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多俊之:设计是赋予物品以灵魂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1942年出生于大阪,毕业后曾在一家铝制品公司做设计,1967年开设自己的设计工作室,1969年远赴意大利学习和工作。喜多俊之被公认为是日本当代的最著名的产品设计师之一。他主张在设计中给物品赋予灵魂,他的作品通常通过有机活泼的线条,传递和谐喜悦的情感。因为杰出的设计成就,喜多俊之的作品为世界多家博物馆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慕尼黑设计博物馆等。喜多俊之还是传统工艺的积极捍卫者,利用传统手法和材料,赋予现代设计品新的生命。
  
  赋予物品以灵魂
  
  每位自成一家的设计师,必定拥有对宇宙人生深厚而贯通的体认,喜多俊之也不例外。在许多次访谈中他都提到,设计的关键是在物品中注入灵魂。除去人们耳熟能详的形式与功能的划分外,喜多俊之加入了第三个关键词:灵魂。有灵魂的产品能与使用者建立起特殊联系,使用者也会特别关照它们。即使东西破了,人们会想办法修补而不是扔掉它,这样就可以继续享受它所带来的快乐了。如果想要过上丰富而和谐的生活,重要的是创造有灵魂的产品,对于大工业生产的产品来说尤其是这样。设计的艺术植根于一种平衡的创造,即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做东西时,把心熔铸在所做的东西里面,产品就会带有情绪,从而激发他人的情感,这样的设计就是有灵魂的。“给设计以灵魂”的关键是发现做东西的本质,以及充分考虑使用产品者的感受。
  什么是优秀的设计?喜多俊之认为,好的设计,是使用性、安全性、环保性与经济性的黄金结合点。分析设计品的好坏,大致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看:使用者看到的设计、来自制造商的设计以及来自流通过程的设计。消费者追求的是使用性、安全性以及经济型的综合值,制造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与对环境、社会的贡献,流通过程所追求的是具有高品牌性,可高价出售的商品。而设计的使命,正是要寻找能够使以上三方都能露出满意笑容的结合点。如果说艺术是为了个体、为了自身而存在的创作活动,那么设计则是为了追求与人和谐的生产快乐的行业。
  喜多俊之认为可以将设计比作“花朵”。为了使设计这一花朵绽放,需强壮的根茎、健康的枝叶与肥沃的土壤。为了这朵花的茁壮成长,创意的土壤需要三种条件的灌溉:首先是提高需求,人们对家中物品进行大规模清理,不必要的物品可以直接扔掉,为新商品的到来腾出空间。其次是培养管理者的审美。可以说,在商品化的过程中,最初的筛选者便是商品设计的管理者,他们的审美决定了为顾客所提供的商品层次。因此,提高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加强审美教育。要培养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正确判断,提高孩子对美的领悟与感受。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三点,那么设计也会自然而然的优化。
  
  设计在传统中永续
  
  喜多俊之的作品中有很深的传统工艺的情结,这可以追溯到设计师上世纪60年代首次接触“抄纸”这种传统的日本材料。在那个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机械化生产占据主导,手工制作变成落后的标志。很多有着千年历史的抄纸作坊都以为抄纸的时代已经过去,喜多俊之却在其中发现了传统的价值。在意大利工作期间,喜多俊之受到照明器材公司的邀约参与设计相关产品,他提议将日本纸纳入设计之中。对方同意了他的建议,因为透过日本纸的光线非常柔和。这一设计需要大量的日本纸,“抄纸故乡”也因此重整旗鼓。日本的传统工艺采取的是世袭及师徒制度,为承袭并超越前辈的技艺,小徒弟们从十几二十岁就潜心研究工艺的细节。喜多俊之认为若能将这种对工艺潜心钻研的“大和之心”引入到近代工业当中,日本原汁原昧的创造性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传统艺术与工艺基于人和自然的平衡,人有限地从自然获取材料,供养日常生活及制做器物,当东西坏了时,它们重返大自然。“谈起传统手艺,我心里涌起很深的感情,几百上干年来人们一直在做东西,努力保存生活的智慧,把物品做得更好看,更方便使用,更温柔,以保留这种超越时间的精华。当我看到传统的工艺品时,我能感受到工匠把灵魂与心灵都倾注在物品中。日本的传统工艺并不只是物品制作,而是寻求心灵相通,融入了人的灵魂。”
  正是从传统中汲取养料,喜多俊之努力设计注入灵魂的现代工业产品。在设计师看来,理想生活即一种人与人之间愉快交流的关系,有灵魂的设计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轻松诙谐的联系。
  
