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该如何做财经记者?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乃蔆,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系,后前往华盛顿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取得了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文凭。完成求学之路后,曾在高校教授东亚历史课程,此后在Knight Ridder Newspapers 报业集团和路透社任记者,并出任路透社上海特派记者,跟踪报道中国入世进程和国企改革;2000年8月加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承担财经新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2002年任《南华早报》驻京记者;现在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著有《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一书,并在多家著名财经媒体开设有专栏。
  
  编者按: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框架中地位的提长,使得对于中国的财经报道具有了超强的需求,所以以经济领域的变动作为报道要务的财经记者的重要性也早已经凸显,这也是一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缘。而对于财经媒体专业化发展的历史相对短暂的现状来说,中国财经记者自身的素质与市场对于财经新闻需求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所以提高财经记者的素养时不我待。当然,财经新闻具有的持久的魅力和价值,也会吸引一批批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投身其中。
  ——本栏责任编辑 王文娟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出现不过是最近十数年的事情”,10多年来,传媒产业版图发生重大变迁。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和成长,《上海证券报》(1991年6月创刊)、《中国证券报》(1992年10月创刊)、《证券时报》(1993年11月创刊)三大证券报先后创刊,成为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凭借专业、权威的新闻报道,这三大财经报纸在中国资本市场树立了较大的影响力。之后,《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等为代表的新财经报纸杂志的诞生意味新闻理念、市场观念、报道方式、运作模式等方面,中国财经媒体开始朝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演进。2006年之后兴起的牛市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进入股市,财经信息和知识成为寻常百姓家急需的媒体内容,于是,各大报纸纷纷辟出专版刊登财经信息,电视和广播辟出专门的频道和频率播放财经节目,而网络传媒也常把“财经”作为重要网络内容作为吸引网民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一批新的财经媒体横空出世,有新办的,也有转制的,还是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传媒产业版图的变更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伴随着中国财经媒体的兴起,一批专业化的财经记者的群体应运而生。这一职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向全球及时传播着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最新变化,专业化的报道本身也在改变着中国社会,如2000年《财经》杂志报道的“基金黑幕”便是捅开了中国资本市场运营中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同时,财经记者群体的成长还对中国记者的整体素质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求专业化的采写水准、体现负责任的传媒精神已经成为财经记者最基本的素养——这同时也辐射到整个中国记者的群体,使他们受到切身的影响。
  自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以来,专业化的财经记者并没有真正成为气候,这是由时代所提供的条件和现实需要所决定的。而新世纪第一个10年来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中国财经媒体勃兴而催生的职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的崛起,可以说是近200年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景,这一风景的展现与进入新千年前后中国财经媒体的迅速发展根茎相连。新千年前后成长起来的专业性财经媒体可以说是新型的,因为它们基本上采用了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财经媒体对于受众的认可度产生了空前的期待,所以为受众认可的专业化的、负责任的财经报道就成了实现期待的重要筹码,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于高水平的专业财经记者需求便不可避免。
  专业化的财经报道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于是向西方几近成熟的财经报道的理念和方式学习,则成为势在必然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华尔街日报体等被引入中国新闻界。时至今天,从形式上看来,中国的财经媒体越来越向老牌的《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看齐了。但是,与西方的财经媒体记者相比,中国财经记者所面对的报道对象所处的制度现状及发展水平,如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稚嫩现状,投资品种少,所以财经报道的专业化的难度也相当不同。
  今天中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即“改革走到今天,需要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一次梳理。不厘清利益关系以及相应的分配机制,改革就难以真正推进,也无法真正实现‘调结构’与‘可持续’”。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今后十年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冲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同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为当中国站在全球的角度配置金融、资本和资源要素时,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关系将更为深入,其风险入也会更高。所以,中国的经济环境以及持续发展的使命就再一次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当然也把新的报道使命提交给中国的财经记者。中国的财经记者当以何种素养和意识去担当历史赋予的使命?就此话题,笔者对周乃蔆博士进行访谈。
  赵智敏:1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财经媒体的兴起,一批专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应运而生。这一职业化的财经记者群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向全球及时传播着中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最新变化;专业化的报道本身也在改变着中国社会,如2000年《财经》杂志报道的“基金黑幕”便是捅开了中国资本市场运营中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能否对中国当前的财经记者的群体素质加以评价?
