也认为用“飞入”不好。因为“飞入”在前面已经用到了,这里再用语言会显得重复。并且“投入”这个词能够写出灰掠鸟飞回森林的心情。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你的想法和作者是一致的。在这里作者用 “投入”这个词真是别具匠心。来,我们带着急切的心情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以上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对句子中“投入”和“飞入”进行对比品读,学生在对比品读中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然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二、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描写来创设一定的文本境界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之境是有效阅读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感悟文本之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
例如,《荷花》(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作者通过对荷花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对于荷花的静态美,学生通过阅读很快能够感受到,但是动态美就是一种意境,学生很难体悟。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的。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篇课文,觉得荷花美吗?课文中的哪一些描写写出了荷花的美?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能够打动你?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美,也是最打动我的句子。
生:在这个句子中,我觉得“冒”字写得特别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长状态。
师: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荷花是怎么成长的?
生:“冒”字写出了荷花是快速成长的。
师:是呀,看来,在这个句子中“冒”字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而且写出了荷花生长状态,也就是又写出了荷花的——
生:动态美。
此时,我给学生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引导学生通过再一次品读用满怀的激情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品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生成状态,充分感受到了荷花的动态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感受文本的意境,从而生长学生的语言智慧。
三、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文本中,文字描写的背后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的,正是由于文本蕴含的情感,才让文章变得富有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在品读中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
例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中有一句描写:“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的。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悄悄。
师:“悄悄”是什么意思呢?
生:偷偷地,不想让人知道。
师:从“悄悄”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在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彭德怀很爱大黑骡子。
生:在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疼爱。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悄悄”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这样的品读感悟是深刻的,学生能够充分在品读中理解文本语言的情感要素,使语言文字在品读中“增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精、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境、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情。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精、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境、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情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把握,合理运用。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