  DESIGN vs.喜多俊之
  
  DESIGN:作为日本设计的领军人物,能否给我们描绘一幅今日日本设计的图景?
  喜多俊之:日本自经济快速增长期后,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技术与设计,亦由此衍生出不少全球性品牌。直至近年来,更逐渐意识到我们正步入一个崭新时代,并开始思考与昔日不同的新方向。其中对设计的重视,比以前大为提高。再者我们必须开始研究过去所缺乏的策略,例如以产品价格为核心,再配合设计做一并考量,这样的策略在现今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当代日本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比过往更会从全球性的观点上出发。
  DESIGN:“赋予设计以灵魂”是您设计哲学的核心,能否详细解释一下这种观点?在赋予产品以灵魂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正赋予产品以灵魂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从方法论上讲,日本传统在那些方面哺育了你?
  喜多俊之:要设计出高质量且受欢迎的作品,就好比烹饪一样,即便用上相同的材料,以同样的方法烹调,只要厨师的心意稍有偏差,味道便会大大不同。让人感到点点心意的食物,可谓更为美味,设计亦如是也。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坚持创造高质量的传统商品。这让我体会到,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日本才能生产出其独特且高质量的制品。
  DESIGN:能否给我们讲述您的设计发展变化的轨迹?
  喜多俊之:毕业后,我开始在铝制品公司担任设计师。当时日本的设计还是处于刚起飞阶段,好的设计不但可以使商品风靡各界,亦可以带给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那时候我开始察觉到,在设计里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如何吸引客户,使客户认同并喜欢你的设计;第二步是要考虑到设计者;然后必须考虑如何销售。其后,随着我在该公司的设计部门从事各种工作的时间越长,我渐渐明白到,单单一直待在那里的话,对我个人来说,难以进行创意工作或做出突破。因此我决心成为自由创作设计师,并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众多不同的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同时我理解到,在设计上,作品能否成为主打可谓十分重要。此外若要尝试创造高原创性的设计,就必须能够从不同角度观看世界,一直停留在同一所公司只会局限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喜多俊之:在探索宏观方向时,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消费者调查或市场调查,并研究当中数据。但若过分拘泥于过去的数据,有时反而难以发掘出更创新的设计。故此在创作时,设计师要懂得判断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取向及未来趋向;不是用数字分析,而是用感觉。
  喜多俊之:在制造极高质量的商品方面,我认为中国的生产企业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中国对于把设计视为新资源一点上,抱有非常先进的理念。现在中国有许多开设设计学科的大学,加上对提高生活质素的重视,我相信这一切成为了产品制造及优质设计的良好基础。中国能够在过去一个单纯主要作为生产的国家里,极速发展并建立一个拥有更多原创性思维的创意产业。根据这种情况的推测的话,中国的设计在5~10年内将会有一大跃进。
其他文献
刚拿到书就感到一种朴实的质感,和似曾相识的自然与温情。尚未翻看内容,装帧设计本身在触感方面独特的处理已成功地将戋吸引,如同日式庭院沙盘纹理的圈纹跃然于封面,略有蜻蜒点水般的自然之美,加之回折式的文字包纸将圈纹半遮半掩,日式风范被含蓄且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手感设计之于文化层面,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文化和茶道文化。日本最普遍的神道文化认为世界中神是无所不在的,这种思想逐渐演化成万物皆有灵的人生观,对
期刊
一直以来,PC、手机、互联网、通信行业是创新最为密集的行业,而家电行业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成不变。电视,从CRT到LCD,再到LED,都只是硬件上的升级,而并未改变人看电视的方式和习惯。而在空调行业,这几年各大厂家谈的最多的是空调的变频技术,认为这是创新,也有些企业希望借助变频空调作为主要卖点。其实,空调变频技术是大势所趋,就如同LCD取代CRT一样,都是硬件上的技术升级,而并非真正的创新。一旦各家企
期刊
国内研究设计方法的书为数不少,但大多是谈具体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在理论、哲学层面介绍设计方法的并不多见,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容易雷同,较难出成果。而此书是一本大部头的著作,是作者倾注十多年的心血而成,体系较为完整,论证思想独到,案例丰富。  本书把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步骤、过程分解,形成理论化的研究系统,把无形的学术研究行为总结成具体、可以传授的知识系统,令人更容易对研究成果价值有清晰、直观的判断;这本著作