  周乃蔆:财经媒体没有准入门槛,各式各样的记者都可以说“我是财经记者”,这和国外的情形相似,所以良莠不齐是必然的。我们所关注的素质是集中在高端有影响力的媒体,这些记者的一般素质都不错,也许因为这个领域发展得太快了,在编辑层面有些赶不上,不该出的错误,在把关人的疏忽下就登出来了。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到现在的记者逐渐成熟为编辑时,就能改变这些现象。
  赵智敏:据《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财经大报的高层介绍,打造一个财经记者通常需要8年,培养一个政治记者需要3年,培养社会新闻记者只需1年。而中国的一些知名的财经类媒体如《经济观察报》等也认为一个成熟的财经记者的成长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您对这些说法有何看法?
  周乃蔆:我上面说过,财经记者没有准入的标准,这种8年之说没有太大的意义。聪明的记者,学习得快,加上实践,很快就上手了。现在美国最炙手可热的财经记者Andrew Sorkin,出生于1977年,大学毕业后就当上纽约时报的财经记者,27岁写专栏。这些年来他写了不下2000篇稿子,其中有120篇登载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他难道是经过8年考验才算得上是财经记者吗?请问国内《财经》杂志当年做银广夏和基金黑幕的记者都是有8年经验的记者吗?我认为这种说法通常是已经入门的人自抬身价,忽悠门外人。为什么时政记者就能3年成才?社会新闻记者1年就够了?从业时间的长短不能衡量一个记者的本事,在大新闻机构里几十年混到退休也混不出什么名堂的人多得很。
  赵智敏:人们普遍认为,财经新闻采编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复合素质与技能、良好的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您如何看待?
  周乃蔆:的确,财经新闻采编需要一些专业知识,这些多半可以边做边学,世界变化得快,即使在学校学了不少经济和会计知识,还是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至于职业道德,因为金钱的腐蚀性很强,财经记者一定要守住底线。
  赵智敏:财经记者的知识结构有什么特殊要求?在当前中国的大学财经新闻教学中,如何能够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此方面的需求?依据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以及财经媒体发展的现状,是否存在着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培养财经记者的模式?
  周乃蔆:财经新闻记者,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跑财经的记者。现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新闻运作的节奏加快,国内外皆然。编辑部不能像以前那样老木匠师傅带徒弟,手把手地教新进记者,都想拿来就用,所以学校就负担起培养财经记者的责任。
  知识结构上最基本的是要有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统计学的原理,其他按着跑口的需要再增加相应的货币政策、行业知识。我们在课堂上为他们打个底子,至少在起跑线上,给他们一些优势。在学校里,财经新闻到底还是非主流,有人批评它“铜臭”味太重,不合乎崇高的新闻理想。其实在中国,财经常常是政经,国内学生想从事财经新闻多半很有理想,憧憬着见证中国转型,推动社会进步。新闻系出来的学生经常被诟病为眼高手低,所以我们要训练他们不但有理想,也要上手快。
  赵智敏: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而一位优秀的财经记者应该具备何种理想范式?你认为今天阻碍财经记者成长的障碍有哪些?与西方的财经记者相比,中国的财经记者所面对的报道对象所处的制度现状及发展水平不同,比如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稚嫩,投资品种少,所以财经报道的专业化的难度也相当不同,您如何认识?
  周乃蔆:财经记者是磨练出来的,基本的素质和跑其他口的记者一样,要有好奇心,有好的文字功底,还要有毅力,脸皮要厚,不怕受挫折。我已经讲过国内有志做财经新闻的学生不缺乏理想,他们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我不觉得有特别的障碍,事实上在财经这个领域,管制是相对宽松的,要不然也出不了目前的一些优秀记者,还有这个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记者们的外语程度好,经常看《金融时报》等国外财经刊物,学习人家的长处,进步自然比别的领域要快。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个新旧交叉的过程,正是给财经记者施展才华的地方。投资品种少,不表示没有东西可写。就在这么少的投资品种上,财经记者还写得不到位,前几天看到洪晃抱怨理财产品把她几乎搞成无产阶级,咱们的财经记者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报道一下这些产品的性质?
  赵智敏:美国财经媒体成长的历程如何?今天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都是什么样的人从事财经新闻工作?对财经记者素质的要求如何?您有着20多年的在国外媒体做财经报道的实战经验,在您看来国外的优秀财经记者与国内的财经记者的素质有着怎样的不同?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国内的财经记者学习的?
