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叙事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点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ji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事歌曲《孟姜女》是词作家刘麟据江苏民歌《孟姜女》编词、曲作家王志信作曲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本文围绕叙事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点这一问题,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
  【关键词】叙事歌曲;孟姜女;王志信;艺术特点
  一、叙事歌曲《孟姜女》的由来
  民歌《孟姜女》是由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改编而来的,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1990年,词作家刘麟与王志信选材于民间故事,合作了一首叙事性大型声乐作品《孟姜女》。以歌曲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秦时孟姜女与新婚丈夫生离死别、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使对爱情家庭忠贞不渝的孟姜女形象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广为传颂。重新编填的《孟姜女》用一种创新的模式和技法,使这首古老的曲调焕发新的生命力。作者在忠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突破了原来歌曲中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运用多种不同的现代作曲手法,如二度关系转调等,借鉴融合了戏曲音乐中多种表现手法,如“紧拉慢唱”的摇板、拖腔等。通过几次转调、拓展音域和改变节奏,把一首朗朗上口的民歌小调创作成为一首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
  二、分析叙事歌曲的特点
  在对《孟姜女》进行解析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叙事歌曲。所谓叙事歌曲就是较为完整的叙述一个故事的歌曲,歌曲的歌词往往是叙事诗或者故事的形式,有的比较口语化,有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歌词往往也比较长,朴质感人,句式不规整,因此叙事歌曲的音乐结构较为自由,节奏速度变化比较多,旋律有的舒缓沉稳,有的轻松明快,有的质朴如话,娓娓道来。叙事歌曲常用第三或第一人称,大多为独唱形式,感情真挚细腻,能让听众较快地进入歌曲之中。叙事歌曲种类各异,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其突出的特点是较为口语化,词与旋律贴切,结合自然,具有强烈的表现性。歌曲中大量吸收民间歌曲、戏曲的手法,使之够贴近生活,为大众接受。歌曲《孟姜女》是叙事歌曲的代表作品,表现出叙事歌曲一下的几个特点:
  (一)故事完整连贯
  “叙事”就是完整地讲一个故事,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孟姜女》这首作品从正月里借由别的夫妻团聚,表达思念之情,到夏季看到牛郎织女星划过,泪眼朦胧,到秋季将浓浓的情意一针一线絮进寒衣中,以及冬季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整个故事用四季来表现,既可以有明显的情感递进,又将故事用片段式分开,使其更为连贯、生动。
  (二)情感丰富细腻
  叙事歌曲最大的特点是交代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这类歌曲的情感层次要比赞歌、颂歌等更为丰富、细腻,全曲的演唱并不基于一个情感基调,而是注重情感的层次与起承转合。演唱《孟姜女》这首歌曲,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情感来与四季相照应。如开始时的单纯想念、忧愁到后来的期盼丈夫回来的深深情意,再到重阳煮酒空望,等待的失落与凄凉,到最后鼓起勇气,风雪寻夫,看到尸骨后的悲愤、悲痛欲绝,演唱时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角色情感。
  (三)节奏复杂多变
  叙事歌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当然需要有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孟姜女》的节奏变化很丰富。开始为柔版,速度在56左右,委婉哀怨,接着是andante,速度稍快些,乐句也流动些,随着诉说的深情,速度缓慢,字句间连贯细腻。然后进入快板,速度为152左右,渐快有力。最终又骤慢了下来,回到52左右。如此起伏多变的速度为不同的情绪色彩创造了氛围。同时也借鉴了许多戏曲中的不同节奏型态,为作品增添了魅力。
  三、叙事歌曲大师王志信的简介
  王志信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大胆借鉴了我国的传统民歌、民间、戏曲音乐中的节奏型态与曲式结构,融入许多现代、西方的作曲手法,把原本单一、乏味的民歌小调改编为结构庞大、气势浑宏、感情真挚的中大型声乐作品。改编后的作品仍保有原来的民族性和风格色彩。在此基础上结构更复杂,旋律更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立体。善于运用节奏、旋律、速度上的对比,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戏剧冲击力。王志信的叙事歌曲是民族声乐创作的一大特色,代表作有《木兰从军》、《兰花花》、《昭君出塞》等。
