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担负近70%城乡人民群众服务重任,在我国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探索县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使之形成服务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县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内容及建设途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51-03
县市公共图书馆普及于改革开放年代,走着艰难发展之路。但是它以全国三分之一的馆藏,服务70%的城乡民众,完成50%的书刊流通任务,在保存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诸方面提供文化支撑,发挥重要作用。站在更高起点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优化藏建结构,加强特色馆藏建设,使之形成服务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建立和谐文化对图书馆的要求。
图书馆馆藏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文献基础,而特色馆藏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县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是立足本地城乡大环境下,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有计划长期收集积累形成的较为完整系统丰富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料。
1特色馆藏的建设内容
县市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基层图书馆,是服务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的一级图书馆,藏书特色主要体现地方性。特色馆藏建设内容主要是:
1.1 集全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及民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积累和保存了地方史料,从时间方面反映地方事物的真实发展脉络,既有历史考证价值,又能从中推理出未来发展的思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地域性特征,地方文献资料更切合本地区发展研究需要,为地方事业提供及时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应尽量集全地方文献,并对原始地方文献进行登记、标引、著录和编制检索工具。在有条件的图书馆,深入开发形成专题文献、综合述评文献等。
1.2 系统收集地方特色经济信息资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县存在发展几百年几千年,必有其经济特色,罗田的板栗、桑蚕、汉川的淡水养鱼、蕲春的中药材、宜昌的柑桔等等。发展经济是中心,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强县富民是全县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图书馆选择了为特色经济服务,是选准了服务切入口,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系统收集地方特色经济信息资料,是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特色文献收集一要系统收集,时间跨度要大,文献级别多层次,以普及读物为主;二要全面收集正式出版物、内部读物、小册子、论文、学术报告等等,以本地编著、编印的书刊为主。因地方出版物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因此复本宜多。
1.3 收集挖掘地方文化资料
这里讲的地方文化主要指本地文艺家的文艺作品、民间文学、民俗民风、地方戏曲、地方音乐等,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本县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营养品。图书馆应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协作收集,挖掘。
1.4 特色数据库
我省启动的“共享工程”为县市图书馆数据库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地方经济特色文献、地方文化文献等印刷型特色文献,加工制作成专题或综合型网络数据库网页,上载网站,供更大范围人群点击使用,无疑是县市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一大亮点。在青少年沉迷网络,网吧不法行为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的今天,图书馆装载适合青少年网上阅读学习的软件,提供免费查询服务,丰富阅读内容,不仅是区别社会网吧的举措,更是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神圣职责。
2 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意义
特色馆藏建设是手段,目的是创特色服务,形成“品牌”“名牌”。这对于图书馆自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其特点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出版物品种庞大,形式各样。对于经费有限的县市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你有我有大家有”藏书格局也是资源的浪费。在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优化结构、强化特色馆藏,形成在兼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主要是文艺欣赏、生活休闲、琴棋书画、娱乐等方面)的同时,加强特色馆藏建设,营造本馆藏书“名片”,服务“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一个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协作共赢的馆藏新格局。网络化环境下,如果僵化自守,毫无特色,只能门庭冷落,被人遗忘,甚至淘汰出局。
2.2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济发展越来越倚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贡献率的提高,这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特色馆藏建设越好,地方特色越突出,对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满足率就越高,收到的效果就越好。这在于它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信息,搭建了营销渠道,开阔了经营视野,传递了最新动态,而且还引导市场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使得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罗田县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板栗馆藏,通过外借、送书上门、馆外流通、专题跟踪服务,技术培训、信息发布、培育科技示范村(周家嘴村)、服务科技示范户等各种方式,参与服务罗田板栗产业20年,为罗田扳栗产量质量提升,成为“全国扳栗第一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图书馆在服务经济中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引起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图书馆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2.3 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我省乡镇文化站已经普及达标,其中图书室已有一定规模,村图书室和图书户也有不少发展,但藏书陈旧,数量不足,借阅活动少,购书费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图书室发挥作用的不解的结。