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并就如何顺应网络时代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刘佳(1979-),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中外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26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71-02
一、网络对高校教育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在我国2.98亿网民中有9894万学生网民。近1亿的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可以说,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传播方式。网络文化、网络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忽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工具,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其没有国界,也无阶级性,但网络中所发布的各种信息的具体内容无一不是出自有国家、有各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人之手,这就使网络成为一个既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天堂乐园,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极为可怕的隐形战场。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其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多媒体运作和容量无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强化了网络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大。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向网络发送信息,一条信息送上网络可以瞬间传遍全球。这些信息的内容也总是带有提供者自身的某种烙印,加之目前网络法制不健全,缺乏对不良信息的有效抵制,从而使各种思想文化毫无遮拦地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社会主流思想形成了严峻挑战。此外,网上还有诸多毒害青年人身心健康的黄色信息以及制造社会混乱的黑色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打着动听的口号,以精美的外型诱惑和影响着大学生。而大学生出于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往往对这些信息难辨真假,容易被迷惑。这些都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对之策
第一,更新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接受网络效应。网络手段是新兴技术,大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往往超过了一部分高校教师,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继续原有的教育方式,还是主动出击接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开创教育教学新方式,这成为一个根本性的观念问题。胡锦涛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新经验。”新时期的大学生比以往时代的年轻人具有更加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他们对待所学知识包括书本上写到的和老师讲授的知识都不再奉为金科玉律,带着这种怀疑精神,他们更愿意到网络这个大千世界中去“自己寻找”。如果我们仍用传统的说教式来“围堵”大学生接触网络,忽视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更新观念,和大学生一起主动接触网络,掌握和运用网络资源,将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虚心学习,加强交流,提高教师的网络技能。大学生的电脑技术和上网水平往往比老师要高,往往造成“有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早已得到的信息老师反而还未听说过”,这表明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比较差。为此,要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技能,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更好地掌握网络动向。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技术培训、开设多媒体思想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学科多、人才多、研究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势,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网络技术和管理人员联系调动起来,创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氛围,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教育科室,多方面进行工作,包括积极开展针对性研究、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
第三,创办网站,吸引眼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数学生访问学校网站的目的还仅限于成绩的网上查询和与考试、毕业相关的政策问答等,任课教师多是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完成论文,对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如何使用网络、关注网络的哪方面内容、如何利用网络知识等问题往往不闻不问。至于课堂之外的思想教育工作则几乎与网络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诸如BBS、博客、播客、即时通讯、E-CLASS、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和方法,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取得在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与网络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以信息的强迫性、单向性和可控性、封闭性为基础,网络的发展对这种状况形成了巨大挑战。网上传播的信息可以由大学生自主选择、随心所欲,更具吸引力,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投放到网络上,而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感兴趣。因此,在加强教师网络教育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吸引过来,投放到思想道德建设上来。比如:可以建立清华大学“红色网站”那样的旨为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主要面对大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播,并举办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进校园网络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这些活动自觉地融入教学科研。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不至于因为过于枯燥而无法吸引他们,在网站设计上应该“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使它们成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网站。另外,在创建、维护这些网站的活动中,应该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并提出意见,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使大学生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收获,而且政治上更加成熟,最终实现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第四,弘扬传统文化,借助知名网站,扩展教育效果。除了建立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外,对于已经存在的国内外知名网站资源,我们也应该学会积极利用。一方面,校园网站的知名度、建设时间与水平等,与这些知名网站相比还相差较远;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功能上,这些知名网站也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优点,其作用不可忽视。对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通过与这些网站及其他高校的著名网站建立友情链接的方法,把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发布到这些网站上,通过积极参与网络发展,“发掘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上多增加一些健康有益的信息,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网络上那些黄黑信息和垃圾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技术控制,或者通过立法手段加以遏制,使之危害性趋于最小化,但这些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关键是我们要以引导的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观念,使他们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新时期的主流观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使其更乐于接受,并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这也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周忠、蒲海燕.争夺眼球:注意力经济下的企业成败[J].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志军.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 江华.互联网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1-05-27.