  四、《孟姜女》的形象刻画
  (一)歌词
  《孟姜女》的歌词是由词作家刘麟所作,基本上是基于原来民歌的故事脉络,对原来的歌词进行修改和扩充,使之更加流畅丰满。原民歌《孟姜女》是4个句头,12段词的联缀体。歌词通俗易懂,是七字四句,非常规整,运用比、兴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孟姜女与万杞良的故事。叙事歌曲《孟姜女》将歌词删繁就简,改为四段,用春夏秋冬四季来表现。歌词中减弱了“怨”的情愫,而是将一个为爱坚贞不屈的形象始终贯穿。“春”的段落讲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家家户户喜盈盈”与“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形成鲜明的对比。曲调稍慢,情绪委婉哀怨,羡慕人家夫妻团聚,自己却不得不独守空闺,心酸惆怅。“夏”的段落极力表现其与丈夫相见的心情。“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曲调稍息流动,望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想想自己与丈夫天各一方。极尽怨诉和伤悲。最后的那个问句“何日能重逢?”瞬时凄凉之情油然心间。“秋”的段落表现的是一种切肤之痛的思念。“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通过环境的真实描写,将“夏”部分的幽怨转入凄凉,情绪也渐渐转入低谷。此时歌词由正月到夏天,再到九月重阳,天气由暖到凉,感情也由明到暗。期待也慢慢消尽。“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孟姜女将所有的期盼、思恋、怨恨都寄托在这寒衣上。“冬”的段落是民歌《孟姜女》的高潮所在,“大雪纷飞北风疾”“从秋走到年关过,不知丈夫在哪里”恶劣环境渲染出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强烈艺术氛围。将其千里寻夫的艰辛和坚强的意志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谁想千辛万苦得到的竟是丈夫去世的噩耗。“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悲恸欲绝。“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这句词将乐曲的主题和情绪带到了巅峰。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失去亲人的伤心欲绝,更是包含了对千万承受着无限劳役之苦的百姓的心疼,对实施暴政的昏君的憎恶,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仇视、控诉。此时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忠贞的含义,使作品更为厚重和沉淀。   (二)音乐结构
  结构是一部音乐作品的基本框架,犹如人体的骨骼,支撑着整体的存在。歌曲中的结构使得作品更具有逻辑性,增加音乐的理性部分。一首优秀的作品,为了塑造鲜明的形象,除了要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有特色的和声调性外还有有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机构作为音乐的支持。与歌词的四部分相同,《孟姜女》的音乐结构也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同时这种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多段式的板式结构,有慢-散-加速-高潮,是一种类似于我国唐代大曲或相和大曲的思维模式。
  《孟姜女》的曲式结构:
   引子  a    连接   a1      连接   a2    间奏   a3    尾声
  1-5  6-13  14-17  18-27  28-30  31-47  48-58  59-90  91-112
  G                                F            降B
  《孟姜女》是一首较自由的具有引子与尾声的变奏性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体裁。A段与原民歌曲调改编不大,整个曲调稍慢、委婉、忧伤,表现正月团圆之际孟姜女内心悲哀的心情。a1段稍流动,整体机构、风格与a段一致,是a段的变化发展。a2段引入新的材料并且从G调转为F调,仍保有主题旋律,是a段的变奏发展。a3段在音调上似乎已经远离主题,但实质仍是主题旋律发展而来,在降B调上再现节奏,拓宽主题,通过转调扩大音乐的表现力,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音乐上是a段的回归。尾声部分速度快慢交替,节奏紧凑,将全曲推向高潮。
  (三)调式调性
  调性是指在一定音高位置上的一定调式。调性往往最具浪漫色彩,控制着音乐的明亮暗弱。西洋调式中,大调具有明亮、庄严之感,小调则悲伤、暗淡之感。我们的民族五声调式,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宫调色彩明亮与大调相似,而商、角、羽调式色彩暗淡、柔美。在音乐作品中,调的改变必须服从于作品的内容需要和顺应于音乐内在逻辑性特点,通过腔、调的明暗、高低、抑扬等声色的对比,为揭示人物的多种情绪,渲染不同的戏剧场景,塑造丰满的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调这一手法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与连贯性,扩展了主题乐句,是叙事歌曲的常用手法。
  《孟姜女》的调式变化如下:
  G→F→降B
  正月夏夜(D徵)九月重阳(D羽) 寒冬大雪(F徵)
  (四)演唱技法
