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里少了些灵性、感悟、生活,多了些陈腐教条、循规蹈矩、千人一面。许多教师把写作单纯看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写作技巧的产物,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应有的情感和思维。于是,当我们阅读作文时,只看到了没有血肉的所谓“技巧”和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最想说的话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作文的本质是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独特个性以及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是写作的源泉。青年文学刊物《萌芽》杂志联合北大、复旦等七所中国高校,于1998年12月发起了一场以冲击“惟理性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试图还学生以生活的原汁原味。卸掉了那种理念的面具以后,浓缩了生活原生态的作文便具有朴实诚挚的感人风格,恰如“新概念作文”复赛中那只倍受关注的略有残缺的苹果那样平常而耐人寻味。
提倡“回归生活”的写作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为写作去编造生活,而是为了人的需要去写作,使写作成为生活的必需。语文生活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动机栖息的土壤。曾在中央电视台上映的《大宅门》可谓是家喻户晓,轰动一时。剧中那充满着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情节让亿万观众产生了共鸣。导演郭宝昌在《我与<大宅门>》中说:“我自幼在大宅门里生活,成长于大宅门,……大宅门的恩恩怨怨、血泪情仇,几度兴衰,我耳闻目睹,亲历亲为。酸甜苦辣,悲喜怒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我的情怀,我想把它献给读者,献给观众,这成了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可这样一些人,魂牵梦萦地跟随着我,使我努力,使我骚动,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这不是很好地阐释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吗?
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生活很单调、很乏味,他们迫于升学的压力而不得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这其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又有平凡的小事,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平凡,平凡即是真,平凡即是美。只要你肯留心,处处有生活,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次,要善于感悟生活。虽然写作的动机、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是写作不能照搬生活,而必须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让学生在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中,用敏感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去开采生活中的智慧和意趣,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灵魂的文章,有色彩的文章。只有学生拥有一颗感悟的心,他们才能于风光绮丽,山峦叠嶂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于潺潺的流水声中,看到大自然的清澈;于野花的芬芳中,闻到春天的气息。感悟对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有深刻感悟写出的文章才是耐人寻味的。
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体味着人间百态,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这些感悟,这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
写作中,这种“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
首先,尊重学生的心理。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对自我的认识。21世纪是闪烁着生命光辉的人性化时代,这必然要求我们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予以尊重,并关注其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青春的心理固然有欢乐、进取、昂扬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伤感、苦闷、彷徨。有位“从来都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心理笔记”中写道:“尝试着流泪,可以宣泄郁闷,解脱痛苦,就像雨过天晴,有一种清爽明净。”而最可贵的是她的老师在评语中这道:“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这种人性化的评语,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保护了学生敏感而诚恳的心。
其次,尊重学生的思维。中学生的头脑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动态系统,学生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异想,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常有他们个性化的表述。作文《0的断想》,有的同学写道:“0”是实数中间的一个,在0的下面,有一个庞大的负数集团,在0的上面又有一个庞大的正数集团。当人站在0上,心情一定不一样。一个从正数集团落到0点上的人,一定是悲伤的,因为他失败了,败得一无所有,一个从负数集团升到0点上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成功了,他超越了最大的负数……”尊重学生的思维,就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鼓励他们敢想、敢写。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你会发现那里充满着新奇,充满着创意,让你应接不暇,那么,何必要把这种百花齐放的思维塑造成一个模子呢?我们的教育要的不正是这种与众不同吗?尊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束缚学生写作的条条框框,才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让写作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它充满人性化,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满怡,曲阜师范大学)
作文的本质是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独特个性以及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是写作的源泉。青年文学刊物《萌芽》杂志联合北大、复旦等七所中国高校,于1998年12月发起了一场以冲击“惟理性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试图还学生以生活的原汁原味。卸掉了那种理念的面具以后,浓缩了生活原生态的作文便具有朴实诚挚的感人风格,恰如“新概念作文”复赛中那只倍受关注的略有残缺的苹果那样平常而耐人寻味。
提倡“回归生活”的写作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为写作去编造生活,而是为了人的需要去写作,使写作成为生活的必需。语文生活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动机栖息的土壤。曾在中央电视台上映的《大宅门》可谓是家喻户晓,轰动一时。剧中那充满着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情节让亿万观众产生了共鸣。导演郭宝昌在《我与<大宅门>》中说:“我自幼在大宅门里生活,成长于大宅门,……大宅门的恩恩怨怨、血泪情仇,几度兴衰,我耳闻目睹,亲历亲为。酸甜苦辣,悲喜怒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我的情怀,我想把它献给读者,献给观众,这成了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可这样一些人,魂牵梦萦地跟随着我,使我努力,使我骚动,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这不是很好地阐释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吗?
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生活很单调、很乏味,他们迫于升学的压力而不得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这其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又有平凡的小事,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平凡,平凡即是真,平凡即是美。只要你肯留心,处处有生活,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次,要善于感悟生活。虽然写作的动机、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是写作不能照搬生活,而必须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让学生在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中,用敏感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去开采生活中的智慧和意趣,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灵魂的文章,有色彩的文章。只有学生拥有一颗感悟的心,他们才能于风光绮丽,山峦叠嶂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于潺潺的流水声中,看到大自然的清澈;于野花的芬芳中,闻到春天的气息。感悟对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有深刻感悟写出的文章才是耐人寻味的。
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体味着人间百态,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这些感悟,这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
写作中,这种“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
首先,尊重学生的心理。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对自我的认识。21世纪是闪烁着生命光辉的人性化时代,这必然要求我们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予以尊重,并关注其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青春的心理固然有欢乐、进取、昂扬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伤感、苦闷、彷徨。有位“从来都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心理笔记”中写道:“尝试着流泪,可以宣泄郁闷,解脱痛苦,就像雨过天晴,有一种清爽明净。”而最可贵的是她的老师在评语中这道:“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这种人性化的评语,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保护了学生敏感而诚恳的心。
其次,尊重学生的思维。中学生的头脑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动态系统,学生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异想,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常有他们个性化的表述。作文《0的断想》,有的同学写道:“0”是实数中间的一个,在0的下面,有一个庞大的负数集团,在0的上面又有一个庞大的正数集团。当人站在0上,心情一定不一样。一个从正数集团落到0点上的人,一定是悲伤的,因为他失败了,败得一无所有,一个从负数集团升到0点上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成功了,他超越了最大的负数……”尊重学生的思维,就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鼓励他们敢想、敢写。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你会发现那里充满着新奇,充满着创意,让你应接不暇,那么,何必要把这种百花齐放的思维塑造成一个模子呢?我们的教育要的不正是这种与众不同吗?尊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束缚学生写作的条条框框,才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让写作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它充满人性化,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满怡,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