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头衔,而非给标签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暗示效应”与“吸引力法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的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暗示效应。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曾经对一些运动员做过实验。他们把运动员分成两部分,让一部分人每天无所事事地闲逛,另一部分则每天有意识地构想自己进行锻炼进而获得名次的场景。一个月以后,他们分别对这些运动员进行了体能测验。结果发现那些每天闲逛的运动员体能下降得非常厉害,而那些在头脑中进行“锻炼”的运动员,体能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较以前有了提高。最终心理学家们发现:在大脑中提前进行一些构想,特别是正面构想,对于自我是一个正向的心理暗示,能够促使自己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这也正是几年来一直广受热议的“吸引力法则”的关键。只要你希望,而且你相信自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最后你就会变成一个那样的人。
  人人都爱“头衔”
  人们从来都热衷于竞争,争取各种头衔,你说他是进取精神也好,说是虚荣心在作祟也罢,这就是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就像人们会随着能力的提升,而参加相应的组织,拥有一个某组织成员的头衔,总会让人感觉自己是更专业、更有荣誉感的专业人士。同时,越是自我价值认同需求高的人,越是看重头衔、社会认同带给自己的心理感受。
  对于含蓄的中国人来说,赞扬和欣赏不是件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有时需要一些场合、形式和媒介来实现。在美国IBM公司,就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其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该俱乐部会员,他将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聚会。于是,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目标,为的是获得那份光荣。
  在日本电气公司,对一部分管理职务实行了“自由职衔制”,就是说可以自由加职衔,取消“代部长、代理”和“准”等一般普遍管理职务中的辅助头衔,代之以“项目专任部长”和“产品经理”等与业务内容相关的、可以自由加予的头衔。
  尽管有“头衔让人膨胀”的理论,但其正面意义不容小视。荣誉激励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追求良好声誉是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尊重这种天性并不是惧怕和敬畏,它意味着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人,尊重意味着让他自由发展其天性。而企业对于员工,不能太吝啬一些头衔、名号,它们可以换来员工的认可感,它可是最便宜且产出最大的激励手段。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荣誉角
  你是否有过样的经验,每当自己遇到挫折、感到伤心的时候,最开始总是钻进牛角尖,对自己来一番全盘否定。然而,不久就会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其实只是暂时遭遇挫折,会很快过去的。接下来,你曾经的努力、成绩就会像放电影一样,一一从你的脑海中闪过。这样慢慢地反复多次,你的信心也将慢慢提升,再一次重新鼓起勇气面对困境。
  这就是曾经获得的荣誉感给人的力量。
  第一,给员工设立一个荣誉角。有研究表明,给过往的荣誉留一个抬眼可见的空间,是非常有效的减压方法。人的压力大多与外界信息所致的不自信、失去控制感和不可预测感等相关,而80%的信息都来自于视觉。经常接触积极的信息,相当于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就能提升自信、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从而使心情转好,压力减轻。
  就像我们小时候总喜欢把奖状挂在墙上或是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而成人后,总愿意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摆放在书柜或是展示架上,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其实正是一种减压的好方式。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都会有自己的荣誉室、荣誉墙一样,这样做能起到很明显的减压作用。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很容易树立信心,肯定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第二,不要给员工“贴标签”。如果你想让员工成为什么样,那么就用正面的语言和情绪表达,给他输入正能量。比如,你想让人更勤奋,那么就不要批评他“太懒惰”。当你给他贴上一个懒惰的标签,当事人就认为自己已经被定性,怎么改也不过如此了。头衔和标签的区别在于,头衔通常都是积极的、赋予荣誉感的称谓,而标签却常具有区别性,且是以负面情绪居多的评价。
  给员工一个负面的标签,还不如什么都不给他。给人非正面的结论性评价,是对他更大的伤害。要给员工积极的、正面的头衔,让员工带着光环去工作,其心中便能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这同样是在帮助员工成长。
  第三,对员工的贡献公开表示承认。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永远是最有效的激励办法。真诚地表示赞扬和欣赏的同时,还要给员工荣誉感。比如,开展优秀员工的评比活动,给优秀的员工发证书、聘书、奖杯等;将员工的名字载入荣誉墙和企业年鉴;以员工的名字命名某项事物等,都是效果很好的荣誉激励方式。“头衔激励”其实是尊重员工的付出和价值,而因此会让人迸发出更强的责任感。
  第四,把头衔与责权利统一起来。你赋予人的头衔是纸帽子,还是真实的桂冠,对人的激励效果大不同。有头衔还要附以相应的责任,否则当事人会感觉自己被架空,那么要头衔又有什么意义?尤其对于事业心重,社会认同感强、自我价值体现高的员工,这无疑会让人“很受伤”。真实的头衔效果不言而喻,而虚衔会让人气恼和感到失望。
  要让员工看到自己晋升的阶梯,每个人都可以在组织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只要努力就总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和阶梯。有许多公司的做法是重视技术头衔,只要技术能力到达一定的水平,甚至要比级别高的管理者能获得更多薪酬、待遇上的肯定,一样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在自己的公司设置很明确的晋升体系,并获得不同的技术职称,比如首席设计师、高级经理等,不仅可以给人更清晰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让人看到这个头衔背后带来的价值——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
  第五,鼓励员工去获得头衔。头衔不仅可以成为组织激励的手段,也可以是自我肯定的好方式。因此,人们热衷学习各种技能证书、技术职称证书,不仅有利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是对个人价值认可的提升。
  管理者不要怕员工翅膀硬了便会飞走,只有鼓励他们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包括荣誉和头衔,员工才会感觉到自己备受尊重和认可,才会更多地为组织贡献能量。
  责任编辑:子 荷
  链接
  头衔是员工在自我实现的同时获得的社会认同和评价,而自我实现才是人的终极追求
  助推员工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一个漫长过程,而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有其特有的需求。那么,人的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 管理者又能在此时做些什么?
