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财务环境的重大变化引起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文章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演变轨迹的研究,分析了集权与分权、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提出了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高校应“适当集权”、财权与事权相匹配、高校预算是财权配置载体的观点。
【关键词】 财权配置;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核心
一、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背景
(一) 教育部提出“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最近三年来,有两个文件中提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引起了我们对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视。
1.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2008年9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探索建立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继续推行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委派制。”
这两个文件都强调了“改革”,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之所以需要改革,是高校财务环境的变化要求“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国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的演变
改革是为了开创未来,但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建国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历了六次变革。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的财务管理体制。
2.“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1982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布的《部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第四条规定:“部属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应当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工负责、权责结合’的原则。”
3.“统一管理、一级核算”与“统一管理、两级核算”
1986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内部的经费管理,原则上实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定额包干、节余留用’的办法。规模较大的院校,对本校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单位,可以实行‘统一管理、两级核算、经费包干、节余留用’的办法。”
4.“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与“二级核算、二级管理”
1989年5月13日,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适当集中财权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见》第二条规定:“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各院校原则上应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而且具备条件的院校也可以实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5.“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91年4月8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条规定:“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
1997年6月23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6.“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
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上述六个规章显示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这样的发展轨迹:“统一管理、两级核算”→“ 一级核算、二级管理”或“二级核算、二级管理”→“ 适当集中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从上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经过了逐步完善与成熟的过程。
(三)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如仝乃礼、赵莉萍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分权’体制,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上述学者的依据可能是《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一条规定:“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但是,1986年10月15日的规定已有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雏形,而1989年5月13日的规定已明确了“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1991年4月8日的规定就提的是“完善”和“继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四)这次改革缘于21世纪以来高校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1.校外财务环境的变化
(1)实行部门预算制度;(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4)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5)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2.校内财务环境的变化
(1)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2)校办企业改制与高校脱钩;(3)独立学院独立于母体;(4)扩招引起筹资活动凸现,并大建新校区;(5)并校造成多校区格局;(6)非义务教育收费成为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
二、财权配置是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 财权的涵义
所谓财权,是指财务主体拥有财力方面的一组权利束,财权的核心是支配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权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市场经济大词典》解释:“财权指某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对一定财力(资金)所具有的支配使用权,即控制、管理、使用权。”
(二)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
在论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时,学者们注意到“管理权限的划分是管理体制的核心”。
王大勇认为:“‘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权限划分和按照这种划分所设置的机构,所形成的组织、制度与体系。’其核心是管理权限的划分。财务管理体制是调节和反映财务关系的制度和办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高校各种财务关系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具体化,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核心和基础。”
白云龙认为:“体制问题是管理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完善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其实质是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权限的调整和再分配,其中隐含着利益关系的界定和划分。”
罗小红认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等学校财务关系的表现形式,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的体系制度。”
程相斌认为:“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划分财权,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体制是通过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以理顺财务关系,使高校的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在校(院)长、总会计师和学校财务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顺利进行。”
可能限于论文篇幅,上述学者未进一步论述财权配置中集权与分权、事权与财权以及财权配置的载体。本文下面论述高校财权配置中的这些问题。
三、集权与分权
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高校的校级与二级单位之间,不同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也不同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因为二级单位不是具有“决策权”的自主办学的实体,而是只有“执行权”部门。这个关键点是研究高校集权与分权问题必须注意的,也是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必须注意的。
【关键词】 财权配置;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核心
一、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背景
(一) 教育部提出“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最近三年来,有两个文件中提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引起了我们对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视。
1.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二条规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2008年9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探索建立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继续推行和完善高校内部会计委派制。”
这两个文件都强调了“改革”,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之所以需要改革,是高校财务环境的变化要求“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二)建国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的演变
改革是为了开创未来,但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建国以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历了六次变革。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行的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 的财务管理体制。
2.“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1982年1月11日,教育部发布的《部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试行办法》第四条规定:“部属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应当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工负责、权责结合’的原则。”
3.“统一管理、一级核算”与“统一管理、两级核算”
1986年10月15日,国家教委、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内部的经费管理,原则上实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定额包干、节余留用’的办法。规模较大的院校,对本校财务管理基础较好的单位,可以实行‘统一管理、两级核算、经费包干、节余留用’的办法。”
4.“一级核算、二级管理”与“二级核算、二级管理”
1989年5月13日,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适当集中财权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见》第二条规定:“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各院校原则上应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而且具备条件的院校也可以实行‘二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5.“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91年4月8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条规定:“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
1997年6月23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6.“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
2007年1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也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上述六个规章显示了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这样的发展轨迹:“统一管理、两级核算”→“ 一级核算、二级管理”或“二级核算、二级管理”→“ 适当集中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从上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类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经过了逐步完善与成熟的过程。
(三)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般认为,我国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如仝乃礼、赵莉萍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分权’体制,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上述学者的依据可能是《高等学校“八五”期间财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第一条规定:“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内财务管理体制。”但是,1986年10月15日的规定已有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雏形,而1989年5月13日的规定已明确了“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1991年4月8日的规定就提的是“完善”和“继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四)这次改革缘于21世纪以来高校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1.校外财务环境的变化
(1)实行部门预算制度;(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4)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5)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2.校内财务环境的变化
(1)高校后勤实现社会化;(2)校办企业改制与高校脱钩;(3)独立学院独立于母体;(4)扩招引起筹资活动凸现,并大建新校区;(5)并校造成多校区格局;(6)非义务教育收费成为高校筹资的重要渠道。
二、财权配置是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 财权的涵义
所谓财权,是指财务主体拥有财力方面的一组权利束,财权的核心是支配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权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市场经济大词典》解释:“财权指某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对一定财力(资金)所具有的支配使用权,即控制、管理、使用权。”
(二)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
在论述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时,学者们注意到“管理权限的划分是管理体制的核心”。
王大勇认为:“‘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权限划分和按照这种划分所设置的机构,所形成的组织、制度与体系。’其核心是管理权限的划分。财务管理体制是调节和反映财务关系的制度和办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高校各种财务关系的重要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是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具体化,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核心和基础。”
白云龙认为:“体制问题是管理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完善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其实质是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权限的调整和再分配,其中隐含着利益关系的界定和划分。”
罗小红认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等学校财务关系的表现形式,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权限划分和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的体系制度。”
程相斌认为:“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划分财权,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体制是通过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以理顺财务关系,使高校的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在校(院)长、总会计师和学校财务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顺利进行。”
可能限于论文篇幅,上述学者未进一步论述财权配置中集权与分权、事权与财权以及财权配置的载体。本文下面论述高校财权配置中的这些问题。
三、集权与分权
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高校的校级与二级单位之间,不同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也不同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因为二级单位不是具有“决策权”的自主办学的实体,而是只有“执行权”部门。这个关键点是研究高校集权与分权问题必须注意的,也是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