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分析测试中心管理运行方式,提升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通过分析部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行模式,探讨了大型仪器管理新方式,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校情的分析测试中心运行模式及大型仪器管理办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管理;新方式
1 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进行创新型教育计划,强调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1]。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不可缺失的部分的分析测试中心,集中了学校大部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的公共平台[2]。随着资源共享、专管共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这一公共平台理念普遍的被教育界、科学界接受,由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新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3]。分析测试中心不但能够汇集分散在学科实验室中、闲置率高、维护不到位的仪器设备,提高利用率,还能够通过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鼓励仪器开放共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服务[4-5]。
2 国内高校对分析测试中心的有益探索
2.1 测试中心的隶属关系与管理模式
综观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分析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2.1.1 学校所属,挂靠某职能部门管理
该模式是在取得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依托学科建立。优点为服务的受众面更广,仪器的使用效率更高,人员管理相对轻松[6]。目前北师大分析测试中心、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模式。
2.1.2 学院所属,校院两级管理
这是一种偏重于学科结合的运行模式,在业务上由校级部门统管,因此对上级单位和学院科研团队的管理都比较顺畅,但服务面局限在学院,与教学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科交叉[7],由于该模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分析测试中心人员水平,因此许多高校如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南开大学中心实验室、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均采用该模式。
2.1.3 依托学科平台和职能部门共同管理
该模式下,分析测试中心挂靠于学科平台,使得分析测试中心的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相连,贴近学科前沿,有利于开发仪器功能,并且学科平台的经费也能够支持仪器的运行维护,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8],但仪器分散在课题组在学校层面为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均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运行分析测试中心。
2.1.4 由经营性公司管理
北京科技大学的分析测试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行。这种模式通过成立一个经营性公司,在不改变学校大型仪器设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将仪器按照学科特点整合到公司虚拟的运行平台上,由公司统一管理,并开拓对外业务。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有效开展对外服务工作。但缺点是可能在后续工作中会出现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
2.2 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的管理方式
在高校日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面前,测试中心也分化出不同的管理方式。目前多数是实体存在,少数是实体和网络虚拟方式存在的联合体,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型仪器共享方式:一种是通过集中管理,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传统模式,如昆明理工大学建立的校级虚拟联合分析测试中心,仪器和人员均分散在学院,但接受中心的统一调配[9];一种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但仪器和人员由不同院系管理,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分散管理模式 [10]。目前来说,解决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管理方式的途径主要有几下几种:
2.2.1 成立专职管理部门
学校通过设立相应专项资金,保障大型仪器的维护、维修以及操作者的使用培训,并明确分析测试中心是实现仪器专管共用的唯一职能部门,确定专人管理、運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大型仪器专管公用、资源共享,使专管共用有制度保证和实施依据。
2.2.2 大型设备的选择
由学校统管的仪器设备的选择标准一般为通用类、在测试领域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的大型设备,可通过校内调拨或者根据学校发展购置而获得。
2.2.3 明确权责
虽然学校将院、系实验室的一些仪器集中到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但并不移动,而是仍然放置在院、系实验室但由分析测试中心负责这些仪器的任务分配、管理与维护[11]。
2.2.4 专人管理维护
分析测试中心内应有部分技术人员,能够解决仪器日常故障,学校配套相应资金保障,而各个学院中使用率高的仪器也能得到这些专业人员的维护和保养,这样能够有效缩短仪器的故障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年限,从长远看还能为学校节约部分资金。
2.3 测试中心的岗位设定及人员管理方式
人才队伍是分析测试中心的首要保障,一般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人员分为专职与兼职,其中专职人员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但目前由于岗位设置问题,许多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都是由专职和兼职人员混合组成的。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按机组实行的是优势明显的一岗双人的人员设置模式[12],首先能够充分调动分析测试教师的测试积极性,通过交流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业务知识,同时又能形成一定的约束关系,有利于协调工作,做到机组发展与个人晋升相结合,有利于人员的后期发展;其次,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分析测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激励从事科研和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仪器管理队伍中;再次,紧密结合教学工作,鼓励分析测试教师到院系学科点申报课题及研究生导师[13],这样可以使机组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作为辅助管理人员,研究生与教师轮流值班,在保证日常工作时间正常测试的基础上,非工作时间也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实现大型仪器的长期开放。 3 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思路