  活跃、忘我、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作为教练式的管理者,可以帮助员工更经常地体验这种感受,鼓励他们对某事物全神贯注,抛开自己的伪装、防卫和羞怯,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这件事。你会发现,在那些试图做出强硬、玩世不恭、老于世故的人身上,可以看到某些儿童天性的复苏,当他们一心一意地投入某一时刻、全神贯注地体验它时,脸上又现出了一些单纯、可爱的表情,而这种体验的关键就在于“忘我”。
  不可否认,当下的年轻人被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干扰得太多了,很少能进入忘我的境界。管理者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比如户外运动等团队情景模拟活动中,让员工体会这种“解放天性”的感受,并可以在活动结束后,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
  把生命看做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
  时下,很多人都有选择恐惧症,在每一个选择关头都有前进与倒退的冲突。有时可能会走向防卫、安全或畏缩,有时也会向成长迈出一步,会一天数次地走向自我实现。这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一次次地作出诸如此类的选择:是说谎还是诚实,并且使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性选择。
  要帮助员工下定决心,找到和作出自己最真实意愿的选择。并且,监督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坚持和负责。
  倾听冲动的声音、诚实以及承担责任
  所有这些都是迈向自我实现的步骤,它们确保着更好的生活选择。如果一个人在每个选择关头都把这些小事一一做好了,就会发现这些小事合起来就是对生活更好的选择。
  只有一个人敢于在生活的每一关头倾听自己,并镇定地说“不,我不喜欢这样”,他才能够明智地选择一种生活。表达诚实的意见,这意味着敢于与众不同,宁愿成为不受欢迎、不随和的人。特别是在人“拿不准”自己的想法时,要鼓励人“诚实”。人们要向内心索取答案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也就是向自我实现迈进了一大步。每一次承担责任,就是自我的一次实现。
  因此,上司不要怕给员工责任,不要怕他犯错,有责任便是给了他人自我实现的动力源。尽管我们需要团队和谐,但也要接受员工的与众不同。只有员工可以在团队内找到自我,才更有助于发挥其自我的潜能,要变“你要怎样”为“我可以怎样”。
  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比较聪明,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有智慧。自我实现并不一定指做大事,但可能意味着经历一个艰苦、勤奋的准备过程,以便实现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就是指努力地、竭尽所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许管理者会说,如果员工自己想做的和组织的追求不符呢?那么这另当别论,员工需要变换一个适合其自我实现的平台。比如,内部调岗不再仅仅是组织需要,其实也可以考虑员工的自我需求。
  发现自己是谁,是哪种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对自己有好处,什么对自己有坏处,自己要向何处去,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也就是向自己敞开自己
  作为管理者,要给员工创造条件,使其产生“高峰体验”,也就是说给他一个可以认识自我的最恰当时机和机会,使其破除一些错觉,摆脱一些观念的束缚,从而了解自己不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没有哪种潜能,这样做也是在发现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综编:九 州
其他文献
尽管入行已20年之久,掌舵着70亿元营业额之巨的生意,他却认为自己的独特之处在于,“我身上是最不具有企业家气质的。”  2013年9月10日,第29个教师节。俞敏洪,这个中国“最有钱”的教师坐在与他身价并不相称的简朴办公室里,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透露出掩饰不住的自信——所谓“弱”乃或“窝囊”,纯属对这个51岁男人的误读。他韧劲十足,骨子里渗透着强势。  “我没觉得自己是在做生意,也没有他们(其他企业
期刊
定位理论在告诉企业如何在客户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劳力士、星巴克、谷歌、红牛……都是定位非常棒的品牌。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在今天,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仅在人们的心智中拥有一个词汇已经不够了,更佳的方式是同时利用视觉——必须为品牌制定一个视觉锤战略。比如:万宝路是宣扬雄性气质的香烟,于是万宝路把牛仔形象作为它的视觉锤。  这样,视觉锤与“语言钉”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获胜。  视觉锤是打动
