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从事现实、有趣、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场所,是学生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这样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正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所应该积极探寻的。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爱好,激活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培养自信心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从“苦学”进入“乐学”的境界。通过十几年的探索,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一、 敲击兴奋的鼓点
戴尔·卡耐基说过: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学生身上的潜能更是惊人:首先,强烈的上进心,极强的可塑性,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不可限量的“潜力股”,我们不能在后天把“它”泯灭。其次,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老师放不放心锻炼他们,给他们或多或少的机会。许多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解答问题时喜欢请成绩好的同学,孤立成绩差的同学,使课堂成了少数人的协奏曲。另外,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主体作用,各种目标才能实现。
二、 谱写自信的乐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奥秘是什么?就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以一种赏识的目光面对他们,使他们在赏识的激励中从平凡走向成功。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在升学率的竞争下,在家长的高要求下,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像医生一样执著地“诊断”孩子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转换视角,学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岁月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都可以驱散他们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都会让他们从心底升起一股无形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在胆怯中放下思想包袱,从而敢去大胆地去想象、实践。
三、 激活自主的旋律
(1)提供素材,自主发现。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数学课中,教师善于提供一些材料或者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刚刚结束的苏教版第十一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单元教学中,由于刚刚对立体图形进行探究,我在揭示顶点、棱长和面这几个概念之前,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球体入手。我让学生每人带来了一个乒乓球,闭上眼睛,用手在球的表面摸一摸,问他们什么感觉,学生都感觉很光滑,有的学生还说出了摸到一个弯曲的面。这就为下面学习长方体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接着,我让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同样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然后问感觉和摸球的感觉相同吗?你在长方体上摸到了什么?大家都感觉反映不同,长方体的表面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光滑,我趁热打铁,你们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摸到了上面有角。”“我们摸到了上面有边。”“我们摸到了上面有面。”我将同学们回答的“面”“角”“边”板书在黑板上,告诉他们,这个面就是长方体的面,这个“角”叫做长方体的顶点,这个“边”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方体就是由面、棱和定点组成的,从而很直观地揭示了长方体的组成。
(2)敞开课堂,自主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牛顿从落下的苹果这件事中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富兰克林从日常的雷电现象中搜集到了电,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当完成了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后,我故意问学生:“学了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你们有什么疑问呢?”略一沉默,许多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我一一耐心地听了他们的回答,大致罗列了几条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面积公式都能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能不能从别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趁热打铁:“你们大胆推测一下,圆的面积还能从什么图形中推导出来同样很简单?”这时,有学生想到了三角形,我就势让他们自己动手,看自己能否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动起手来就兴致盎然,情绪十分高涨,同学们跃跃欲试,思维十分活跃。很快,他们就得出了另一种推导方式,并且激动地欢呼起来,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想,这样的学习效率是高的,留给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敢想敢做,动手实践的能力,受益匪浅。
总之,相信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心底升起学习的热情勇气和力量,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
(盐城市实验小学)
一、 敲击兴奋的鼓点
戴尔·卡耐基说过: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学生身上的潜能更是惊人:首先,强烈的上进心,极强的可塑性,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不可限量的“潜力股”,我们不能在后天把“它”泯灭。其次,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老师放不放心锻炼他们,给他们或多或少的机会。许多老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解答问题时喜欢请成绩好的同学,孤立成绩差的同学,使课堂成了少数人的协奏曲。另外,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主体作用,各种目标才能实现。
二、 谱写自信的乐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奥秘是什么?就是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当中,以一种赏识的目光面对他们,使他们在赏识的激励中从平凡走向成功。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在升学率的竞争下,在家长的高要求下,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像医生一样执著地“诊断”孩子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应该调整好心态,转换视角,学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而且,随着岁月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都可以驱散他们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都会让他们从心底升起一股无形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在胆怯中放下思想包袱,从而敢去大胆地去想象、实践。
三、 激活自主的旋律
(1)提供素材,自主发现。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数学课中,教师善于提供一些材料或者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刚刚结束的苏教版第十一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单元教学中,由于刚刚对立体图形进行探究,我在揭示顶点、棱长和面这几个概念之前,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球体入手。我让学生每人带来了一个乒乓球,闭上眼睛,用手在球的表面摸一摸,问他们什么感觉,学生都感觉很光滑,有的学生还说出了摸到一个弯曲的面。这就为下面学习长方体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接着,我让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同样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然后问感觉和摸球的感觉相同吗?你在长方体上摸到了什么?大家都感觉反映不同,长方体的表面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光滑,我趁热打铁,你们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摸到了上面有角。”“我们摸到了上面有边。”“我们摸到了上面有面。”我将同学们回答的“面”“角”“边”板书在黑板上,告诉他们,这个面就是长方体的面,这个“角”叫做长方体的顶点,这个“边”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方体就是由面、棱和定点组成的,从而很直观地揭示了长方体的组成。
(2)敞开课堂,自主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牛顿从落下的苹果这件事中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富兰克林从日常的雷电现象中搜集到了电,这些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当完成了圆的面积推导公式后,我故意问学生:“学了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你们有什么疑问呢?”略一沉默,许多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我一一耐心地听了他们的回答,大致罗列了几条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面积公式都能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能不能从别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趁热打铁:“你们大胆推测一下,圆的面积还能从什么图形中推导出来同样很简单?”这时,有学生想到了三角形,我就势让他们自己动手,看自己能否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动起手来就兴致盎然,情绪十分高涨,同学们跃跃欲试,思维十分活跃。很快,他们就得出了另一种推导方式,并且激动地欢呼起来,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想,这样的学习效率是高的,留给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敢想敢做,动手实践的能力,受益匪浅。
总之,相信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心底升起学习的热情勇气和力量,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
(盐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