随着“211”工程、学科建设等专项经费的不断投入,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水平上都有显著提升,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也逐渐暴露出仪器设备由少数人占用,利用率低、科研成果产出少、没有专人操作、重复购置等问题。我校依据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以分析测试中心和大型仪器网络共享平台为核心,整合校内色谱、质谱、显微镜等基础检测设备,配套资金完善平台的升级,构建了实用性较强的校内大型仪器共享网络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使校院两级平台按照相同的运行及时和有偿使用标准运行,涉及分析测试教师队伍的组成,待遇,奖励措施及设备的维护、保养、创新和改造等。在学校层面设立开放维护基金,对校内人员的测试和学生的创新项目的测试予以补贴,并加强购置前的论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创新机制,拓宽服务空间
结合大型仪器本身的特点并兼顾我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统一制定在仪器使用管理、测试服务、实验室安全、质量管理、内部审核、培训、奖惩、技能考核、财务等方面出台系统的管理办法[14],整合校内大型仪器资源,明确仪器与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调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大型仪器的管理模式上,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办法[15],按照大型仪器设备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分类,不同类型的仪器在运行模式、效益评价考核、维修和运行经费补贴等方面虽然有所差别,但同类设备之间的差别不大,更好的实现对大型仪器的有效监管,提高其使用效益。
3.2 准确定位,提高服务效率
CMA为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的行政许可制度,是我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通过CMA认证的检测机构的数据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CMA认证进入检验检测市场,检测或校准数据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能够有效的促进分析测试中心走向社会,在满足校内公共测试需求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校内相关学科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16]。我校重点依托材能学院、环境学院和土木交通与工程学院(工程中心),兼顾其他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积极推进实验室资质(CMA)认证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依据我校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地方大型仪器共享项目,加入共享联盟,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协作[17]。
3.3 设立基金,催生服务动力
一方面,为了支持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解决部分老旧但利用率高的仪器的运行和维护问题,学校设立了开放维修基金,保障大型仪器的可持续发展[18]。基金来源为学校专项拨款和仪器的服务收费,可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奖励。基金实行滚动运行机制,利用率高的设备能获得更多的基金支持。这种方式在推动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在支持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
3.4 强化队伍,保证服务水平
分析测试教师队伍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程度和质量,如何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建立持续稳定提升技术队伍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分析测试中心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分析测试中心可采用校内校外招聘相结合的方法,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层次人才进入中心工作,同时加强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建设,实行专人专管,将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鼓励相关教师到院系申报研究生导师,与学院协同努力,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作为仪器设备的辅助管理人员并建立多样化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基础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朱栋.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的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7):205-506.
[3]张杰军,曹军,马晋并,等.加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4):28-31.
[4]李晓林.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体制初探[J].高校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
[5]张家栋,李晓林,郭万喜.高校分析測试中心管理体制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01-103.
[6]范朝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94-197.
[7]吕彤.地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定位与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2):8-11.
[8]林双妹,林佳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状态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77-281,290
[9]杨宏云,宋智,高吉丽.省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34(1):111-114.
[10]刘晓云,李莉.大型仪器管理模式及仪器管理人员角色作用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21-223.
[11]刘徽平.浅议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的几个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80-182.
[12]张明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优化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91-94.
[13]梅建平,冯建跃,李崧.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50-354.
[14]赵凯歌,贲毅,欧燕飞,等.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功能拓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17-120.
[15]俞琛捷.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开放与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74-177.
[16]姜乃强,张鹏.抓住机遇,再装高校分析测试新辉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7):1-3.
[17]刘雪平,康海彦,朱慧杰,等.浅谈中小规模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及运行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22-23.
[18]闵辉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J].高教研究,2014(5).
