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南·关雎》作为《诗经》首篇,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绝,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本文借鉴诗经总体的艺术特征,从品读出发,对《关雎》的表现方式、语言的音乐美、意境构筑和情感深化进行分析,感受其语言的特色和魅力。
【关键词】关雎 表现方式 音乐美 意境
《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作为国风中的名篇,《关雎》能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唱的爱情名诗,除了其传达的情感真挚,也与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密切相关。《诗经》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关雎》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些方面的特点。以下,从语言风格、音乐美、意境构筑三方面对《关雎》的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分析。
一、语言质朴直白
真挚的情感最是动人,而自然而然的表达往往最能直击人心,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与后来文人诗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同,早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受到伦理道德的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思想是朴素简单的,因而所用的语言也是简单、直接的。《关雎》作为古代先民爱情表达方式的代表之作,描写了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女子,为她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强烈的爱慕之情,现实中求之不得,在臆想中对女子的一系列追求过程。从描写女子采集荇菜到表达喜爱之情,通篇采用了质朴直白的语言,用语典雅而不乖张,围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男子对采集女子的喜爱之情,如儿童般纯洁天真,毫无亵渎之感。孔子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语言的音乐美
《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篇都可配乐而唱,这就要求语言要有韵律,适于歌唱。《关雎》从以下三方面表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一)平仄用韵
《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其用韵方式对我国格律诗的定格有重要的影响。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顾炎武认为:“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者,《关雎》之首章是也。”1《关雎》作为一首押韵诗,第一句:鸠、洲、逑,属幽部;第二句:流、求,属幽部;第三句:得、服、侧,属职部;第四句:采、友,属之部;第五句:芼,宵部,乐,药部,宵药合韵。
古体诗相较近体诗在用韵方面比较自由。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所有的韵脚必须来自平水韵的同一个标目,否则就是出韵,而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换韵。《关雎》比起音节上变化的美感更注重情感的流露,在用韵时不拘于泥,灵活变化,根据事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需要自由用词,而正是这种得到情感浸染的语言才使诗歌灵动飞扬,自然饱满。
本诗句内平仄交错,上句尾字和下句首字平仄相对。平声字发音过程音高变化平缓或不变,发音时间较长;仄声字音高变化较剧烈,发音时间较短。这种高低起伏长短不同的平仄变化使得诗歌句内和韵脚既整齐和谐又参差错落,诵读起来韵律和谐、声情并茂。
(二)双声叠韵、形容词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诗经中常用的用于摹声摹形的用词方式,用于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的生动性。在《关雎》中,双声词有如:“参差”描写荇菜的长短不齐、“辗转”描摹君子相思痛苦难耐之状;叠韵词有如:“窈窕”形象刻画女子形体的动态美;双声叠韵词“关关”则摹拟雎鸠的叫声,形象逼真。
清人李重华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2而褚斌杰在《诗经》与楚辞中也指出双声叠韵最初就是取自动作音响的谐音。3《关雎》中双声叠韵词将诗中意象的特征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语音的叠复也使得唱诵时朗朗上口。
(三)重章复唱的章法形式与关键动词的变换
《诗经》中的诗多是口头唱诵,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关雎》中第二、四、五句句式相同,只是将其中的动词“流、采、芼”改换,从而将采摘荇菜的动作画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中对“窈窕淑女”的反复描写和君子臆想的加深有利于渲染情境,一步步深化君子情感的抒发,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便于诗歌记忆和传诵,这也是《关雎》千百年来广为人知和传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意境构筑
《关雎》选择了水为背景。据文献统计,《诗经》“国风”中写到水意象的诗作共有四十多篇,有关婚恋的就有三十多篇,可以说水糅合了爱恨情仇,是承载情感的载体和背景。比如《邶风?谷风》、《卫风?氓》两首诗弃妇诗讲诉新婚前后欢愉的场面是发生在淇水漯河之畔的;《秦风?蒹葭》中所思念的伊人存在于水雾之境,为河所阻等等。而《关雎》,“在河之洲”中,“关关雎鸠”从听觉上引入情境,“参差荇菜”在水中飘摇和“窈窕淑女”左右采摘的描写则从视觉上描绘场景,将人带入君子“好逑”的情境中。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窈窕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第二章描写女子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君子对女子日思夜想;第三章写君子对女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相思之苦;第四、五章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和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弹奏琴瑟来亲近她,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雎鸠鸣叫、荇菜飘摇、淑女采摘都是实景,而君子的联想、幻想则是虚景。在描写实景中穿插男子充满期待的想象,虚实结合,达到情境和谐的效果。
综上所述,《关雎》以其真挚的情感内涵及和谐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它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艺术美不是单方面的,表现方式、平仄用韵、双声叠韵和重章叠句的运用、意境构筑和情感深化都是重要的构成因素。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
[2] 洪湛候《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3]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陈铁镔《诗经解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5]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版。
[6] 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顾炎武《日知录?古诗用韵之法》。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5页。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37页。