  周乃蔆:美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财经媒体起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并非有些人认为是19世纪的产物。此前,除了老牌的“财富”杂志和“商业周刊”和“华尔街日报”外,财经报道并不专业,经常和体育版共成一叠,财经记者在同行眼中的地位很低。在华盛顿的记者团,对财政部没有兴趣。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完全改观。时代背景因素很多,通胀、退休法令改变等等,促使金融产品的发展,于是要有记者来解释这些产品的性质和风险,财经记者多半是一般记者跑财经口,边跑边学,主要的素质就是要有些数字观念,细心,文笔能把枯燥的消息写得生动一点,就差不多了。后来进入这个领域的优秀记者增多了,在竞争中提升素质,好记者很抢手,这也有激励的作用。不过,还是没有所谓的门槛,同业中有经济金融专业、法学博士等,但是也有些大家佩服的记者学历并不怎么样。总之,一个记者的成败完全看表现。有学历,不能勤奋采访报道,也没有用。国内比较在乎教育背景,这是文化国情不同。
  赵智敏:西方媒体的财经记者在报道中国时常会以何种视角?这是否是刻板成见?其原因何在?
  周乃蔆:西方媒体关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政策变化,人民币汇率,外贸,大公司上市,沪深股市,原油大宗商品进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所不包。财经报道不像时政报道,偏见较少。
  赵智敏:专业化的财经报道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于是向西方几近成熟的财经报道的理念和方式学习则成为势在必然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华尔街日报体等被引入中国新闻界,诸如“华尔街日报”体近年来在中国大陆非常流行,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成为诸多中国财经记者规避报道呆板、乏味的重要手段,您如何评价?
  周乃蔆:在美国没有所谓华尔街日报体,你去问问《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编辑,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体。这是国人在学习时简化出的一个模式。布隆戴尔的原书叫做“特写的艺术与技巧“,翻成中文变成了“华尔街如何讲故事。” 我认为讲故事多元化是件好事,可是形似而不神似,看来更像穿西服的农民兄弟,而且为了讲故事,虚构出些故事很无聊。国内杰出的财经作品并不见得采用这写法。
  赵智敏:当前我国的财经媒体可谓高速发展,但是却尚未出现像《华尔街日报》一样有世界影响力的财经媒体,正如有人所说的“就数量上来说可以说是‘爆炸性增长’,但是从质量上来说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与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财经媒体发展处于怎样的层次?
  周乃蔆:我常劝媒体的朋友淡化一点“华尔街日报“情结。《日本经济新闻》每日销行量超过300万份,《华尔街日报》是186万份,《金融时报》是40万份。以《日本经济新闻》为例,100多年来扎实报道、为日本工商业在国内国外供给最有用的消息、数据库、研究资料。作为日文报,它不可能成为《华尔街日报》,管理层也从来没有想做《华尔街日报》。国人应该仔细的学习这个榜样,不必舍近求远。自己功夫扎实了,自然可以和国际接轨。
  赵智敏:要提升财经媒体的整体实力和质量,财经记者是最根本的一环,财经记者专业素质不高也常为人诟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现阶段中国庞大的财经记者这个群体里,真正有水平的优秀的记者占到多大的比例?
  周乃蔆:财经记者本身写给精英读者群的,各国的数量都不是很多。我们要仔细定义什么是财经记者,不是任何报道和钱有关的新闻就是财经新闻,我不认为精品购物指南是真正的财经刊物,但是它所属的《中国经营报》是一份财经刊物。 财经刊物有各种各样的报道,像是股市收盘报告之类,或是某公司派发股息,都是重要的信息,一般记者稍微经过培训就可以上手,不必好高骛远。大型深度报道当然要有很“给力”的团队,国内也不缺少这类人才。
  赵智敏: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财经媒体也不断推动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请问,打造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国目前是已经达到,还是尚未达到,还有有多长的路要走?这又对我们的财经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周乃蔆:中国市场远远没有达到基本的透明度,除了政策、法规环境外,还有各方面软件的基础建设,如债券评级系统,会计、审计、税务金融业服务,公司企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等等,要走的路很长。财经记者是事件的记录者,转型过程的见证者,充实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实践,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赵智敏: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培养更优秀的财经记者对于中国经济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的最佳的成长路径是什么?
  周乃蔆:先做一名尊重事实的好记者,有责任心,对读者负责,其他都好学。
  赵智敏:不同的时代对于财经记者素质的要求会有所差别。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而且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财经记者如何向世界报道中国?面临“十二五”展开后新的经济目标,时代对于财经记者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够担当起财经报道的重任?