基金项目:
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15ZS0027)。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管理;新方式
1 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进行创新型教育计划,强调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1]。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不可缺失的部分的分析测试中心,集中了学校大部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学科交叉和创新实践的公共平台[2]。随着资源共享、专管共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这一公共平台理念普遍的被教育界、科学界接受,由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新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3]。分析测试中心不但能够汇集分散在学科实验室中、闲置率高、维护不到位的仪器设备,提高利用率,还能够通过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鼓励仪器开放共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需求服务[4-5]。
2 国内高校对分析测试中心的有益探索
2.1 测试中心的隶属关系与管理模式
综观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分析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2.1.1 学校所属,挂靠某职能部门管理
该模式是在取得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依托学科建立。优点为服务的受众面更广,仪器的使用效率更高,人员管理相对轻松[6]。目前北师大分析测试中心、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模式。
2.1.2 学院所属,校院两级管理
这是一种偏重于学科结合的运行模式,在业务上由校级部门统管,因此对上级单位和学院科研团队的管理都比较顺畅,但服务面局限在学院,与教学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科交叉[7],由于该模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分析测试中心人员水平,因此许多高校如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南开大学中心实验室、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均采用该模式。
2.1.3 依托学科平台和职能部门共同管理
该模式下,分析测试中心挂靠于学科平台,使得分析测试中心的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相连,贴近学科前沿,有利于开发仪器功能,并且学科平台的经费也能够支持仪器的运行维护,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8],但仪器分散在课题组在学校层面为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均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运行分析测试中心。
2.1.4 由经营性公司管理
北京科技大学的分析测试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行。这种模式通过成立一个经营性公司,在不改变学校大型仪器设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将仪器按照学科特点整合到公司虚拟的运行平台上,由公司统一管理,并开拓对外业务。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有效开展对外服务工作。但缺点是可能在后续工作中会出现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
2.2 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的管理方式
在高校日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面前,测试中心也分化出不同的管理方式。目前多数是实体存在,少数是实体和网络虚拟方式存在的联合体,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型仪器共享方式:一种是通过集中管理,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传统模式,如昆明理工大学建立的校级虚拟联合分析测试中心,仪器和人员均分散在学院,但接受中心的统一调配[9];一种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但仪器和人员由不同院系管理,如中国海洋大学的分散管理模式 [10]。目前来说,解决测试中心内大型仪器管理方式的途径主要有几下几种:
2.2.1 成立专职管理部门
学校通过设立相应专项资金,保障大型仪器的维护、维修以及操作者的使用培训,并明确分析测试中心是实现仪器专管共用的唯一职能部门,确定专人管理、運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大型仪器专管公用、资源共享,使专管共用有制度保证和实施依据。
2.2.2 大型设备的选择
由学校统管的仪器设备的选择标准一般为通用类、在测试领域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的大型设备,可通过校内调拨或者根据学校发展购置而获得。
2.2.3 明确权责
虽然学校将院、系实验室的一些仪器集中到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但并不移动,而是仍然放置在院、系实验室但由分析测试中心负责这些仪器的任务分配、管理与维护[11]。
2.2.4 专人管理维护
分析测试中心内应有部分技术人员,能够解决仪器日常故障,学校配套相应资金保障,而各个学院中使用率高的仪器也能得到这些专业人员的维护和保养,这样能够有效缩短仪器的故障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年限,从长远看还能为学校节约部分资金。
2.3 测试中心的岗位设定及人员管理方式
人才队伍是分析测试中心的首要保障,一般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人员分为专职与兼职,其中专职人员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但目前由于岗位设置问题,许多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都是由专职和兼职人员混合组成的。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按机组实行的是优势明显的一岗双人的人员设置模式[12],首先能够充分调动分析测试教师的测试积极性,通过交流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业务知识,同时又能形成一定的约束关系,有利于协调工作,做到机组发展与个人晋升相结合,有利于人员的后期发展;其次,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分析测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激励从事科研和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仪器管理队伍中;再次,紧密结合教学工作,鼓励分析测试教师到院系学科点申报课题及研究生导师[13],这样可以使机组配备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作为辅助管理人员,研究生与教师轮流值班,在保证日常工作时间正常测试的基础上,非工作时间也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实现大型仪器的长期开放。 3 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思路
随着“211”工程、学科建设等专项经费的不断投入,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水平上都有显著提升,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也逐渐暴露出仪器设备由少数人占用,利用率低、科研成果产出少、没有专人操作、重复购置等问题。我校依据开放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以分析测试中心和大型仪器网络共享平台为核心,整合校内色谱、质谱、显微镜等基础检测设备,配套资金完善平台的升级,构建了实用性较强的校内大型仪器共享网络平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使校院两级平台按照相同的运行及时和有偿使用标准运行,涉及分析测试教师队伍的组成,待遇,奖励措施及设备的维护、保养、创新和改造等。在学校层面设立开放维护基金,对校内人员的测试和学生的创新项目的测试予以补贴,并加强购置前的论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 创新机制,拓宽服务空间