  在旋律创作中,作者重点运用了装饰音、波音、拖腔等一些润腔技法来增加旋律形态的丰富多彩。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从谱例上看,有3处运用了前倚音的装饰手法,第一次运用是为了“是”字有可能出现的倒字现象;第二次的运用目的在于运用气息的控制形成主干音与小三度音之间的大幅度大波浪式摇动,即 “摇音”的使用,既强调了语气,又突出江南小调曲折细腻的风格;第三次的运用,则形成了大二度之间先颤后直的声音表现手法,称之为 “抖音”。前倚音在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使旋律更为婉转、甜美。波音的使用在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中的“逢”字、“九月里来九重阳”的“重”字、“絮进寒衣伴君行”的“君”字等,共同的特点是使旋律向上方做了短暂的二度波动,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韵味,也凸显孟姜女思君不见君的形象。拖腔是戏曲、曲艺润腔中为表现情绪的需要而拖长的部分。《孟姜女》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如“何日能重逢”的“逢”字,在运用的同时也要伴以“泣声”——是边哭边唱的一种戏剧性很强的特殊技巧,是传统戏曲润腔技巧在现代声乐作品中传承和发展的典范。
  (五)节奏型态
  与润腔这种传统戏曲技法运用相同的是,作品中还大量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板式“摇板”、“垛板”等传统音乐表现手法。 “垛板”戏曲中快板和流水板的统称,主要是通过紧缩节拍、节奏,使音乐变得紧张、浓烈、富有戏剧性和夸张效果。“哭倒长城八百里”这段,就充分诠释了这一节奏,速度由慢渐快,曲调层层叠进,情绪渐渐推进,结尾又突然停顿,使两个重复的乐句在速度上形成对比,逐渐加快,结尾骤慢,达到良好的戏剧效果,具有张力。多变的节奏也塑造了孟姜女极为立体丰满人物形象。《孟姜女》中还有一段采用了传统戏曲板式中的“摇板”即“紧拉慢唱”,即伴奏在固定速度和节拍的制约下演奏,而演唱却在紧张积极的伴奏下缓缓地散唱,这里用来表现孟姜女冒着风雪千里寻夫的紧张、激烈的场面,成为情感发展的高潮,也为下面做了很好的旋律铺垫。
  五、王志信叙事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前两章着重分析叙事歌曲《孟姜女》,虽然是一首声乐作品,通过分析孟姜女的艺术形象,对于王志信老师叙事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材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为主;二是曲式结构宏大,极具戏剧张力;三是多采用传统的音乐素材,借鉴戏曲技法;四是富于变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及丰富的节奏音型。
  参考文献:
  ①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精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②王蒙萌.相济相成,和而不同——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对比统一表现手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③廖红梅.王志信三首民族叙事性歌曲的艺术特征[D].内江师范学院
  ④郑双花.深情并茂的叙事风格:王志信民歌改编曲研究——以《孟姜女》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9
  ⑤郑海燕.“翻新杨柳枝”——王志信声乐作品创作特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⑥贺苗苗.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⑦唐海燕.从《孟姜女》的艺术特征看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湖南城市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6)
  ⑧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746
  ⑨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52
  ⑩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97
  ?輥?輯?訛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06
  ?輥?輰?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6:455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元代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环境、艺术氛围以及文人的境遇,造就了元代文人花鸟画家独特的艺术审美取向和审美旨趣,从而改变了宋代富丽堂皇、细腻绚丽的艺术风格,转而追求一种简率淡泊、素净自然、疏淡秀雅的艺术新风尚。花鸟画题材进一步的拓展更好地抒发了画家们的思想感情,也彰显了元代文人花鸟画家们的民族气节与精神品格,在他们的花鸟画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忠贞不渝、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精神。  【关
期刊
【摘 要】声乐表演中,歌唱者的情感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情感表现符合艺术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视角下声乐情感特征的分析出发,探讨了歌唱情感表现中的美学原则,并分析了歌唱情感表现中美学实际运用。通过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当代声乐艺术进行理解、分析和探究,其目标是希望探讨出在符合声乐学科属性的情况下,遵循现代的美学原则,实现美学更好的运用于歌唱实践。  【关键词】美学视角;声乐;歌唱艺术;情感表现  一