县市图书馆要完全满足全县农村乡村群众的读书需求,在现阶段力所不及,但对于广大农民的期盼,县市图书馆不能无动于衷,对于十七大关于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保障赋予图书馆的职责,县市图书馆更不能无所作为。我省县市公共图书馆要搭湖北省“共享工程”的平台,建立自己的“虚拟馆藏”,特别是整合地方文化,建立网页,上载网站,向自动化发展,让信息步入农村,供农民朋友们使用。如红安县图书馆制作红安文化网,开通后成为红安乡村点击率较高的网页。另外,要利用包括特色馆藏在内的馆藏,通过扶持指导乡村图书室工作,建立馆外流通点,从制度上方便农民进城借书,加大送书下乡活动力度等等措施,缓解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3 特色馆藏建设途径
特色馆藏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范围,立足长远,全方位多途径长期坚持下去。
3.1 现有馆藏整合
我省县市公共图书馆藏书经30年的积累,平均在10万册左右,有不少特色文献散见其中,几十个特色图书馆的建立或文献中心更使特色馆藏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利用现有馆藏,将其调整分析和提取,进行整合,形成特色馆藏,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专题采购
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选定服务项目,根据项目采购,并保证经费落实。
3.3 广泛征集
一是政府发文征集地方文献等特色书刊;二是按缴送制度收集本地出版的一切书报刊,包括本地作家的作品;三是举行募捐活动,往往能收集到不少特色图书资料;四是通过信函形式向全国各地本地籍人员征集地方特色书刊资料,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 复制
一些无法采购征集的地方特色文献应与博物馆、县志办、文化馆等单位协作,通过复制收集。
3.5 交换互借
加强特色文献交换调剂工作,重点交换学术价值较高的非卖品(包括学术研究报告、论文集、专业期刊等)。还可以通过馆际协作,馆际互借解决特色馆藏建设中的难题。如罗田县图书馆在1998年建桑蚕文献中心时,曾得到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黄冈市科协、罗田县科委、县蚕业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协作,调剂到不少特色馆藏书刊资料。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县市公共图书馆只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运用多种途径,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就能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更好地服务台于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闫秀芳.网络环境下.中上型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与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
2蔡晓绚.谈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3郝淑芳.略论乡村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策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4李如斌.加强城镇图书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图书馆论坛,2002(2).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51-03
县市公共图书馆普及于改革开放年代,走着艰难发展之路。但是它以全国三分之一的馆藏,服务70%的城乡民众,完成50%的书刊流通任务,在保存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诸方面提供文化支撑,发挥重要作用。站在更高起点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优化藏建结构,加强特色馆藏建设,使之形成服务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建立和谐文化对图书馆的要求。
图书馆馆藏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文献基础,而特色馆藏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县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是立足本地城乡大环境下,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有计划长期收集积累形成的较为完整系统丰富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料。
1特色馆藏的建设内容
县市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基层图书馆,是服务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的一级图书馆,藏书特色主要体现地方性。特色馆藏建设内容主要是:
1.1 集全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及民俗、民情、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反映。积累和保存了地方史料,从时间方面反映地方事物的真实发展脉络,既有历史考证价值,又能从中推理出未来发展的思路;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地域性特征,地方文献资料更切合本地区发展研究需要,为地方事业提供及时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应尽量集全地方文献,并对原始地方文献进行登记、标引、著录和编制检索工具。在有条件的图书馆,深入开发形成专题文献、综合述评文献等。
1.2 系统收集地方特色经济信息资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县存在发展几百年几千年,必有其经济特色,罗田的板栗、桑蚕、汉川的淡水养鱼、蕲春的中药材、宜昌的柑桔等等。发展经济是中心,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强县富民是全县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图书馆选择了为特色经济服务,是选准了服务切入口,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系统收集地方特色经济信息资料,是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特色文献收集一要系统收集,时间跨度要大,文献级别多层次,以普及读物为主;二要全面收集正式出版物、内部读物、小册子、论文、学术报告等等,以本地编著、编印的书刊为主。因地方出版物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因此复本宜多。
1.3 收集挖掘地方文化资料
