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活动建议,这是对素质教育进课堂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当前创新教育的精神。因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究;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活动建议,这是对素质教育进课堂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当前创新教育的精神。因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需要。从教学过程的效能来看,课堂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丰富的课堂内容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情感的高度投入,加大的学习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活跃了活动过程,激活了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没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难以实现的。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添枝加叶”激情趣:“长江源流概况”教学设计
长江的源流概况包括: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支流、水利枢纽(水电站)、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干流流经的省区、上游、中游、下游的划分等内容。知识点琐碎,要求识记的内容多,在短时间里记忆这些互不相关、枯燥乏味的知识,对年龄小的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寓学习于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投放长江水系图,闪现长江干流,指导学生观察长江干流的形状(提示:一波三折,像一条腾飞的巨龙),鼓励学生在白纸上画出长江的干流的轮廓。
(2)、利用多媒体投放长江水系图,点击闪现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注入的海洋(东海),主要支流(雅砻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上中游地分界点(宜昌、湖口),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流经的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位置和形状,然后对照长江水系图,将以上各项内容逐步标注到自己画好的长江干流图上。
(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幅或四幅长江干流图,张贴在黑板上,把学生按座次分成两组或四组,进行“添枝加叶”比赛。要求:①把以上内容在图上画出来,将长江水系补充完整,②每组每次去一人在长江干流图上画一项内容,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
指导学生绘制图表,是地理知识落实到图上的有效途径,“添枝加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善于模仿的初中学生动手画的能力很强,形象记忆在这一年龄阶段非常活跃,活泼的绘画、游戏、竞赛,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二、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有关北方地区的教学如下:“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这种笼统抽象的知识概括,对缺乏生活实践的学生而言,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将上述内容加工或生活化的情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1)地学生自学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A、南、北方以什么为界线?为什么人们习惯把我们的家乡称做北方地区?
B、我们北方地区的气候、河流封冻状况、地形、耕作方式、农作物、传统民居、运输方式、风俗习惯。
(2)、提示学生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解释以上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生活化的概括。
A、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集中;冬季有封冰期;平原面积广大的地形为平原,耕地类型为旱田,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主要的粮食作物冬小麦,民居一般墙体厚、坡度小,有利于冬季保温,交通运输工具为自行车、三轮车等,传统主食为面食,春节包水饺。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探究思维:西亚北非“居民与经济”的教学设计
西亚、北非的“居民与经济”内容包括:人种、民族、语言、宗教、石油分布、石油产国、石油输出等内容,这些知识看似独立互不相干,如若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顺序,设置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把这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线织网,形成知识结构,便于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内容。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阿拉伯人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A、你知道图片中人物的人种、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吗?
B、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其服饰与所在地区的环境有何关系?
C、试将下列短语连结成一段话,比一比谁说的流畅合理:西亚和北非、白种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近期中东地区局势的新闻报道,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A、你知识西亚、北非地区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吗?
B、西亚、北非的石油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主要石油产国有哪些?