期刊
梭罗曾说:“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不住在它岸边的人,不常去游玩儿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这句话延伸开来,也就是将话题的探讨范围聚焦于我们感受与体验的生活环境。在时代飞速变迁的背影下,我们的生活依然在沿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更多的岁月痕迹。在2011年年初,草场地艺术区北京空间举办了“那些最为卑微的风景”青年艺术家联展。与上几辈艺术家创作中家、国及深刻的社会形态痕迹相比,他们的作
期刊
设计师菲利普·尼格罗(Philippe Nigro),1975年生于法国尼斯,1995年获得里昂LMartinjere工业设计BTS证书,两年后获得巴赫Ecole BoulIe产品和家具设计DSAA学位。1999年起,他成为独立设计师。2009年,由法国Via组织与写意空间合作推出的一款“融合”模块沙发系列,获得了行业好评和奖项,也让他声名鹊起。尼格罗对机械和模块系统很着迷,有着极其敏锐的内省精神
期刊
编者按:时任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孔安伦(Alan cummings)教授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在其各种工作经历中,他学会了与不同学识背景的人交流学习,也学会了如何让拥有不同才能的人来合作一件事’情。他为我们介绍了他心中设计人才的标准,以及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选材标准和对研究生的教育中努力建设的跨学科、跨院校的培养模式。学院一系列跨学科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
期刊
“合·盒”新媒体装置艺术展借助装置及演出等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观点阐释经典。寓言、戏剧、神话、仪式和象征是解释一个文明的符码,作为对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贺礼,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策展团队携手来自意大利的装置设计师依科·米奥雷(Ico MigIiore)一道将这些符码用不同艺术方式进行处理、拼搭,诠释了艺术多样性。  展览由几个盒子空间与艺术装置组成,依科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空间纵横维度,形式大胆前卫。
期刊
提到“北极熊地毯”这个词组的时候,脑中想到的只是血腥、暴力和杀戮?“爱与我们在一起”(form us with love)设计工作室告诉了我们另一个可能性。他们与生产乙烯基编织材料的博龙(Bolon)公司进行短期的合作,为我们呈现了一款环保时尚又带着先锋设计气息的地毯设计。这块北极熊地毯的头部不禁让人想到变形金刚,因为它是那样棱角分明。制作这个头部的过程运用了现代的技术和手法。首先,运用一款能将图
期刊
2010年12月19日,第二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暨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芙蓉杯”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在2008年开始举办的,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面向全世界征集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国际工业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认可,成为了继德国红点和美国IDEA大奖之后的全球顶尖工业设计赛事。第二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受到了国际工业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和
期刊
编者按:克里斯托弗·穆斯塔法·格兰特·科万先生毕业于MIT,任教于美国帕斯设计学院,现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执教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建筑与媒体等。在《都市媒体:整合的体验》一文中,科万提出将有形的物理世界与数字领域相整合的思想,诞生“都市媒体”这一名词。都市媒体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概念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操作系统,后者的目的就是捕捉并刻画城市社会(文化)、有形自然(环境)和虚拟(技术)方面的动态互动,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