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舍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勇于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分析讲解上做“减法”,在探究发现上做“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开放;兴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75-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科学,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飞翔,已成为语文课堂的新要求,课堂上我们既要立足双基训练,又要开放课本,放开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索、大胆想象、探究创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
一、源于生活,活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苏教版第四册练习四中共有四个成语,它们是: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在理解了四个成语后,我这样说到:小朋友,看了动物世界这样老爱小、小敬老的感人画面,不禁想到了我们人类。我们的爸爸妈妈不也像老牛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我们吗?我们不也像小乌鸦一样孝敬他们吗?你能跟大家说说这一类难忘的事吗?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这样对“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理解就深刻、鲜活起来。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语文教学只有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才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苏教版第三册《秋游》这课为例,在教学中,我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我在课堂上注意让学生在说说、评评、听听、谈谈、做做、尝尝、议议中,发展学生以语言能力为主的多种能力。在教学的尾声,我通过让学生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的方式达到语文与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和谐整合,让学生眼、鼻、口、手、脑并用,学生在自说自悟的基础上,能各自画一幅秋景图,其自由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独有的观察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释放。
二、学活教材,活用教材
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往往很难一下子达到老师预期的要求,在这里教师就不能一手包办,让学生强行记忆,效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就应巧妙地给学生搭好练说的阶梯。让学生围绕一个景物从说一句话到几句话,从描述一个景物到几个景物。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秋游》一文教学伊始,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可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口述: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接着让学生在观察挂图中天空时,可让学生讨论他们各自看到了什么?学生充分想象,语言与思维齐飞。这样的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能说”的成功感!“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这是尝试教学的思想精髓。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成功获得的是经验,失败获得是教训。在某种意义上说,经验和教训都是收获,经验和教训是同样可贵的。
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应聘小导游,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介绍,给学生语言的发展留下了空间。首先让学生讨论共同得出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什么条件。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学生上台应聘导游时,“游客”可提问,如:(1)请问小导游,听说现在很多地方的河流都被污染了,黑乎乎的,有的还发臭了。月亮湾的小河怎么样?怎么会这样清呀?(2)现在是春天,桃花开了,很美。要是桃子成熟的时候来游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3)月亮湾的茶叶怎么样?……在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就以“记者”的身份即时采访“小导游”,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构建了师生对话的教学平台,“导游证”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想象激活思维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雨后》,一开始师播放一段声音(雨声——渐渐变小,直至没有;几声蝉鸣;孩子们的欢笑声、踩水声)。这里我利用声音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让声音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让声音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接着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到雨后的广场看看,玩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自己可以动起来,学着小哥哥的样子踩水、摔交。演一演:小妹妹跟在哥哥后面怎么跑的?评价,朗读,再演,再读。这里构建反思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试着表演,在通过对表演的评价来反思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通过进一步的阅读体会再表演,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继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又如笔者在教学《狐假虎威》,让学生学习“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的时候,如果靠老师枯燥的解释,学生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时,我请五名学生分别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当导演。虽是模拟表演,但通过课文中语言的渲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抽象的语言顿时“活”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
总之,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做到融动口、动手、动脑为一体,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就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开放;兴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75-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科学,如何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飞翔,已成为语文课堂的新要求,课堂上我们既要立足双基训练,又要开放课本,放开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索、大胆想象、探究创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
一、源于生活,活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苏教版第四册练习四中共有四个成语,它们是:舐犊之爱,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在理解了四个成语后,我这样说到:小朋友,看了动物世界这样老爱小、小敬老的感人画面,不禁想到了我们人类。我们的爸爸妈妈不也像老牛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我们吗?我们不也像小乌鸦一样孝敬他们吗?你能跟大家说说这一类难忘的事吗?通过联系生活谈体验,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这样对“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理解就深刻、鲜活起来。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语文教学只有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才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苏教版第三册《秋游》这课为例,在教学中,我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我在课堂上注意让学生在说说、评评、听听、谈谈、做做、尝尝、议议中,发展学生以语言能力为主的多种能力。在教学的尾声,我通过让学生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的方式达到语文与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和谐整合,让学生眼、鼻、口、手、脑并用,学生在自说自悟的基础上,能各自画一幅秋景图,其自由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独有的观察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释放。
二、学活教材,活用教材
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往往很难一下子达到老师预期的要求,在这里教师就不能一手包办,让学生强行记忆,效果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此时教师就应巧妙地给学生搭好练说的阶梯。让学生围绕一个景物从说一句话到几句话,从描述一个景物到几个景物。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秋游》一文教学伊始,教师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可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口述: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接着让学生在观察挂图中天空时,可让学生讨论他们各自看到了什么?学生充分想象,语言与思维齐飞。这样的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能说”的成功感!“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这是尝试教学的思想精髓。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成功获得的是经验,失败获得是教训。在某种意义上说,经验和教训都是收获,经验和教训是同样可贵的。
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月亮湾》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应聘小导游,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介绍,给学生语言的发展留下了空间。首先让学生讨论共同得出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什么条件。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学生上台应聘导游时,“游客”可提问,如:(1)请问小导游,听说现在很多地方的河流都被污染了,黑乎乎的,有的还发臭了。月亮湾的小河怎么样?怎么会这样清呀?(2)现在是春天,桃花开了,很美。要是桃子成熟的时候来游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3)月亮湾的茶叶怎么样?……在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就以“记者”的身份即时采访“小导游”,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构建了师生对话的教学平台,“导游证”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想象激活思维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雨后》,一开始师播放一段声音(雨声——渐渐变小,直至没有;几声蝉鸣;孩子们的欢笑声、踩水声)。这里我利用声音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让声音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让声音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接着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到雨后的广场看看,玩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自己可以动起来,学着小哥哥的样子踩水、摔交。演一演:小妹妹跟在哥哥后面怎么跑的?评价,朗读,再演,再读。这里构建反思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试着表演,在通过对表演的评价来反思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又通过进一步的阅读体会再表演,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继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又如笔者在教学《狐假虎威》,让学生学习“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的时候,如果靠老师枯燥的解释,学生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时,我请五名学生分别戴上狐狸、老虎、小鹿、兔子、野猪的头饰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当导演。虽是模拟表演,但通过课文中语言的渲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抽象的语言顿时“活”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了起来。
总之,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做到融动口、动手、动脑为一体,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就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