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1日下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有限公司、北京知力科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科幻大会“青少年未来科学梦想教育论坛”在北京首钢园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郭晶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副部长廖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主任鲁天龙,北京教育新闻中心主任于海,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王晋康,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刘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火星叔叔”郑永春等嘉宾参会并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近百名爱好科幻的青少年与科幻名家、科学家面对面,展开了一場关于未来科学畅想的科幻盛宴。
科幻源于梦想,对于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作用,论坛旨在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阅读的魅力,科普科幻的魅力,引领更多青少年养成学科学、爱科学、写科学的良好习惯,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廖红在致辞中表示:“科普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对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等形式或载体,帮助孩子们树立科学梦想,激发他们探索创造的热情,引发他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鲁天龙带领大家回顾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中国后,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所揭示着人的智能结构的多样性、差异性成为一种审视教育的新视角。”他认为,未来科学梦想呼唤和呵护的是青少年的天性和稚嫩的情感,点燃的是青少年兴趣与想象力,这不仅能使人的多元智能和更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也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王晋康围绕“人工智能”的主题,讲述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他表示,在相关题材的电影中,人工智能并没有对机器人如何进化出情感做详细解释,更多地描述了社会的关系,强调的是科学机理。他认为要“常常踮起脚尖向前看,以免变革来临时缺乏心理准备”。
郑永春从科幻、科学结合的角度,为现场观众带来火星探索的相关解读。他强调,科幻不是魔幻,不是玄幻,科幻作品的想象要紧跟科技进步。青少年喜欢写科幻是好事,但是科幻和魔幻、玄幻有区别。对于如何写出好的科幻作品,郑永春提出:“关于对未来的设想,最好是基于现实。要不然脱离现实的作品,可能会脱离读者,因为现实是我们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最后,他提到,科幻作品要以开放心态,吸取东西方文化,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科幻自信的中国之路。
刘健聚焦科幻里面一个特殊的类型——太空歌剧,展开了对银河帝国的畅想。他讲到,随着科幻的发展,一些优秀的作家加入太空歌剧的科幻创作中,使得太空歌剧类型得到一个升华,我们因此才能看到属于当代的太空歌剧。他在最后的发言中寄予青少年,鼓励大家能够成为新一代的科学家,能够让更多的科幻变成现实。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代表们也踊跃发言。北京中学高一年级许伊一、北京市日坛中学高二年级张文一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精彩发言。
许伊一在“科幻的方向”主题演讲中,表达了很多困惑,“到今天,一切发展都会变得非常快。非常可怕的是我们的心智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在困惑背后,不难看出她对科幻的方向有着细致深刻的思考。“科幻不应该只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而应该是站在未来对现在的回看。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也是我们日常的思考,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科幻的方向。”
作为科幻作品的忠实观众,张文一结合自己接触的科幻作品,展开了“我与科幻”的主题演讲。对于如何定义“科幻”,他定义为“科学畅想”。
从天马行空的想法开始,到接触科幻并爱上科幻,在张文一看来,科幻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科幻作品既神奇,又科学,最后还能引发人与世界的思考。我想这便是我热爱科幻的原因”。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已连续6年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深入全国各地上千所中小学校,累计参与阅读学生人数24万人次;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科普讲座近200场,参与学生5万余人。通过“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带领青少年感悟科普阅读的乐趣、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责任编辑 / 韦斗斗
科幻源于梦想,对于激发青少年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作用,论坛旨在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阅读的魅力,科普科幻的魅力,引领更多青少年养成学科学、爱科学、写科学的良好习惯,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少年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中国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廖红在致辞中表示:“科普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对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等形式或载体,帮助孩子们树立科学梦想,激发他们探索创造的热情,引发他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鲁天龙带领大家回顾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中国后,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所揭示着人的智能结构的多样性、差异性成为一种审视教育的新视角。”他认为,未来科学梦想呼唤和呵护的是青少年的天性和稚嫩的情感,点燃的是青少年兴趣与想象力,这不仅能使人的多元智能和更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也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王晋康围绕“人工智能”的主题,讲述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他表示,在相关题材的电影中,人工智能并没有对机器人如何进化出情感做详细解释,更多地描述了社会的关系,强调的是科学机理。他认为要“常常踮起脚尖向前看,以免变革来临时缺乏心理准备”。
郑永春从科幻、科学结合的角度,为现场观众带来火星探索的相关解读。他强调,科幻不是魔幻,不是玄幻,科幻作品的想象要紧跟科技进步。青少年喜欢写科幻是好事,但是科幻和魔幻、玄幻有区别。对于如何写出好的科幻作品,郑永春提出:“关于对未来的设想,最好是基于现实。要不然脱离现实的作品,可能会脱离读者,因为现实是我们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最后,他提到,科幻作品要以开放心态,吸取东西方文化,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科幻自信的中国之路。
刘健聚焦科幻里面一个特殊的类型——太空歌剧,展开了对银河帝国的畅想。他讲到,随着科幻的发展,一些优秀的作家加入太空歌剧的科幻创作中,使得太空歌剧类型得到一个升华,我们因此才能看到属于当代的太空歌剧。他在最后的发言中寄予青少年,鼓励大家能够成为新一代的科学家,能够让更多的科幻变成现实。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代表们也踊跃发言。北京中学高一年级许伊一、北京市日坛中学高二年级张文一作为学生代表进行了精彩发言。
许伊一在“科幻的方向”主题演讲中,表达了很多困惑,“到今天,一切发展都会变得非常快。非常可怕的是我们的心智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在困惑背后,不难看出她对科幻的方向有着细致深刻的思考。“科幻不应该只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而应该是站在未来对现在的回看。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也是我们日常的思考,这是我今天想说的科幻的方向。”
作为科幻作品的忠实观众,张文一结合自己接触的科幻作品,展开了“我与科幻”的主题演讲。对于如何定义“科幻”,他定义为“科学畅想”。
从天马行空的想法开始,到接触科幻并爱上科幻,在张文一看来,科幻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科幻作品既神奇,又科学,最后还能引发人与世界的思考。我想这便是我热爱科幻的原因”。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已连续6年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深入全国各地上千所中小学校,累计参与阅读学生人数24万人次;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科普讲座近200场,参与学生5万余人。通过“全国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带领青少年感悟科普阅读的乐趣、传承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责任编辑 / 韦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