结合大型仪器本身的特点并兼顾我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统一制定在仪器使用管理、测试服务、实验室安全、质量管理、内部审核、培训、奖惩、技能考核、财务等方面出台系统的管理办法[14],整合校内大型仪器资源,明确仪器与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调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大型仪器的管理模式上,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办法[15],按照大型仪器设备的不同用途和功能分类,不同类型的仪器在运行模式、效益评价考核、维修和运行经费补贴等方面虽然有所差别,但同类设备之间的差别不大,更好的实现对大型仪器的有效监管,提高其使用效益。
3.2 准确定位,提高服务效率
CMA为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的行政许可制度,是我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通过CMA认证的检测机构的数据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CMA认证进入检验检测市场,检测或校准数据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能够有效的促进分析测试中心走向社会,在满足校内公共测试需求发展的同时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校内相关学科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16]。我校重点依托材能学院、环境学院和土木交通与工程学院(工程中心),兼顾其他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积极推进实验室资质(CMA)认证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依据我校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地方大型仪器共享项目,加入共享联盟,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协作[17]。
3.3 设立基金,催生服务动力
一方面,为了支持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解决部分老旧但利用率高的仪器的运行和维护问题,学校设立了开放维修基金,保障大型仪器的可持续发展[18]。基金来源为学校专项拨款和仪器的服务收费,可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奖励。基金实行滚动运行机制,利用率高的设备能获得更多的基金支持。这种方式在推动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在支持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
3.4 强化队伍,保证服务水平
分析测试教师队伍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程度和质量,如何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建立持续稳定提升技术队伍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分析测试中心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分析测试中心可采用校内校外招聘相结合的方法,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各层次人才进入中心工作,同时加强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建设,实行专人专管,将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鼓励相关教师到院系申报研究生导师,与学院协同努力,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生作为仪器设备的辅助管理人员并建立多样化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基础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朱栋.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的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17):205-506.
[3]张杰军,曹军,马晋并,等.加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4):28-31.
[4]李晓林.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体制初探[J].高校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
[5]张家栋,李晓林,郭万喜.高校分析測试中心管理体制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01-103.
[6]范朝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94-197.
[7]吕彤.地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定位与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2):8-11.
[8]林双妹,林佳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状态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77-281,290
[9]杨宏云,宋智,高吉丽.省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34(1):111-114.
[10]刘晓云,李莉.大型仪器管理模式及仪器管理人员角色作用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21-223.
[11]刘徽平.浅议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的几个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80-182.
[12]张明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优化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91-94.
[13]梅建平,冯建跃,李崧.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50-354.
[14]赵凯歌,贲毅,欧燕飞,等.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功能拓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17-120.
[15]俞琛捷.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开放与共享[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74-177.
[16]姜乃强,张鹏.抓住机遇,再装高校分析测试新辉煌[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7):1-3.
[17]刘雪平,康海彦,朱慧杰,等.浅谈中小规模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及运行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22-23.
[18]闵辉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J].高教研究,2014(5).
基金项目:
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15ZS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