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意蕴——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camea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实践观进行了再阐释,也交代了阐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中体会到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相关意蕴:马克思的著作常常表现出思想的贯通性,马克思实践哲学开启了实践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从而确定了其基本的现代性。
  【关键词】: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哲学;现代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功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提纲》写于1845年春的布鲁塞尔,它阐明了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即对实践范畴的全新理解,全面勾画了哲学的新框架。
  一、对《提纲》实践哲学的再阐释
  《提纲》的第一条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从人的整体性活动的感性性质出发,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把人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都是感性的,这就在逻辑上包含了思维活动的存在。
  《提纲》第二条就说到人的思维活动。对《提纲》的第二条的理解我们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把思维这个动名词理解为名词,从而就把思维和理论、思维活动和“理论活动”等同起来。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里,对思维活动应该从实践去理解,而且只有作为实践的思维活动才有真理性的问题。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说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与《提纲》的第二条联系起来看就可以理解,唯心主义犯了两重错误:一个是把思维活动当作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把精神当作能动的,而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能动性;一个是正因为他们不承认思维活动,所以就不存在从实践去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实践上批判唯心主义,所以,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理论的荒谬性,而是思维活动的孤立存在状态所造成的理论荒谬性。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在这里把实践规定为感性活动,也同样规定思维活动。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试图给出揭示宗教世界之秘密的正确路径。他写道:“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1】马克思这里特别强调“理解”的内在性,即所谓对于宗教世界之世俗基础的“理解”,应该“在它的自身中”实现。由此,马克思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用实践的态度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论述。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从社会存在的角度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认为:人的本质并非宗教的本质,而是实践的本质,人的劳动本质是一个哲学层次,哲学层面的劳动是历史的活动,这也是马克思从表现形态层面来谈人的本质,从实证的角度肯定了“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批判的是哲学家们对于世界所持的“解释”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即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批评的费尔巴哈式的“自然科学的直观”。苏联学者巴加图里亚认为:马克思“在第十一条中把理解同解释对立起来,把实践的哲学同直观的哲学對立起来,把以理解世界(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哲学同以解释世界(目的在于与世界调和)为己任的哲学对立起来。”【3】这种分野同狄尔泰在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间的划界有无内在的一致性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本文认为,这才是马克思批判哲学的批判性之所在。
  总的来看,在《提纲》一文,马克思对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他批判旧唯物主义,承认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不承认实践革命对环境和教育作用的错误。旧唯物主义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唯心主义则抽象的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片面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费尔巴哈的实践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否定,然而,费尔巴哈的实践只是理论活动、只是零星的猜测,只是一种萌芽,它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批判物质的力量只有物质来推翻。费尔巴哈认为直观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有失偏颇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二、阐释《提纲》实践哲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就其概念的借用意义来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点有其思想史上的承接和启发。特别是从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至切什考夫斯基的实践和赫斯的行动哲学,对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形成,肯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有不可抹杀的影响。毕竟,思想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概念的重新解释史。阅读《提纲》一文,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克思的著作常常表现出思想的贯通性,而不是某种剧烈的思想跳跃乃至于断裂。
  第二,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笼统性和过渡性,它本身还不能构成一个有内在动力的批判系统。也就是说,《提纲》中马克思所强调的“实践”,与另外两个要点—“社会关系”和“改造世界”—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批判系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放弃使用“实践”而用“物质生产”这一概念来作为其“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层级的实践—“物质生产”是一个比“实践”更具体、更准确,且有着内在批判力,能构成一个批判系统的批判性概念。
  第三,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虽然或多或少地包含一点,但并不等同于列宁、毛泽东意义上的革命实践,也不同于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谈的实践。并且,马克思的这种“实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主要也不是在政治革命的意义上来讲的。
  第四,通常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所讨论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的实践,并不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不涉及与认识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问题域中的概念。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
