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语言的交通工具,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教学要从低年级开始抓好。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小学,是一个学生形象思维最活跃,也是最容易培养的时期。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抓住这一契机,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想象呢?下面就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想象力来谈谈阅读的意义。
一、构设情境想象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情境创设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新颖独特、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的特点设计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像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阅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的意境,努力接触感悟作者的所见所闻,不能仅满足于字面意思的解释。比如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画。”这样便可以充分地来享受美感,感悟人生。
二、描绘形象想象法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 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所见,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卻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比如“乡下孩子”中的小女孩,“掌声”中的残疾女孩等,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唤起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励,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或窃窃私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真有意思”“多可笑”“我都为他担心”“我们去那儿好”……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境中。
三、逆向返读想象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而提出新的、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他们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其教育的宗旨。然而,在当今社会,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找到一席之地,光靠成绩是不行的,我们的思维必须活跃,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束缚,开辟新的思维天地,或许能抢占先机,脱颖而出。逆向思维就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空间,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四、扩展补续想象法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爱因斯坦指出:“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它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新的表象。当我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隐含处、矛盾处、简明处、扩散处、结尾处捕捉到“艺术的空白”后,就应当放飞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大胆地多角度去想象,及时地挖掘、填补这些艺术的空白。孩子们进行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一次的创造。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一是引导教学突破点补白。课文中有许多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助于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教学中,抓住细节描写,准确围绕关键词句、重要语段,以此为切入点,灵活安排补白,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冒”字这个细节,以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和你想对她说什么两个对话引导,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进行补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文章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智慧的火花在想象中迸射,个性在交流中得到张扬。
总之,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师生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热心、耐心、恒心和必胜信心。愿我们的小“草根”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中扎根、萌发,在不远的将来生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小学阅读教学要做到“言意兼得”,就需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提炼核心教学内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构设情境想象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情境创设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新颖独特、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的特点设计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像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阅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的意境,努力接触感悟作者的所见所闻,不能仅满足于字面意思的解释。比如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画。”这样便可以充分地来享受美感,感悟人生。
二、描绘形象想象法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 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所见,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卻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比如“乡下孩子”中的小女孩,“掌声”中的残疾女孩等,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唤起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励,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或窃窃私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真有意思”“多可笑”“我都为他担心”“我们去那儿好”……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境中。
三、逆向返读想象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行之”,从而提出新的、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他们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其教育的宗旨。然而,在当今社会,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找到一席之地,光靠成绩是不行的,我们的思维必须活跃,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束缚,开辟新的思维天地,或许能抢占先机,脱颖而出。逆向思维就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空间,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四、扩展补续想象法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爱因斯坦指出:“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它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新的表象。当我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隐含处、矛盾处、简明处、扩散处、结尾处捕捉到“艺术的空白”后,就应当放飞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大胆地多角度去想象,及时地挖掘、填补这些艺术的空白。孩子们进行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一次的创造。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一是引导教学突破点补白。课文中有许多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助于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教学中,抓住细节描写,准确围绕关键词句、重要语段,以此为切入点,灵活安排补白,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冒”字这个细节,以荷花冒出来干什么和你想对她说什么两个对话引导,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进行补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文章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智慧的火花在想象中迸射,个性在交流中得到张扬。
总之,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广大师生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热心、耐心、恒心和必胜信心。愿我们的小“草根”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中扎根、萌发,在不远的将来生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小学阅读教学要做到“言意兼得”,就需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提炼核心教学内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