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景交织的崇高美——《沁园春·长沙》赏析
  向 明
  
  阅读毛泽东同志的优秀诗篇,常会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赞叹、振奋的感情。在这里,戊想以《沁园春·长沙》为例,粗浅地分析毛主席诗词中情景交织的崇高美。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我国的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榴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与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情怀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活动,并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反对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但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 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有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战地黄花分外香——读《采桑子·重阳》
  魏 巍
  
  去年岁末,接到老诗翁克家同志来信,说他将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如他所说,这“是一件大有意义的好事”。他要我就《釆桑子·重阳》一词写一篇鉴赏文章。对老诗翁的嘱托岂敢怠慢。从心里说,我也是很喜欢这首词的。多年前我将这首词写给妻子,并悬挂室内,朝夕吟味,也是有几句话可说的。
  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它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呢?依我看,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是渗透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美学观的一枝奇葩。虽然它穿的是古典诗词的外衣,但在古典诗词的烟海中,你却找不出这样崭新的诗词。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样说是否夸大了?我觉得不夸大。这里并不是说没有这样好的诗词。而是说没有体现这种崭新世界观的诗词。
  让我们就从第一句来谈起吧。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而且多数都带有某种悲观色彩,及时行乐不过是悲观色彩的另一种表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这自然是艺术上的成功之作,读来荡气回肠,可也真使人感到人生太悲凉了。那位文武全才、横槊赋诗的英雄曹孟德,对于人生也不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李白的胸襟应该说够豪放豁达的了,可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就是他的叹息吗!然而我们在《重阳》中读到的,却与这些截然不同。诗人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易老”,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而宇宙和自然界却是长久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既然这样,那么处在自然界之中的人就还是要生存繁衍下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一说,便没有悲观的意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处。当然,这只是诗的首句,不是诗的重要部分,不过意在引出“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罢了。
  这首词最核心的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我自己击节赞赏的也是这一句。我读书有限,在我看过的古今诗歌中,还不曾见过这样的诗句。问题不在诗句,有在某种世界观化成的情感。如果不具有某种情感,便写不出这样的诗句。那么,这是怎样一种情感呢?简言之,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参加革命战争的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是要牺牲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常人所说的幸福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那就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有人昨天见了面,今天就牺牲了;有人刚才还同他谈谈笑笑,几个钟头之后,就见马克思去了。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首词的时候,他与朱德同志指挥的红四军,才不过七千人,比现在的一个师还要小,作为这样的指挥员,那是要经常置身第一线的。也就是说,经常都在生与死的边界。如果不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不是把参加这种战斗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怎么会对战地的菊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了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同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基于这样的世界观,也就产生了他的战争观。在中国当时那样的社会里,不用革命战龟的手段,怎么能够打碎人民身上的枷锁来取得解放和幸福呢?所以,革命战争在毛泽东的眼睛里,便同那些和平主义者、假惺惺的人道主义者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麈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哪?但是,这是几年前朱毛下井冈山时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大柏地已回到人民之手,所以在那雨后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更加“好看”了。
