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出历史学科应有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均有同感,并且深入强调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功用。可见,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在“优化”方面下一番功夫,将会有很大的成效。现就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途径做一探讨。
1. 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是依靠教师的“教”而充分发挥的。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独立地获取所学知识,开发智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就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表现出能动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当演员”即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形象表述。
在教学中训练和指导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学生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过程和方法的优化。
在教学中训练和指导学生学会把琐碎的历史知识整合成系统、理出线索、一线串珠,也是教育教学观念的一个改变。单纯把零散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提炼不出线索,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传授知识,却破坏了历史的整体性。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及新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优化,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除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外,还必须及时“充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观点的不断提出,要求教师大力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核心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向导,也是学习地动力。历史课堂教学是否达到理想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抗日战争史时,就可以通过放《九·一八》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或影片片断,如《血战台儿庄》,把学生带到抗日斗争的历史情景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产生了解这段史实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历史知识学习之中,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效果。
(2)因材施教,施问和启发诱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有同等地参与机会和成功感。根据学生的情感,投其所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水平,问题太简单,不能启迪学生思维;太难则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也望而生畏,所以必须触及到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生的学习心态,如果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就要提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问题,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神抖擞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来施教施问。教师经过敏锐地洞悉学生的思维活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迅速恰当地提出問题进行纠正补偿,使学生准确理解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这些活动,更要注意掌握尺度,尤其是“火候”,当学生似懂非懂,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适时进行“启发”、“点拨”,会让学生出现恍悟之感,这样可以达到教学要求的目标。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教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全面,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来,才能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目的。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自己来发现新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进行讲述和归纳,变以往的“重结论”转向“再发现”,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电化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电教媒体、学生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体系。初中历史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静止的文字叙述和图片、表格变得“活”起来,从声、光、色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变得有趣、影响大,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时,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集中的比率是54.6%,使用视觉媒体,则可达到81.7%。笔者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在五个平行教学班中,运用多媒体学习二战史有两个班,其余三个班按照一般模式学习,一周后出专题考查二战史。结果显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两个班比其余三个班优秀率要高出15-20%。这就充分说明,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否,也是决定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善于收集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是实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面向未来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收稿日期:2013-07-14
1. 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是依靠教师的“教”而充分发挥的。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去独立地获取所学知识,开发智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就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表现出能动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当演员”即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形象表述。
在教学中训练和指导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学生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过程和方法的优化。
在教学中训练和指导学生学会把琐碎的历史知识整合成系统、理出线索、一线串珠,也是教育教学观念的一个改变。单纯把零散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提炼不出线索,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传授知识,却破坏了历史的整体性。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及新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的优化,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除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外,还必须及时“充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观点的不断提出,要求教师大力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核心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向导,也是学习地动力。历史课堂教学是否达到理想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抗日战争史时,就可以通过放《九·一八》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或影片片断,如《血战台儿庄》,把学生带到抗日斗争的历史情景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产生了解这段史实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历史知识学习之中,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效果。
(2)因材施教,施问和启发诱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有同等地参与机会和成功感。根据学生的情感,投其所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水平,问题太简单,不能启迪学生思维;太难则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也望而生畏,所以必须触及到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依据学生的学习心态,如果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就要提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问题,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神抖擞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来施教施问。教师经过敏锐地洞悉学生的思维活动,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迅速恰当地提出問题进行纠正补偿,使学生准确理解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这些活动,更要注意掌握尺度,尤其是“火候”,当学生似懂非懂,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适时进行“启发”、“点拨”,会让学生出现恍悟之感,这样可以达到教学要求的目标。
(3)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教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全面,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来,才能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目的。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自己来发现新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进行讲述和归纳,变以往的“重结论”转向“再发现”,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
电化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由教师、电教媒体、学生三位一体的完整结构体系。初中历史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静止的文字叙述和图片、表格变得“活”起来,从声、光、色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变得有趣、影响大,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时,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集中的比率是54.6%,使用视觉媒体,则可达到81.7%。笔者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在五个平行教学班中,运用多媒体学习二战史有两个班,其余三个班按照一般模式学习,一周后出专题考查二战史。结果显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两个班比其余三个班优秀率要高出15-20%。这就充分说明,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否,也是决定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教育者观念的转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善于收集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是实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面向未来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收稿日期:201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