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学语言要注意科学客观性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课堂语言的科学性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应体现在语言的叙述要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不清楚。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长方形。接下来学习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相同点的对边相等,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认识,而不是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放在一起认识?教师没有问,也没有讲。
2.注意阅读训练
2.1进行学法指导,教给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自己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示范。如阅读应用题,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读文字题时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提高读的质量。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归纳整理阅读要点,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交流与对话,可以写阅读心得。
2.2重视课本阅读,把握阅读重点。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与接受水平、在教育的原理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课中阅读要把读、思、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要有耐心,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反复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体会出数学的思想、观念、方法。读书还要与讨论、质疑结合,使读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课后阅读要进行整理归纳,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单化
3.1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
如何把数学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如果老师讲得很深奥,学生就难听懂、难理解,也就很难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本来数学问题是严谨的、科学的,必须按照它本生的定义去理解、去证明。这些正规的很科学的数学理论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理解,能熟练运用和掌握,那就已经达到要求了。
3.2教师教学讲解设计简单化。
教学中要重难点突出,讲课时不啰唆,做到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每一节新课,都要想想,怎样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老师说话啰啰唆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了,则不利于学生接受。用自己熟悉的、精简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和定义,这样有利于加强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忆数学公式。用汉语把数学公式翻译过来记忆,避免了对数学符号的记忆错误。比如,连续减法的简便运算:a-b-c=a-(b c)=a-c-b,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为:连续减、减去和、找相同。教学中要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要厘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小学生实际,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这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及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而相对于不同的课程领域,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运算、模型观念,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点在于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建立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5.注意建构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
教师可以按照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盲点和薄弱点,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包括需要提高的内容、提高的方式、时间的安排等。做到了解自我、有的放矢,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及时见到成效,从而树立自信心。
在备课—上课—反思中增长学科知识。如果能在平常的工作中自然地增长学科知识,不仅会减轻教师的压力,而且会使教师感到亲切。笔者在参加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与课后反思活动中发现,较少涉及所教内容的学科知识。其实,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思考和交流研讨是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不断增长学科知识,包括对已有知识的不断改进或必要重组。
比如,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对有关学科知识的分析,并且提出具体目标。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基于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要考虑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中“大”的想法。基于数学核心思想的教学内容分析,目的是促进教师不断追问所教内容的核心概念及蕴含的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在开阔的视野下看待小学数学教学,为促进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生长点。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课堂语言的科学性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应体现在语言的叙述要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不清楚。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长方形。接下来学习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相同点的对边相等,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认识,而不是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放在一起认识?教师没有问,也没有讲。
2.注意阅读训练
2.1进行学法指导,教给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自己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示范。如阅读应用题,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读文字题时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提高读的质量。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归纳整理阅读要点,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交流与对话,可以写阅读心得。
2.2重视课本阅读,把握阅读重点。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与接受水平、在教育的原理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课中阅读要把读、思、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要有耐心,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反复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体会出数学的思想、观念、方法。读书还要与讨论、质疑结合,使读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课后阅读要进行整理归纳,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单化
3.1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
如何把数学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如果老师讲得很深奥,学生就难听懂、难理解,也就很难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本来数学问题是严谨的、科学的,必须按照它本生的定义去理解、去证明。这些正规的很科学的数学理论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理解,能熟练运用和掌握,那就已经达到要求了。
3.2教师教学讲解设计简单化。
教学中要重难点突出,讲课时不啰唆,做到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每一节新课,都要想想,怎样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老师说话啰啰唆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了,则不利于学生接受。用自己熟悉的、精简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和定义,这样有利于加强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忆数学公式。用汉语把数学公式翻译过来记忆,避免了对数学符号的记忆错误。比如,连续减法的简便运算:a-b-c=a-(b c)=a-c-b,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为:连续减、减去和、找相同。教学中要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要厘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小学生实际,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这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及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而相对于不同的课程领域,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运算、模型观念,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点在于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建立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5.注意建构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
教师可以按照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盲点和薄弱点,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包括需要提高的内容、提高的方式、时间的安排等。做到了解自我、有的放矢,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及时见到成效,从而树立自信心。
在备课—上课—反思中增长学科知识。如果能在平常的工作中自然地增长学科知识,不仅会减轻教师的压力,而且会使教师感到亲切。笔者在参加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与课后反思活动中发现,较少涉及所教内容的学科知识。其实,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思考和交流研讨是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不断增长学科知识,包括对已有知识的不断改进或必要重组。
比如,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对有关学科知识的分析,并且提出具体目标。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基于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要考虑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中“大”的想法。基于数学核心思想的教学内容分析,目的是促进教师不断追问所教内容的核心概念及蕴含的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数学素养,在开阔的视野下看待小学数学教学,为促进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