  下面,我们来研究词的下半阕。这里主要是描写秋天。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里,有好几首写到秋天,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很喜欢秋天的。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典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秋兴八首》中的第一句便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随着藤萝架洒落的月光,洲前飘飞的芦花,江边停着的孤舟,高高的城墙上传来的悲角声,再加一阵一阵的猿啼,真要叫人下泪了。这些诗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用多说。而老杜在那年老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一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总之,不论人还是自然界都是一片生命力的欢跃。对秋天作如是描写的,实不多见。这首《重阳》也是这样。所以,尽管“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了。为什么呢?是随便说的吗?不是,请看那绵绵的高山和河谷之中,“万木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殷红,还要可爱,这寥廓的江天不是真的“胜似春光”吗?我也曾看到过这样的秋景,千里江山,就像被一匹红毯子包着似的,真是太美太美了!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意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了。
  这里,我对有关的背景材料也谈几句。这首词标明写于1929年10月。该年旧历重阳节是阳历10月11日。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说,当年6月,朱毛领导的红四军在闽西连续取得胜利。6月下旬,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就红四军党内长期存在的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建军原则的不同认识进行讨论,但由于领导者的意见不一致,未能得到正确的解决-会后,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当年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党中央9月28日的指示信。在信中,中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一系列正确主张,并指出在红四军中应“纠正一切不正确倾向”。11月26日,毛泽东回到前委。在上述时期内,毛泽东同志住在后方养病,至10月18日,虽刚能起床,还不能走路。重阳节就在这个时候。据此材料推断,毛泽东同志此时当是大病初愈,《重阳》一词想是渴望到前方进行战斗之作。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首词流露的情感应当说是更为可贵了。
  1990年2月13日~15日
  (出处同上篇)
其他文献
赤足走在山间林里,寻觅素养的摇篮:或许是密密丛林里那片阔叶林上的露珠;或许是危危石崖隙缝里的清流;或许是云的哭泣;或许是雾的凝思……  猛然间,一切在眼前消失,留下的只是圈圈年轮和干瘪的小河,和座座洋房。  上帝重重地记下了这一笔难偿的账。  远足山川大江,寻找素养的发展:或许是北国的白雪皑皑,南国的椰林海风;或许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许是春的妩媚、夏的丰腴;或
期刊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
期刊
他是灵霄峰上经久不变的顽石。  他是女娲补天后大放异彩的五彩石。  他就是绛珠仙子要用一世眼泪去偿还的冤孽——怡红公子。  衔玉而生的他,有着五彩石一般的光芒。贾府上下,众星捧月,这个被寄予了家族厚望的贵族公子,却在“抓周”中看中了宝钗珠玉。冥冥之中注定,他是个不羁的花花公子,自我的认识与族人的期望在一开始就注定有分歧。  大观园题诗弄句,大展他绝世的才情,族人殷殷的期望,昭昭如月,那神圣高贵的朝
期刊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营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绝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甚至,来不及后悔。  我总想,我生活的地方正在
期刊
张爱玲对人生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人生如嗑瓜子。吐出去的,清晰可辨的不过是壳,而瓜子的味道,只有自己才清楚。  让胡适之为之等待一生的司韦莲,始终没有回来完成那人们期望的世俗的百年好和。果戈理这位天才,不顾人们的企盼,也将那《死魂灵》投入火中,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人们的瞩目,留下一本《要塞》到上帝那里去做他的“小王子”。  生活在浮躁现实中的芸芸众生都会暗自滋生一种无聊的企盼与琐碎的期望。这股强大的力量,
期刊
水滴听从了风的劝告,摇身化作绚丽的霞,大山婉拒了溪流的好意,默默固守着一方水土。世事纷扰多变,懵懂的我们究竟该从“谏”如流,还是应该坚持本心?  只记得蔡桓公面对神医的针砭轻蔑一笑,体内的毒虫便肆虐如狂;只记得哈代因轻浮公子的无端指责,便将灿烂的心埋人了忧郁的腐土。面对看似矛盾的“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我们该取谁弃谁,何去何从?  一个声音告诉我:“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哦,是但丁吗?
期刊
第一眼看到郑愁予的《错误》,就莫名地喜欢。看了很多关于《错误》的赏析文章,有人说它“声籁华美”,有人说它“轻巧清隽”,“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而我喜欢这首诗是源于它江南古镇的古典气息和淡似烟笼般的美丽,看似无尘无埃却用生命和青春来抒写的等待。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寥寥数字,引出了故事的主角 “我”——骑马男子,“你”——有莲花般容颜的女子,“我”只是路过江南,江
期刊
春光乍现,阳光很迷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街头迷乱缤纷的广告,电视上朦胧而膨胀的炒作,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经济的活力,荡漾着新新人类的“人文素养”。  老板目光尖锐,认清本行业的缺陷,硬逼着我设计出几则具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以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苦于读书时没有好好记那些诗词歌赋,想了半天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悔不当初啊!  走出门,飞车来到郊外,寻找那接近真实世界的精神感悟。沿着青青的石子小路踱
期刊
《槐花盛开的季节》是一篇情味隽永,耐人思索的咏物抒情散文。  在春天的百花园里,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鲜花香草,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不起眼的槐花,然而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因为无论是那婆娑的枝叶,还是那“似串串珍珠”的槐花,以及当微风吹来时,“风摆枝条,翩然摇曳,风情无限”的静雅的花束,都充满了诗意,显现了一种都市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为此,作
期刊
西湖,是一首诗。这幅天然画卷,无论淡墨抑或重彩,总是美丽宜人的,然而再美的山水,若没了灵性,人们欣赏的兴味也会变淡。  苏堤,因了苏轼以葑泥而筑,排了西湖十景之首:雷峰夕照,人们在夕照中联想最多的,是塔下演绎的许仙和白娘子的传奇;虎跑龙泉,泉边怡然梦中的性空禅师和咆哮的双虎,为泉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水的灵性,是需要以文化的形式来延传的。  苏轼早已作了古,许仙、白娘子,性空和双虎,本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