  周乃蔆:财经记者向世界报道中国要有全球视野,中国人认为很重要的财经新闻不一定有国际市场,某个央企老总如何睿智之类,外国读者没有兴趣。十二五是重要的经济转型,财经记者要拿准时代脉搏,实话实说。财经记者不能浮躁,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虚心学习的过程, 天道酬勤,一定越做越好。
  赵智敏:中国目前的地方性媒体活跃着众多的财经记者,对于他们来说,报道区域经济的变动、向世界介绍区域的面貌是其天然的使命,那么对于这些记者来说来说,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以河南省为例,你认为这里的财经记者的优势何在?如何发挥?
  周乃蔆: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对全球化都有更冷静的思考,中国显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不要忘了全球化的不少负面效果。在国内,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发展存有张力,这些报道没有简单的公式。
  河南是中原粮仓,深度报道水利、农业、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反过来,世界气候变暖对于粮食生产,外国转基因谷物对传统农业的冲击等等,有写不完的好题材。
  周乃蔆博士从事财经报道二十余年,先后任职于路透社、香港南华早报,曾参与能源、外汇、股市、债券、期货、新兴市场等主题的报道,后来又在著名高校从事多年财经报道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以她的一些观点会对今天志于财经报道的记者有着重要借鉴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媒体议题,媒体通过自己的报道框架对大学生就业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框架究竟是怎样的?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又是怎样通过框架来呈现的?对大学生就业,什么样的报道框架是合理的?本文利用台湾学者对框架的高、中、低三层分类方法,以《中国青年报》2006-2010年对大学生就业议题的框架为例,探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框架议题的变化过程,为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寻找合理的框架。  关
期刊
摘要:凤凰卫视在运作历史题材纪录片栏目时秉承“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文化”的媒体定位,提出了“另类选择”和“拾遗补缺”的选题策略,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差异化运作,为内地观众提供更加多视角和多元化的信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  关键词:历史题材纪录片;选题;凤凰卫视  中图分类号:G229.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91-02       晚间黄金时间,全中国都
期刊
摘要:我国四级办台的格局,把省级电台推到了广播业界“中坚力量”的位置。尽管各省级广播电台都坚守“新闻立台”的办台准则,但受制于新闻成本高、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新媒体冲击等多重因素,省级新闻台近年来一直处于当地市场份额不小满意度却不高,只能立台而不能强台的尴尬境地,难以匹配中国广播“中坚力量”的版图格局和广播业界崛起振兴的时代重任。  为此,最近几年我国省级广播新闻台纷纷开始朝着建设专业类型化新闻台
期刊
摘要:线条是东方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型方式,本文研究的是排除了色彩因素的水墨线条。墨线具有极为丰富准确的表现力,传达出细腻的情感,给人以东方的审美感受。墨线这种传统的语言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展示出其更丰富的个性和表现力,具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散发出其独特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墨线;线条;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05-02
期刊
摘要:2010年底《让子弹飞》在国产影片市场一炮而红。影片的成功来自诸多因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来自于片方以精英人士和普通受众的分享为基础策划的口碑营销。本文认为目前在业界流行的口碑营销理论上来源于传播学上的两极传播理论,实践操作上则始于电通公司提出的AISAS消费模式。口碑营销的形成基础也因此决定了企业在操作口碑营销时要注意从意见领袖、口碑内容与渠道及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四个方面去突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森林防火》已创刊27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本文对《森林防火》的办刊实践从坚持办刊宗旨、用心经营期刊,拓展期刊生存空间以及高质量的完成期刊编辑、出版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更好的发展期刊,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防火》;办刊宗旨;经营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15-02       《森林防火》是
期刊
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于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融合正式开始提上日程并走向大众生活。文章就从时下媒介热点“三网融合”说起,用传播理论重点探析广播和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关键词:三网融合;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97-02    一、引言:三网融合面面观    2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依附于新媒体而出现的各种新形态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淘宝网的出现,不仅掀起了网上购物的热潮,也为人们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伴着淘宝网的逐渐成熟,上网逛淘宝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淘宝网还为人们结交朋友提供了便利。可见,淘宝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淘宝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未来购物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淘宝网;
期刊
摘要:《广播新闻采制》通过实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传媒科技发展和行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闻实务;课程;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33-02       一、“学”“术”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业务能力始终是新闻专业学生求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人们瞬间丰富的动作表情定格,将青春,将梦想记忆下来,摄影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历史的瞬间定格于一幅幅图画当中。本文尝试从人物摄影的角度,以米脂婆姨的摄影作品为例来分析摄影作品中人物艺术魅力的表现。  关键词:米脂婆姨;摄影;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4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