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重要句子”的解题技巧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中,所谓“重要句子”,一般包括提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把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替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替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等。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特别注意那些“形同义异”或“形异义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方法指点]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份。要特别注意,定、状、补这些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灾难”的定语“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主观性。同时,对于复句还要注意明确其句间的关系,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示例] (1991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附第一自然段原文]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A. 人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 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 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解析]这一自然段中,“假说”后面有两句话,注意首句中“机能”的定语“高度发达”,而后面的长句也正是说明为什么“高度发达”,由此来看,A项理解是正确的;后句中,注意作者所表达的重点应该在转折连词“但是”后面,“但是”后面强调了冬眠的哺乳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当然属于非冬眠动物,因此,C项理解也是正确的;D项的考查重点是变换角度,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助于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的主语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动物”,这样分析,再来与本项内容对照,就容易看出此项理解是说的句子的前提意义,即不论冬眠的哺乳动物还是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都能够调节体温,只不过有强有弱,因此,D项理解也是正确的。B项的错误则是把状语“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偷换为“在更宽的范围里”。偷换概念,也是辨析题中常用的干扰法之一。
  
  二、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来分析
  
  [方法指点] 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份)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示例] (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D.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析]本题要理解的句子,必须考虑它所处的位置。在梳理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结构之时,应当注意,“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呼应了第一自然段,总结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须注意四个选项是否出自理解句子的“管辖”范围之内,在考生注意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就深刻理解了它的内涵,所以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其中,A、C、D三项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没有错误,B项以偏概全,所以应选此项。
  
  三、从句子的邻句及语言背景来分析
  
  [方法指点]有些重要句子,要抓住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有的还必须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这个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辞格的语句时,要准确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反语的讽刺性等,这就要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相结合;有的还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还要从表达方式人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的作用等。
  [示例] (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3题)请分析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是在:—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附答案]答:(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2分) (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2分)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2分)
  [解析]此题考查侧重于句子在文中特定含义的理解与解释。做题时首先应当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征性散文,这样就从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再者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而不能仅从语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为例,本文赋予“开门”和“关门”以象征义,前面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分析,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其他文献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营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绝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甚至,来不及后悔。  我总想,我生活的地方正在
期刊
张爱玲对人生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人生如嗑瓜子。吐出去的,清晰可辨的不过是壳,而瓜子的味道,只有自己才清楚。  让胡适之为之等待一生的司韦莲,始终没有回来完成那人们期望的世俗的百年好和。果戈理这位天才,不顾人们的企盼,也将那《死魂灵》投入火中,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人们的瞩目,留下一本《要塞》到上帝那里去做他的“小王子”。  生活在浮躁现实中的芸芸众生都会暗自滋生一种无聊的企盼与琐碎的期望。这股强大的力量,
期刊
水滴听从了风的劝告,摇身化作绚丽的霞,大山婉拒了溪流的好意,默默固守着一方水土。世事纷扰多变,懵懂的我们究竟该从“谏”如流,还是应该坚持本心?  只记得蔡桓公面对神医的针砭轻蔑一笑,体内的毒虫便肆虐如狂;只记得哈代因轻浮公子的无端指责,便将灿烂的心埋人了忧郁的腐土。面对看似矛盾的“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我们该取谁弃谁,何去何从?  一个声音告诉我:“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哦,是但丁吗?
期刊
第一眼看到郑愁予的《错误》,就莫名地喜欢。看了很多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有人说它“声籁华美”,有人说它“轻巧清隽”,“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而我喜欢这首诗是源于它江南古镇的古典气息和淡似烟笼般的美丽,看似无尘无埃却用生命和青春来抒写的等待。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寥寥数字,引出了故事的主角 “我”——骑马男子,“你”——有莲花般容颜的女子,“我”只是路过江南,江
期刊
春光乍现,阳光很迷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街头迷乱缤纷的广告,电视上朦胧而膨胀的炒作,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经济的活力,荡漾着新新人类的“人文素养”。  老板目光尖锐,认清本行业的缺陷,硬逼着我设计出几则具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以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苦于读书时没有好好记那些诗词歌赋,想了半天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悔不当初啊!  走出门,飞车来到郊外,寻找那接近真实世界的精神感悟。沿着青青的石子小路踱
期刊
《槐花盛开的季节》是一篇情味隽永,耐人思索的咏物抒情散文。  在春天的百花园里,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鲜花香草,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不起眼的槐花,然而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因为无论是那婆娑的枝叶,还是那“似串串珍珠”的槐花,以及当微风吹来时,“风摆枝条,翩然摇曳,风情无限”的静雅的花束,都充满了诗意,显现了一种都市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为此,作
期刊
西湖,是一首诗。这幅天然画卷,无论淡墨抑或重彩,总是美丽宜人的,然而再美的山水,若没了灵性,人们欣赏的兴味也会变淡。  苏堤,因了苏轼以葑泥而筑,排了西湖十景之首:雷峰夕照,人们在夕照中联想最多的,是塔下演绎的许仙和白娘子的传奇;虎跑龙泉,泉边怡然梦中的性空禅师和咆哮的双虎,为泉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水的灵性,是需要以文化的形式来延传的。  苏轼早已作了古,许仙、白娘子,性空和双虎,本就
期刊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  向 明    阅读毛泽东同志的优秀诗
期刊
世间最高的精神境界却并非忍受孤独,而是享受孤独,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曾经有一支流行歌曲这样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凡事妄下结论容易,妄下武断的结论就更容易。然而,无论我们用热眼还是冷眼通观世情,对词作者这个故作惊人之语的结论都很难苟同。由于孤独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处境,也就是说,每个人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心灵都难免会时不时地感到漂泊无依。既然如此,何不乐观一点儿看问题:孤独使人自省
期刊
领队:韩建超,安平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校、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衡水市“三优”标兵,有教学论文及学生习作获国家,市级奖励。  领队感言: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一篇好的作文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倾注于笔端,不矫揉造作也不装腔作势,在思考和创造中表现自己的作文。写作文是在找一个心灵的空间,希望大家在这里充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作一次倾诉,情感作一次释放!    微笑的紫罗兰  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