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独立阅读文本,正确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基本观点,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学生提出的在阅读现代文时的基本要求,而如何带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更加有效,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若是仅仅告诉学生的答案而忽视了方法和技巧,那么就是无效的课。那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45分钟的有限课堂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
有一年,我教八年级的语文。上《春酒》这篇阅读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现与同仁探讨。
课前我精心备课,先确定有效地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春酒》一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作出确切的规定。
而后精心预设有效的问题。如:①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关键词?②作者借春酒表达怎样的感情?从哪一段文字直接看出来?③作者于思乡之情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等等。
琦君的《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情蕴丰厚,似一杯淡淡的清茶,又似一坛浓浓的美酒,细细品味方知其味之醇厚悠长。上课时,我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涵咏文字,沉醉其间。学生读毕,再提问题。
课中进行有效地教学方法:
1.适时的点拨和诠释。如当有的学生回答“作者有哪些回忆?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 ?”时这样说:从文章第9段来看,作者在美国过新年,身居异国,特别容易想起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佛,祭祀祖先,祈求吉利。有的学生说作者也回想起过新年时大人忙碌,小孩快乐的热闹气氛,沉醉其中,暖意传遍全身。我就这时做个小结说这两位同学说的是作者品味到家乡的民俗之美。有的学生又说作者忆起了儿时故乡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的事,品味到乡亲礼尚往来、重人情的家乡味。有的还说作者忆起了儿时自己家的一项特别节目──喝会酒:乡亲之间需钱急用就互相“起会”,会首置办“会酒”以表酬谢。从喝会酒中,作者品味到乡亲的淳朴友善,带给作者暖暖的情意。我这时又小结一下:这几位同学感悟到作者品味到家乡的人情美,令作者久久不能释怀的乃酒中蕴情啊!
2.精读细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做、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文化底蕴。如:①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得意、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②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给个小酒杯、倒上一点点。确实“太补了”的缘故,母亲不敢让我多喝),我端着、(小酒杯,一点点,“拿”着就行了呗!用得着“端”吗?如获至宝,郑重其事,生怕它不小心溢出来。)闻着,走来走去(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的样子。真可谓神来之笔,功力十足,反映出小“酒仙”对母亲赐酒的珍爱),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由双手郑重的“端”突变为单手轻轻地“捏”这时为什么?是下意识的护酒的动作,人摔坏了,且不管他,酒倒掉了,岂不可惜?于是乎,人往外扑,手往里缩努力保全小酒杯的平衡,可惜酒还是全洒在衣襟上了直美了我的小花猫。动词用的好吧?)。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酒香啊!猫哪能挡得住诱惑!憨态可掬,煞是可爱。),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小花猫的满足和陶醉令我不禁心生羡慕。其实小猫也是不胜酒力,浑然入睡了。小花猫验证了八宝酒力道非同一般)。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什么叫“酒仙”?以酒为乐呀。猫与我尝酒的动作一摸一样,好似“舔”酒为乐!见猫舔酒,浮想联翩,其实是以猫写己,人与猫一样馋得要命,童趣无限!)
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提问多而杂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显得肤浅、流俗,属于假象理解。我在《春酒》的教学中,力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的细节有美美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思有深切的感悟,创造出美好的教学情境。
3.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迁移”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是学法的举一反三,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更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深化拓展。
在将要结束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春酒中寄托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民俗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从“道地家乡味”中咂摸出来的。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啊!“乡情乡愁”是一首永远荡漾在游子心头的恋歌。你们能想起古今哪些思乡之诗词呢?同学们略加思索的回答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课铃声响,学生还沉醉在诵读思乡的诗词之中。或许此时,学生的心灵被乡愁深深地打动,进入了“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浓浓的乡愁撩惹起学生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氤氲迷蒙,弥漫着学生的心灵,缠缠绵绵,挥之不去。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有一年,我教八年级的语文。上《春酒》这篇阅读课时,我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现与同仁探讨。
课前我精心备课,先确定有效地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春酒》一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作出确切的规定。
而后精心预设有效的问题。如:①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关键词?②作者借春酒表达怎样的感情?从哪一段文字直接看出来?③作者于思乡之情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等等。
琦君的《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情蕴丰厚,似一杯淡淡的清茶,又似一坛浓浓的美酒,细细品味方知其味之醇厚悠长。上课时,我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涵咏文字,沉醉其间。学生读毕,再提问题。
课中进行有效地教学方法:
1.适时的点拨和诠释。如当有的学生回答“作者有哪些回忆?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 ?”时这样说:从文章第9段来看,作者在美国过新年,身居异国,特别容易想起家乡过新年的风俗:迎神拜佛,祭祀祖先,祈求吉利。有的学生说作者也回想起过新年时大人忙碌,小孩快乐的热闹气氛,沉醉其中,暖意传遍全身。我就这时做个小结说这两位同学说的是作者品味到家乡的民俗之美。有的学生又说作者忆起了儿时故乡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的事,品味到乡亲礼尚往来、重人情的家乡味。有的还说作者忆起了儿时自己家的一项特别节目──喝会酒:乡亲之间需钱急用就互相“起会”,会首置办“会酒”以表酬谢。从喝会酒中,作者品味到乡亲的淳朴友善,带给作者暖暖的情意。我这时又小结一下:这几位同学感悟到作者品味到家乡的人情美,令作者久久不能释怀的乃酒中蕴情啊!
2.精读细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作品的内涵、思想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耕细做、细嚼慢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厚文学、文化底蕴。如:①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得意、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②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给个小酒杯、倒上一点点。确实“太补了”的缘故,母亲不敢让我多喝),我端着、(小酒杯,一点点,“拿”着就行了呗!用得着“端”吗?如获至宝,郑重其事,生怕它不小心溢出来。)闻着,走来走去(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的样子。真可谓神来之笔,功力十足,反映出小“酒仙”对母亲赐酒的珍爱),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由双手郑重的“端”突变为单手轻轻地“捏”这时为什么?是下意识的护酒的动作,人摔坏了,且不管他,酒倒掉了,岂不可惜?于是乎,人往外扑,手往里缩努力保全小酒杯的平衡,可惜酒还是全洒在衣襟上了直美了我的小花猫。动词用的好吧?)。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酒香啊!猫哪能挡得住诱惑!憨态可掬,煞是可爱。),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小花猫的满足和陶醉令我不禁心生羡慕。其实小猫也是不胜酒力,浑然入睡了。小花猫验证了八宝酒力道非同一般)。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什么叫“酒仙”?以酒为乐呀。猫与我尝酒的动作一摸一样,好似“舔”酒为乐!见猫舔酒,浮想联翩,其实是以猫写己,人与猫一样馋得要命,童趣无限!)
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面面俱到,提问多而杂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显得肤浅、流俗,属于假象理解。我在《春酒》的教学中,力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对文本的细节有美美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思有深切的感悟,创造出美好的教学情境。
3.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迁移”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不仅是学法的举一反三,发挥文本的例子的作用,更是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深化拓展。
在将要结束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说:同学们,春酒中寄托着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民俗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都是从“道地家乡味”中咂摸出来的。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啊!“乡情乡愁”是一首永远荡漾在游子心头的恋歌。你们能想起古今哪些思乡之诗词呢?同学们略加思索的回答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课铃声响,学生还沉醉在诵读思乡的诗词之中。或许此时,学生的心灵被乡愁深深地打动,进入了“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浓浓的乡愁撩惹起学生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氤氲迷蒙,弥漫着学生的心灵,缠缠绵绵,挥之不去。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