[4] 吴晶.教育部:整治网络低俗之风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N].中国青年报,2009-01-19.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刘佳(1979-),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中外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26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71-02
一、网络对高校教育者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在我国2.98亿网民中有9894万学生网民。近1亿的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可以说,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传播方式。网络文化、网络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忽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利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工具,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种技术和工具,其没有国界,也无阶级性,但网络中所发布的各种信息的具体内容无一不是出自有国家、有各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人之手,这就使网络成为一个既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天堂乐园,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极为可怕的隐形战场。
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其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多媒体运作和容量无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强化了网络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大。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向网络发送信息,一条信息送上网络可以瞬间传遍全球。这些信息的内容也总是带有提供者自身的某种烙印,加之目前网络法制不健全,缺乏对不良信息的有效抵制,从而使各种思想文化毫无遮拦地充斥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社会主流思想形成了严峻挑战。此外,网上还有诸多毒害青年人身心健康的黄色信息以及制造社会混乱的黑色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打着动听的口号,以精美的外型诱惑和影响着大学生。而大学生出于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往往对这些信息难辨真假,容易被迷惑。这些都对大学生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应对之策
第一,更新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接受网络效应。网络手段是新兴技术,大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往往超过了一部分高校教师,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继续原有的教育方式,还是主动出击接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开创教育教学新方式,这成为一个根本性的观念问题。胡锦涛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新经验。”新时期的大学生比以往时代的年轻人具有更加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他们对待所学知识包括书本上写到的和老师讲授的知识都不再奉为金科玉律,带着这种怀疑精神,他们更愿意到网络这个大千世界中去“自己寻找”。如果我们仍用传统的说教式来“围堵”大学生接触网络,忽视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更新观念,和大学生一起主动接触网络,掌握和运用网络资源,将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虚心学习,加强交流,提高教师的网络技能。大学生的电脑技术和上网水平往往比老师要高,往往造成“有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早已得到的信息老师反而还未听说过”,这表明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比较差。为此,要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网络技能,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更好地掌握网络动向。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技术培训、开设多媒体思想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学科多、人才多、研究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势,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网络技术和管理人员联系调动起来,创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氛围,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教育科室,多方面进行工作,包括积极开展针对性研究、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
第三,创办网站,吸引眼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数学生访问学校网站的目的还仅限于成绩的网上查询和与考试、毕业相关的政策问答等,任课教师多是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完成论文,对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如何使用网络、关注网络的哪方面内容、如何利用网络知识等问题往往不闻不问。至于课堂之外的思想教育工作则几乎与网络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诸如BBS、博客、播客、即时通讯、E-CLASS、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和方法,使我们有可能通过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取得在课堂之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与网络相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以信息的强迫性、单向性和可控性、封闭性为基础,网络的发展对这种状况形成了巨大挑战。网上传播的信息可以由大学生自主选择、随心所欲,更具吸引力,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于把注意力投放到网络上,而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感兴趣。因此,在加强教师网络教育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吸引过来,投放到思想道德建设上来。比如:可以建立清华大学“红色网站”那样的旨为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主要面对大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播,并举办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进校园网络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这些活动自觉地融入教学科研。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不至于因为过于枯燥而无法吸引他们,在网站设计上应该“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使它们成为大学生乃至社会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的网站。另外,在创建、维护这些网站的活动中,应该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并提出意见,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使大学生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收获,而且政治上更加成熟,最终实现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第四,弘扬传统文化,借助知名网站,扩展教育效果。除了建立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外,对于已经存在的国内外知名网站资源,我们也应该学会积极利用。一方面,校园网站的知名度、建设时间与水平等,与这些知名网站相比还相差较远;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功能上,这些知名网站也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优点,其作用不可忽视。对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通过与这些网站及其他高校的著名网站建立友情链接的方法,把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发布到这些网站上,通过积极参与网络发展,“发掘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在互联网上多增加一些健康有益的信息,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网络上那些黄黑信息和垃圾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技术控制,或者通过立法手段加以遏制,使之危害性趋于最小化,但这些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关键是我们要以引导的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观念,使他们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新时期的主流观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使其更乐于接受,并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这也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周忠、蒲海燕.争夺眼球:注意力经济下的企业成败[J].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志军.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 江华.互联网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青年报,2001-05-27.
[4] 吴晶.教育部:整治网络低俗之风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N].中国青年报,200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