期刊
舍生忘死的失败  竞争不需要自以为是的“勇敢”  哲理的故事:  1911年,曾经当过两届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决定再次参选。次年10月24日,他到密尔沃基发表演讲。就在他登台准备演讲之时,刺客施兰克从人群中冲出,朝他开了一枪。只听“砰”的一声,子弹穿过罗斯福手中的讲稿,击中了他的胸部。他惊诧地摇晃了几下,马上恢复了镇定。  凶手很快被捉住了,而台下的群众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看到鲜血已经浸透罗
期刊
对于企业来说,一年将尽,新一年销售计划刚刚制订出来的时候,正是重新审视原有销售薪酬体系的最佳时机。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销售团队在新一年里实现新的销售目标。薪酬制度的出发点就是要设想到销售人员的行为会因此出现哪些变化,因销售目标之需,而行销售人员之赏。  而通常人们在销售薪酬设计中,会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下面我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来提出建议。  摆脱老产品惯性  首先,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是:新一年
期刊
2012年一天的上午7点,厦门博达公司总部的所有员工已经全部到岗,大家都穿着笔挺的西装,董事长胡浩坐在会议桌的中间位置,两边坐满了公司高层。对于胡浩来说,今天是一个紧张而兴奋的日子。经证监会批准,从今天开始公司将在全国五个城市进行上市路演,这意味着公司的一只脚已经迈进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他苦苦奋斗十几年终于快修成正果了!  但凭借他在商场多年的经验,胡浩知道,越是这样的关键时刻越要谨慎,不能出现任何
期刊
“我觉得没什么幸福感。”  “因为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  “……”  柳刚一坐下,就给心理咨询师于华出了一道难题。因为一般的咨客是遇到具体困难才来求助,而柳刚只是“不幸福”而已。  柳刚曾在一家公司任总经理助理,近一年来调任公司最重要的部门做主管。名誉、地位、家庭、孩子、房子、车子……样样俱全,而且比社会上多数人得到的要多,可是柳刚就是打不起精神——“不幸福。”  不幸福的旅游  于是,于华开始
期刊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年底年初,也正是人事更叠、职务变动的时期。升职、晋级,或者是降职、调岗,都在此刻见分晓。  身处职场,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除了高薪酬外,人们更在意组织对自己的认可度。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为工资和待遇留在一个团队中,而完全是因为自己被承认、认可和尊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些感受会让人迸发出难以想象的责任感和潜能。  尤其是,随着90后渐渐进入职场,随着人们自我意识
期刊
企业家精神,你还好吗?  2012终于走了。也许全地球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传说中的天崩地裂没有真的发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感到庆幸,因为没谱的2012让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错愕和焦虑,而我们没有被击倒。  我们的企业家在2012又何尝没有饱经酸甜苦辣?问问施正荣,问问向文波。即便是在地面肉搏中将国美远远抛在后面,又在线上争夺中淡定地将京东笑称为“孩子”的张近东,在南京郊区气派的苏宁总部面对《中外管理》,
期刊
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在高尔夫球场上自由地挥杆,那才是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锦记第四代传人李惠森的正常状态。坊间传闻,李惠森每月只工作两天,更多的时间,他在球场上挥杆,状态好时能打出73杆,几近于职业选手;他经常去加拿大滑雪,一玩就是几个月。轻松自由的生活,企业却仍在有序地发展,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在增长,更是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所向往而不及的境界。2012年蝉联“亚洲最佳雇主”和“中国最佳雇主”
期刊
在成为中国家电零售无可争议的领跑者之后,苏宁,又让人看不懂了。  2012年春,苏宁易购重磅出击,而在线下则正式提出全品类拓展,将“电器”二字淡化,彻底地在沃尔玛与亚马逊之间打上了“+”号。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放眼全球,也难觅如此野心勃勃的通吃规划。  这使苏宁一度成为被质疑的对象。甚至当家人张近东被不断地问候:张总,你还好吧?  张近东出牌,常常要事过之后才能看出端倪。其实,早在20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