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以人为本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guoli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里少了些灵性、感悟、生活,多了些陈腐教条、循规蹈矩、千人一面。许多教师把写作单纯看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写作技巧的产物,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应有的情感和思维。于是,当我们阅读作文时,只看到了没有血肉的所谓“技巧”和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最想说的话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
  作文的本质是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独特个性以及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是写作的源泉。青年文学刊物《萌芽》杂志联合北大、复旦等七所中国高校,于1998年12月发起了一场以冲击“惟理性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试图还学生以生活的原汁原味。卸掉了那种理念的面具以后,浓缩了生活原生态的作文便具有朴实诚挚的感人风格,恰如“新概念作文”复赛中那只倍受关注的略有残缺的苹果那样平常而耐人寻味。
  提倡“回归生活”的写作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为写作去编造生活,而是为了人的需要去写作,使写作成为生活的必需。语文生活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回到生活,就是回到了兴趣,动机栖息的土壤。曾在中央电视台上映的《大宅门》可谓是家喻户晓,轰动一时。剧中那充满着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情节让亿万观众产生了共鸣。导演郭宝昌在《我与<大宅门>》中说:“我自幼在大宅门里生活,成长于大宅门,……大宅门的恩恩怨怨、血泪情仇,几度兴衰,我耳闻目睹,亲历亲为。酸甜苦辣,悲喜怒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我的情怀,我想把它献给读者,献给观众,这成了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可这样一些人,魂牵梦萦地跟随着我,使我努力,使我骚动,我写出来了,拍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死亦瞑目了。”这不是很好地阐释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吗?
  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生活很单调、很乏味,他们迫于升学的压力而不得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这其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又有平凡的小事,生活的本来面貌就是平凡,平凡即是真,平凡即是美。只要你肯留心,处处有生活,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次,要善于感悟生活。虽然写作的动机、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但是写作不能照搬生活,而必须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要让学生在普通的人和平凡的事中,用敏感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去开采生活中的智慧和意趣,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灵魂的文章,有色彩的文章。只有学生拥有一颗感悟的心,他们才能于风光绮丽,山峦叠嶂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于潺潺的流水声中,看到大自然的清澈;于野花的芬芳中,闻到春天的气息。感悟对于写作是必不可少的,有深刻感悟写出的文章才是耐人寻味的。
  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体味着人间百态,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这些感悟,这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
  写作中,这种“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
  首先,尊重学生的心理。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忽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对自我的认识。21世纪是闪烁着生命光辉的人性化时代,这必然要求我们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予以尊重,并关注其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青春的心理固然有欢乐、进取、昂扬的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伤感、苦闷、彷徨。有位“从来都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女孩,有一次深受委屈而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心理笔记”中写道:“尝试着流泪,可以宣泄郁闷,解脱痛苦,就像雨过天晴,有一种清爽明净。”而最可贵的是她的老师在评语中这道:“在率真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在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这种人性化的评语,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保护了学生敏感而诚恳的心。
  其次,尊重学生的思维。中学生的头脑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动态系统,学生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异想,在他们的作文中也常有他们个性化的表述。作文《0的断想》,有的同学写道:“0”是实数中间的一个,在0的下面,有一个庞大的负数集团,在0的上面又有一个庞大的正数集团。当人站在0上,心情一定不一样。一个从正数集团落到0点上的人,一定是悲伤的,因为他失败了,败得一无所有,一个从负数集团升到0点上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成功了,他超越了最大的负数……”尊重学生的思维,就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要鼓励他们敢想、敢写。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你会发现那里充满着新奇,充满着创意,让你应接不暇,那么,何必要把这种百花齐放的思维塑造成一个模子呢?我们的教育要的不正是这种与众不同吗?尊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才能摆脱长期以来束缚学生写作的条条框框,才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让写作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它充满人性化,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满怡,曲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在《词典学概论》中指出:“词典编纂者应该意识到,所有他写下的内容都会产生某些规范作用,因为词典使用者有时候会遵从这些提法。”由此可见辞书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有重要作用。而其突出表现,有学者认为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强化作用、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辞书的自身规范因此显得特别重要。  不过,金无足赤,辞书在自身规范方面,仍有一些不足。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
期刊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用新理念、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驾驭教材,让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是作为教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笔者的体会是:    一、调用经验走近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巧搭桥梁,调用教师自己的经验,调用学生平日的感受,让教材“近”起来,使教材成为学
期刊
[编者按]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2005年《现代语文》特开设“高中新课标教材论坛”专栏。第1-5期分别刊登人教版、山东人民版、语文版、苏教版和广东版教材编写人员对各自教材编排特色的阐释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本刊拟从语文新课标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教科书与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特点与学生综合
期刊
一、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指导必要性浅析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看,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观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钱梦龙老师说:“ 阅读史就是精神的发育史。”对于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阅读对他们的精神成长、个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精读课本的几十篇文章对高中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说:“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明确指出中国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上来。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就要研究怎样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语文学科怎样渗透素质教育。中专语文教师除了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外,更重要的还应从微观上对教学活动的有
期刊
虚写、实写是文章的表现手法之一。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偏重写实,忽视写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发展创新思维是极为不利的。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真实地再现现实和人生,表现多姿多彩的客观生活,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味地强调写实,而忽视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不重视想象,则会扼杀或淹没作文主体的个性和自我,甚至埋没他们的创造才能,最终导致创新思维的泯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谓“虚写”,
期刊
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巧,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材料,丰富他们的材料仓库,为写作备好丰厚的物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教会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广泛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办法。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让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想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笔者认为当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两条:(一)执著的事业心;(二)清醒的头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语言(言语)、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智能。几乎在所有人身上,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各式各样的专业的和业余的文化产品。他还认为:只要大脑没有受伤,如果有机会接触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智能的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根据这种理论,在中专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创造一种利于培养口
期刊
造成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句子或短语的内部结构可以作多种理解,比如“我要炒肉丝”和“学习材料”两例,其中加横线部分都由A和B两部分组成,A和B的结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动宾关系和偏正关系。  ①A B  ②(A)B  类似而略有不同的如:他想起来了,伴随着“起来”的虚实之别,“想起来”的结构也就有动宾和动补两种理解,即:  ①A B  ②A   以上种种,皆属于对A与B的结构关系理解不同造成的歧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