  确立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对于确认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无论是在建构还是在分析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意味着用马克思现代性的实践哲学批判和改造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改变因缺乏制度规范而过分依赖道德内省方式的实践传统,进而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生成当代中国的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正是今日中国文化传统藉以复兴的基本的哲学理據与凭据,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事情本身”。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实践哲学对各种趋向于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思潮的批判性对话,并不只是关涉西方,同样也是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本身的事情。换句话讲,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历史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有理由以自身的方式推进与当代思想的积极对话,巩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5页。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3】巴加图里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50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协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课题,得到更大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当然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耕耘和努力、翻译者的功不可没、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些方面的工作的话,莫言便只能被一群知识精英所知,不能走进海外普通读者的世界。想要走进大众读者的视线,媒体的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莫
期刊
【摘要】: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被称作一代青年的人生教科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两地书》第二集——厦门时期,鲁迅的那份孤独寂寞之情全然展现在星币之中。阅读《两地书》,看见他无处不在的孤寂感受,寻找他作为先驱者的被放逐和独自抗争。在喜欢与憎恶寂寞之间可见鲁迅的独异之处。  【關键词】:鲁迅;《两地书》;寂寞;独战;人生哲学  孤独是一剂中药,苦苦的,涩涩的;孤独是秋冬里的风霜,常常在你不经
期刊
【摘要】: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蕴含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华夏文明,要想在演奏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抓住古筝演奏的灵魂和精髓,就必须在演奏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实现“人筝合一”。本文将对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进行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古筝;情感表达;创作意图;实现手段  一、古筝在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古筝是有生命的。古人云,筝,它上圆似天,下平似
期刊
【摘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此相伴,更多的则是它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史记》的艺术价值可谓是多方面的,从而也留给后世人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以《李将军列传》一文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其悲剧性的遭遇和鲜明的悲剧艺术方面之成就来探讨司马迁于文本当中所寄寓的个人情感及深刻思想,以达到对这部伟大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李将军列传》;李广;悲剧性  在汉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忧愤深广著称旨在表现麻木的中国人民进而抨击中国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值得探讨的是这种表现在女性身上体现的更加深刻,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性意味更加明显。本文通过对《伤逝》的新女性子君悲剧原因的深入分析,认为导致新时代知识女性悲剧的原因是新女性与旧思想、家庭、自我的冲突。  【关键词】:《伤逝》;新女性;悲剧原因  《伤逝》是鲁迅笔下唯一的爱情小说,女主人公子君即是鲁迅笔下新时代知
期刊
【摘要】:《陆犯焉识》延续了严歌苓小说虚构的一贯性,而且更为老到,其艺术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是一部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之作”,她把祖父的经历与他人的日记虚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次,她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在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节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最后,她娴熟而出色的语言魅力,让故事一波三折,耐人寻味,读来意味深长。  【关键词】:严歌苓;陆犯焉识;虚构艺术;叙事技巧;语言魅力
期刊
《鸟人》是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一部关于一个过气的超级英雄演员,企图再次插上“翅膀”,渴望重归荣耀和光芒的故事。  精神分析理论中拉康的镜像理论针对婴儿照镜子的二次认同得出结果,第一次认同是婴儿以为镜子中的那个人就是自己,这是错误的,而人生恰恰就是从一次美好的误读开始的。随后,婴儿逐渐长成,开始进行第二次认同,认识到镜子中的那个人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的镜像,从而开始认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为设计的重要特征。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现在,“设计学”逐渐从“美术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既强调功能的实用价值,又包含审美意义上的视觉形式,它综合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进而成为一种文化方式。设计师与画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波普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对于民国初期传统文人画研究和新美术运动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对于传统派现代性研究这个话题所作研究并不是很多;对于当时新美术运动研究多停留在对其思潮、刊物等表面层次的资料收集,笼统的定义其为先锋艺术。而在同一历史文化境遇下二者存在有交集,双方数次的“论战”,如今看来当初的“美术革命论”者仍然摆脱不了社会的束缚沦为流行艺术,传统文人画的捍卫者却能够在现代性转型中走向纯粹。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图案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发扬中国传统图案,就要在认识本国的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形式加以研究和概括;还要把中西文化的设计理念相柔和在一起,巧妙进行图形语言的再创造。把传统图案及其相关的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具有重大的意义,发挥其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拉动中国传统图案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设计;设计理念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起源及特点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