C、你知道西亚、北非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地区吗?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提出思维含量高、趣味性强的自学探究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捕捉指间灵感,培养动手能力:“地球仪”一节教学设计
地球仪一节中的经线、纬线的概念,经度、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等内容,抽象难懂,七年级的学生还一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这一部分内容向来被学生视为地理学习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利用普通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难点也就。
(1)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乒乓球1个、彩笔数支、钢铁丝1根(8~12cm)1块用刀子削好的圆泡沫板(厚0.2~0.5cm,面积9cm2)、细铁钉1枚。
(2)指导制作:
①把乒乓球上的隔线定为赤道,用红笔勾画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课本内容勾画出纬线数条,并进一步学习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
②在乒乓球隔线(赤道)的上方和下方的中心处,用钉子各扎一孔,定为地球仪上的北极与南极,用红线条连接南北两极作为0°经线,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的学习用蓝色笔勾画出经线数并进一步学习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③用细铁丝穿入乒乓球的两孔,将铁丝弯曲后一端扎入泡沫板的中心处固定好。指导学生观察经线与纬线的形状,并进一步学习经纬网。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符合中学生好支好奇的天性,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指导学习,学习过程中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学习中的难点,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模型的制作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难点的克服也使他们树立起探究创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3.9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究;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活动建议,这是对素质教育进课堂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当前创新教育的精神。因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需要。从教学过程的效能来看,课堂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丰富的课堂内容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情感的高度投入,加大的学习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活跃了活动过程,激活了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没有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难以实现的。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添枝加叶”激情趣:“长江源流概况”教学设计
长江的源流概况包括: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支流、水利枢纽(水电站)、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干流流经的省区、上游、中游、下游的划分等内容。知识点琐碎,要求识记的内容多,在短时间里记忆这些互不相关、枯燥乏味的知识,对年龄小的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寓学习于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投放长江水系图,闪现长江干流,指导学生观察长江干流的形状(提示:一波三折,像一条腾飞的巨龙),鼓励学生在白纸上画出长江的干流的轮廓。
(2)、利用多媒体投放长江水系图,点击闪现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注入的海洋(东海),主要支流(雅砻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上中游地分界点(宜昌、湖口),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流经的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位置和形状,然后对照长江水系图,将以上各项内容逐步标注到自己画好的长江干流图上。
(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幅或四幅长江干流图,张贴在黑板上,把学生按座次分成两组或四组,进行“添枝加叶”比赛。要求:①把以上内容在图上画出来,将长江水系补充完整,②每组每次去一人在长江干流图上画一项内容,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好。
指导学生绘制图表,是地理知识落实到图上的有效途径,“添枝加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善于模仿的初中学生动手画的能力很强,形象记忆在这一年龄阶段非常活跃,活泼的绘画、游戏、竞赛,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二、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八年级地理教材中,有关北方地区的教学如下:“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这种笼统抽象的知识概括,对缺乏生活实践的学生而言,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将上述内容加工或生活化的情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1)地学生自学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A、南、北方以什么为界线?为什么人们习惯把我们的家乡称做北方地区?
B、我们北方地区的气候、河流封冻状况、地形、耕作方式、农作物、传统民居、运输方式、风俗习惯。
(2)、提示学生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解释以上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生活化的概括。
A、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集中;冬季有封冰期;平原面积广大的地形为平原,耕地类型为旱田,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主要的粮食作物冬小麦,民居一般墙体厚、坡度小,有利于冬季保温,交通运输工具为自行车、三轮车等,传统主食为面食,春节包水饺。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探究思维:西亚北非“居民与经济”的教学设计
西亚、北非的“居民与经济”内容包括:人种、民族、语言、宗教、石油分布、石油产国、石油输出等内容,这些知识看似独立互不相干,如若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顺序,设置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把这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线织网,形成知识结构,便于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内容。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阿拉伯人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A、你知道图片中人物的人种、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吗?
B、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其服饰与所在地区的环境有何关系?
C、试将下列短语连结成一段话,比一比谁说的流畅合理:西亚和北非、白种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近期中东地区局势的新闻报道,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A、你知识西亚、北非地区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吗?
B、西亚、北非的石油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主要石油产国有哪些?
C、你知道西亚、北非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地区吗?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手段,提出思维含量高、趣味性强的自学探究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捕捉指间灵感,培养动手能力:“地球仪”一节教学设计
地球仪一节中的经线、纬线的概念,经度、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等内容,抽象难懂,七年级的学生还一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这一部分内容向来被学生视为地理学习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利用普通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难点也就。
(1)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乒乓球1个、彩笔数支、钢铁丝1根(8~12cm)1块用刀子削好的圆泡沫板(厚0.2~0.5cm,面积9cm2)、细铁钉1枚。
(2)指导制作:
①把乒乓球上的隔线定为赤道,用红笔勾画出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课本内容勾画出纬线数条,并进一步学习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
②在乒乓球隔线(赤道)的上方和下方的中心处,用钉子各扎一孔,定为地球仪上的北极与南极,用红线条连接南北两极作为0°经线,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的学习用蓝色笔勾画出经线数并进一步学习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③用细铁丝穿入乒乓球的两孔,将铁丝弯曲后一端扎入泡沫板的中心处固定好。指导学生观察经线与纬线的形状,并进一步学习经纬网。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符合中学生好支好奇的天性,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指导学习,学习过程中知识性趣味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学习中的难点,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模型的制作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难点的克服也使他们树立起探究创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