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活动的比较与反思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里的“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即起点与终点的同;而这里的“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当然,这里的“异”,既可以是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讲授同一课题,实现殊途同归;也可以是同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同一个教学问题,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点到直线距离”的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阐释笔者的认识与心得,供交流与探讨.
  1 案例背景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我们需要依次学习三个距离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以及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而这三个公式在解决几何问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课标要求是探索并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教学设计(一)
  2.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复习两点间距离公式,并引导同学思考引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点(1 1)P,到直线: l xy?? 30=的距离.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获得解题思路:过P引直线l的垂线,求出垂足的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
  2.2 启发引导,方法类比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在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时,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让所求线段成为斜边.
  师:是的.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如何?
  生:两直角边分别与x,y轴垂直.
  师:很好.那对于今天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求呢?
  学生经讨论后发现,可以构造类似的直角三角形.
  师:此时,所求垂线段在直角三角形的什么位置?
  生:斜边上的高.
  师: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求它呢?
  生:等面积法.因为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求出来.
  师:好,那我们一起把这个过程写下来.
  教师点评 该思路较自然,而且步骤简单、清晰,但需要具备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方能执行.构造直角三角形明显是个不错的想法,在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我们也是构造直角三角形.那么有没有别的构造方式?
  方案5 (等积法)与教学设计(一)中的第二种方法一致.
  教师点评 三角形构造巧妙,计算简洁,快速得出结果.
  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种,但有些方法需要后续的知识支撑,如:向量法、参数法、不等式法等.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3.3 公式记忆,学以致用
  题后小结 ①点的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任何位置的P(包括在直线上)都适用;当然特殊位置的距离可以借助图象直接计算,不一定要代入公式求解;
  ②一般位置使用公式时,需要先将直线方程转化成一般式,然后代入.
  例2 已知点(3 1)A,,(3 1)B,,( 1 0)C?,,求ABCΔ的面积.
  题后小结 在学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之后,我们知道,求三角形的高无需再作出垂线段求解;只需知道相应顶点的坐标和对边所在直线方程即可.
  4 两种设计的比较与反思
  4.1 课堂主线各不相同
  设计(一)的主线是三个距离公式的的层层递进关系,从点到点的距离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到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推导方法类比迁移,推导过程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领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数学的自然美、和谐美、统一美.
  设计(二)是一种更大胆、更新鲜的课题设计.它不局限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将点到直线的距离当做一个数学问题来研究,真正实现课标要求中的“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设计(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教师的角色定位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团队中的一员,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这个探究过程.在五种解决方案的对比、联系中渗透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如特殊与一般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4.2 问题设置风格迥异
  设计(一)中问题的设置是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从旧知到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提升;习题设置丰富、典型,有代表性;整个设计严谨科学,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整节课学下来,学生收获的知识、方法较多;能较好地完成相应的作业.
  设计(二)的重心放在了公式的推导上;因此,在各种方案的启发、引导方面设置了较多承上启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给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提示,在学生思考后,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帮助;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一个个方案的呈现过程犹如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户,最终让人豁然开朗.
  4.3 别样精彩异曲同工
  两种设计都是基于课标的要求,基本都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当然,无法去下结论,哪一种设计更好.相比来说,设计(二)对学生要求更高;而且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其实不下二十种,除了设计(二)的方法外,还有向量法、参数法、不等式法等等.但由于知识的学习顺序问题,无法将所有方法一一呈现.当然,对于有些地区的授课顺序如果不是必修1-2-3-4-5;例如:天津市的顺序是必修1-4-5-3-2,那么解直角三角形法及向量法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就更容易了.
其他文献
2013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很多老师也开始研究试题,对一些好题进行反复的琢磨,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高三的数学教学中把握住方向,成为考生们的合格的“舵手”.笔者也对其中的部分试题经行了研究,收获也不小,这里以2013年三道高考填空题为例,与大家分享.  1 问题解决  题1 (2013年高考湖北卷·理13)设x y z∈R,,,且满足2221xyz++=,2314xyz++=,则xyz++=
期刊
学生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些错误。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看法是: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反映了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上的欠缺。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学生出现错误,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完全是学生的原因吗?笔者以为,板子不该全打在学生身上。比如照镜子,教师们习惯用镜子去照学生,出现问题,就是学生的问题。事实上,有些是学生
期刊
复合函数与抽象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两大难点,但可能因为适合高中生研究的抽象函数(指数型、对数型等)实际并不抽象,而真正的抽象函数又太过“虚无缥缈”,并不适合中学生研究.或许因为这些原因,抽象函数问题已基本退出浙江省数学高考舞台.于是,可难、可简、变化多端的复合型函数,正慢慢成为各类考试的命题“热点”.  1 关于一类复合函数名称的约定  那么,复合函数到底是不是函数?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它满足函数定
期刊
∴?≤≤?.  文[1]认为:“消元是一种化多元为一元的常用方法.在消元的过程中,保持其等价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让被消元变量的取值范围在新的代数式中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否则可能扩大范围”.这是非常准确的.文[1]基于对该试题探索中发现消b与消c的结果大相径庭,进而对该题解题进行了“思考—尝试—剖析—反思—修正”.但过程中存在不足,留下遗憾.为便于进一步思考,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那么“尝试”中是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往的“灌溉式”教学模式、纯粹的合作探究模式已不合时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应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自身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息”,而应巧留“空白”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留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是把
期刊
1问题提出  教学情境1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数,呈现了这样一道题:小华的体重比爸爸的轻七分之三。教师问:小华(的体重)和爸爸(的)什么关系?学生齐刷刷地答道:父子关系。站在台上的老师又好笑又好气,最后不得不称赞一声学生对伦理关系掌握得很好,而快速结束因这一提问造成的闹剧。  教学情境2在讲计数原理时,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抓住数学本质,认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在讲到计数原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也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数学课的常规教学形式包括新授课、习题课、讲评课等,其中数学习题(考试)讲评课在当前形势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否,与数学讲评课有很直接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上讲评课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
期刊
1 背景  高中数学使用课标课程以来,课程要求、教材内容、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行的初中数学无论是从教材,还是从教法等各个方面较之以前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难度的降低,使得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积累性的.如何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值得高中一线教师深思的一
期刊
复习课有其知识梳理和问题归类的目标指向,因此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回答或解答,根据复习目标开展有效追问以有效达成.本课时主要复习的内容是二次函数的概念、各类条件下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下面是以此为例的各环节有效追问过程的呈现及其思考.  1 在概念判断的追问中联系前后知识  课始在复习二次函数定义时,给出如下题组:  生1:(1)、(3)、(4)是的.  师:为什么(2)、(5)不是?  
期刊
高三数学课堂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难度逐渐加深,学生掌握差异大.如何提升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紧扣最近发展区对于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至关重要.最近发展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首创,是从学生现有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空间.正视两者的差距,找到容易跨越的台阶才能顺利完成两者的转化.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曰:“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