期刊
【摘 要】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体现了语言艺术、音乐艺术等等,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统一。在声乐艺术表现过程中,呈现出服饰、造型等等艺术的融合。在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之后,声乐艺术逐渐走向成熟。本文分析了声乐艺术中展示的文化构成、声乐演唱的文化特征、声乐艺术的文化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了声乐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声乐艺术;文化特征;文化构成;文化理念  一、声乐艺术中展示的
期刊
【摘 要】今敏在动画中经典的镜头语言给人以“意识流”式的大脑精神风暴和看似无规则的组接镜头,带有强烈的今敏个人主观主义的精神色彩,配合上大量的无技巧转场,使影片在叙述剧情上带动观众的精神世界,镜头的前后相互间的情绪交流引发观众对剧情的探究心理。  【关键词】今敏;女性;镜头  在今敏动画电影中,女性性格的塑造是今敏动画的最大特点。他把人物的性格用蒙太奇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蒙太奇”大致是电影创作的
期刊
一、旧楷书结构的必然终结  书界对楷书的范围说法不一,为了不引起误解,特事先划定本文研究范围:本文研究的楷书,是专指由王羲之定型至唐朝已达顶峰的唐楷。  楷书至定型以来,就有人在研究它的结构和结构法了。根据研究的进程,应分为探索与成熟两期。晋至民国为探索期,新中国成立后为成熟期。  楷书结构研究的探索期,是楷书结构研究的初级阶段,对结构的认识还不成熟,结构不统一,公有公法,婆有婆法,不仅诸法合理,
期刊
【摘 要】2014年4月份到7月份这一段时间里,浙江卫视的“亲子真人秀”《爸爸回来了》又一次打破了观众的“期待视野”①。四位不同领域的老爸,四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从陌生到熟悉,一路上洒下了太多的欢声笑语。节目中精挑细选出的内容和情节、精湛的制作形式,让那一个个小小的冲突、一次次意外和一次次悬念都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更重要的是,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让整个节目更加生动了,更加有立体感了,也更加完美了。
期刊
【摘 要】《一代宗师》是由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筹备达8年之久的一部动作类电影,在经过3年时间的拍摄之后,于2013年1月开始在全国上映。至此,阔别8年之久,带有王氏鲜明个性色彩的唯美镜头和台词再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从这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家卫依然延续了他以往的影片风格,让观众在他独特的审美设计中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并引发人们对人生的哲思。本文以《一代宗师》为例,对王家卫电影中美学构建进行具体探
期刊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因其倡导“民本意识”而受到民众的喜爱。随着2004年南京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1.088亿买断广告的巨大成功,全国各地城市频道争相创办该类型节目,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析原因,其成功是对“以人为本”意识的再确立,将传播目的直指百姓及其真实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新闻的“三贴近”原则。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激烈竞争,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出现了类型同质化、内容琐碎低俗化
期刊
【摘 要】云南素有“天然摄影棚”之称,在影视产业链尚未发展完善的今天,云南各大影视基地的运营举步维艰,发展遭遇瓶颈。本文通过对北京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成功经验的分析和对云南影视基地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试图为云南影视基地发展的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云南;影视;基地;开发;星光影视园  一、前言  云南被称为“天然摄影棚”,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剧组到云南取景拍摄。1997年昆明与龙
期刊
【摘 要】候车亭是城市家具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文章从南阳地域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研究现状分析,着重于发现问题和不足,旨在对地域文化的再创造,实现城市家具的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家具;南阳;候车亭  一、城市家具  城市家具是指一切在城市中的视觉物质形态,是指为方便人们进行健康、舒适、高效的户外生活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内设置的一系列相对应于室内家具而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