这里讲的地方文化主要指本地文艺家的文艺作品、民间文学、民俗民风、地方戏曲、地方音乐等,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本县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营养品。图书馆应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协作收集,挖掘。
1.4 特色数据库
我省启动的“共享工程”为县市图书馆数据库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地方经济特色文献、地方文化文献等印刷型特色文献,加工制作成专题或综合型网络数据库网页,上载网站,供更大范围人群点击使用,无疑是县市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一大亮点。在青少年沉迷网络,网吧不法行为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的今天,图书馆装载适合青少年网上阅读学习的软件,提供免费查询服务,丰富阅读内容,不仅是区别社会网吧的举措,更是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神圣职责。
2 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意义
特色馆藏建设是手段,目的是创特色服务,形成“品牌”“名牌”。这对于图书馆自身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其特点是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出版物品种庞大,形式各样。对于经费有限的县市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你有我有大家有”藏书格局也是资源的浪费。在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优化结构、强化特色馆藏,形成在兼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主要是文艺欣赏、生活休闲、琴棋书画、娱乐等方面)的同时,加强特色馆藏建设,营造本馆藏书“名片”,服务“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一个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协作共赢的馆藏新格局。网络化环境下,如果僵化自守,毫无特色,只能门庭冷落,被人遗忘,甚至淘汰出局。
2.2 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济发展越来越倚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贡献率的提高,这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特色馆藏建设越好,地方特色越突出,对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满足率就越高,收到的效果就越好。这在于它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信息,搭建了营销渠道,开阔了经营视野,传递了最新动态,而且还引导市场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使得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罗田县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板栗馆藏,通过外借、送书上门、馆外流通、专题跟踪服务,技术培训、信息发布、培育科技示范村(周家嘴村)、服务科技示范户等各种方式,参与服务罗田板栗产业20年,为罗田扳栗产量质量提升,成为“全国扳栗第一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图书馆在服务经济中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引起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图书馆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2.3 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我省乡镇文化站已经普及达标,其中图书室已有一定规模,村图书室和图书户也有不少发展,但藏书陈旧,数量不足,借阅活动少,购书费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图书室发挥作用的不解的结。县市图书馆要完全满足全县农村乡村群众的读书需求,在现阶段力所不及,但对于广大农民的期盼,县市图书馆不能无动于衷,对于十七大关于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保障赋予图书馆的职责,县市图书馆更不能无所作为。我省县市公共图书馆要搭湖北省“共享工程”的平台,建立自己的“虚拟馆藏”,特别是整合地方文化,建立网页,上载网站,向自动化发展,让信息步入农村,供农民朋友们使用。如红安县图书馆制作红安文化网,开通后成为红安乡村点击率较高的网页。另外,要利用包括特色馆藏在内的馆藏,通过扶持指导乡村图书室工作,建立馆外流通点,从制度上方便农民进城借书,加大送书下乡活动力度等等措施,缓解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3 特色馆藏建设途径
特色馆藏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通过调查研究,确定范围,立足长远,全方位多途径长期坚持下去。
3.1 现有馆藏整合
我省县市公共图书馆藏书经30年的积累,平均在10万册左右,有不少特色文献散见其中,几十个特色图书馆的建立或文献中心更使特色馆藏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利用现有馆藏,将其调整分析和提取,进行整合,形成特色馆藏,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专题采购
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选定服务项目,根据项目采购,并保证经费落实。
3.3 广泛征集
一是政府发文征集地方文献等特色书刊;二是按缴送制度收集本地出版的一切书报刊,包括本地作家的作品;三是举行募捐活动,往往能收集到不少特色图书资料;四是通过信函形式向全国各地本地籍人员征集地方特色书刊资料,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 复制
一些无法采购征集的地方特色文献应与博物馆、县志办、文化馆等单位协作,通过复制收集。
3.5 交换互借
加强特色文献交换调剂工作,重点交换学术价值较高的非卖品(包括学术研究报告、论文集、专业期刊等)。还可以通过馆际协作,馆际互借解决特色馆藏建设中的难题。如罗田县图书馆在1998年建桑蚕文献中心时,曾得到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黄冈市科协、罗田县科委、县蚕业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协作,调剂到不少特色馆藏书刊资料。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县市公共图书馆只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运用多种途径,加强特色馆藏建设,就能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更好地服务台于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闫秀芳.网络环境下.中上型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与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
2蔡晓绚.谈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3郝淑芳.略论乡村图书室的建设与发展策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4李如斌.加强城镇图书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图书馆论坛,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