【关键词】关雎 表现方式 音乐美 意境
《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作为国风中的名篇,《关雎》能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唱的爱情名诗,除了其传达的情感真挚,也与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密切相关。《诗经》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都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关雎》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些方面的特点。以下,从语言风格、音乐美、意境构筑三方面对《关雎》的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分析。
一、语言质朴直白
真挚的情感最是动人,而自然而然的表达往往最能直击人心,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与后来文人诗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同,早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受到伦理道德的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思想是朴素简单的,因而所用的语言也是简单、直接的。《关雎》作为古代先民爱情表达方式的代表之作,描写了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女子,为她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强烈的爱慕之情,现实中求之不得,在臆想中对女子的一系列追求过程。从描写女子采集荇菜到表达喜爱之情,通篇采用了质朴直白的语言,用语典雅而不乖张,围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发男子对采集女子的喜爱之情,如儿童般纯洁天真,毫无亵渎之感。孔子赞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语言的音乐美
《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篇都可配乐而唱,这就要求语言要有韵律,适于歌唱。《关雎》从以下三方面表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一)平仄用韵
《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其用韵方式对我国格律诗的定格有重要的影响。
《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顾炎武认为:“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者,《关雎》之首章是也。”1《关雎》作为一首押韵诗,第一句:鸠、洲、逑,属幽部;第二句:流、求,属幽部;第三句:得、服、侧,属职部;第四句:采、友,属之部;第五句:芼,宵部,乐,药部,宵药合韵。
古体诗相较近体诗在用韵方面比较自由。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所有的韵脚必须来自平水韵的同一个标目,否则就是出韵,而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换韵。《关雎》比起音节上变化的美感更注重情感的流露,在用韵时不拘于泥,灵活变化,根据事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需要自由用词,而正是这种得到情感浸染的语言才使诗歌灵动飞扬,自然饱满。
本诗句内平仄交错,上句尾字和下句首字平仄相对。平声字发音过程音高变化平缓或不变,发音时间较长;仄声字音高变化较剧烈,发音时间较短。这种高低起伏长短不同的平仄变化使得诗歌句内和韵脚既整齐和谐又参差错落,诵读起来韵律和谐、声情并茂。
(二)双声叠韵、形容词的运用
双声叠韵是诗经中常用的用于摹声摹形的用词方式,用于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的生动性。在《关雎》中,双声词有如:“参差”描写荇菜的长短不齐、“辗转”描摹君子相思痛苦难耐之状;叠韵词有如:“窈窕”形象刻画女子形体的动态美;双声叠韵词“关关”则摹拟雎鸠的叫声,形象逼真。
清人李重华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2而褚斌杰在《诗经》与楚辞中也指出双声叠韵最初就是取自动作音响的谐音。3《关雎》中双声叠韵词将诗中意象的特征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出来,语音的叠复也使得唱诵时朗朗上口。
(三)重章复唱的章法形式与关键动词的变换
《诗经》中的诗多是口头唱诵,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关雎》中第二、四、五句句式相同,只是将其中的动词“流、采、芼”改换,从而将采摘荇菜的动作画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同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中对“窈窕淑女”的反复描写和君子臆想的加深有利于渲染情境,一步步深化君子情感的抒发,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便于诗歌记忆和传诵,这也是《关雎》千百年来广为人知和传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意境构筑
《关雎》选择了水为背景。据文献统计,《诗经》“国风”中写到水意象的诗作共有四十多篇,有关婚恋的就有三十多篇,可以说水糅合了爱恨情仇,是承载情感的载体和背景。比如《邶风?谷风》、《卫风?氓》两首诗弃妇诗讲诉新婚前后欢愉的场面是发生在淇水漯河之畔的;《秦风?蒹葭》中所思念的伊人存在于水雾之境,为河所阻等等。而《关雎》,“在河之洲”中,“关关雎鸠”从听觉上引入情境,“参差荇菜”在水中飘摇和“窈窕淑女”左右采摘的描写则从视觉上描绘场景,将人带入君子“好逑”的情境中。
第一章以起兴手法开篇,由雎鸠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窈窕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第二章描写女子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君子对女子日思夜想;第三章写君子对女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的相思之苦;第四、五章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和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弹奏琴瑟来亲近她,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雎鸠鸣叫、荇菜飘摇、淑女采摘都是实景,而君子的联想、幻想则是虚景。在描写实景中穿插男子充满期待的想象,虚实结合,达到情境和谐的效果。
综上所述,《关雎》以其真挚的情感内涵及和谐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它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艺术美不是单方面的,表现方式、平仄用韵、双声叠韵和重章叠句的运用、意境构筑和情感深化都是重要的构成因素。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9年版。
[2] 洪湛候《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3]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陈铁镔《诗经解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5]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版。
[6] 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胡秦葆《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文学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3期。
顾炎武《日知录?古诗用韵之法》。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5页。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