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教育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oo00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时任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孔安伦(Alan cummings)教授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在其各种工作经历中,他学会了与不同学识背景的人交流学习,也学会了如何让拥有不同才能的人来合作一件事’情。他为我们介绍了他心中设计人才的标准,以及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选材标准和对研究生的教育中努力建设的跨学科、跨院校的培养模式。学院一系列跨学科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可以把美术、工艺设计、传达等各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收获更多不同的设计体验。
  
  我的人生经历
  
  首先我得承认自己既不是一个艺术家,也不是一个设计师。在14岁的时候,我还热衷于理科,17岁时在英格兰北部的一家制药厂工作。当看到公司重视的是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不是需要药品的患者健康时,我对科学理想化的观点开始发生改变。随后,我又拾起了艺术、音乐和文学课程。虽然当时我已经准备去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学习化学,但在伦敦,我花在化学上的时间有限,相反,对艺术和音乐方面则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从帝国学院毕业之后,我偶然发现伦敦KOTOU艺术学院开设了一个绘画保护研究生课程,比较适合我,它既可以保留我的理工背景,又可以继续学习艺术。随后3年,我专心地与艺术、科技、绘画、美术等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在修复文物的时候,人们需要了解艺术、科学、技术、工艺、绘画的手法、绘画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学会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学习,这是我在这段工作期间得到的最大回报。当然,进行绘画修复工作有一个限制,即不允许进行个人创作。于是,我选择写音乐、成立乐队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这个过程也同时让我学会了如何让拥有不同才能的人来合作一件事情。后来,我又在英国著名的收藏机构工作了20多年。在这期间,我发现自己对教学很有兴趣,在放弃摇滚乐之后,我来到了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任教一个新课程,开始我的教学生涯。这个课程涉及到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帝国学院、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三个研究机构。为了能够让教学有所成果,也为了对学生给予支持,我请来博物馆馆长和科学界、艺术界,以及有过艺术修复背景的人士来学校讲学。
  
  设计人才的目标
  
  通过十多年的管理工作,我有幸结识了各种各样的聪明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有从事科学的,有从事历史研究的,还有从事艺术设计的。这些聪明人士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专注的专家,在他们自己的领域是专家,拥有广博的知识,知道一些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不过他们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少。第二类是视野宽阔的专家,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度的了解,同时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也非常清楚,并与其他学科的人们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第三类则可称为通才,这类人对每个专业了解不多,但是又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以帮助各种不同学科的人组成一个团队,达到所需要的目标。
  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音乐家、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我认为无论是想成为专注的人才,还是成为视野宽阔的人才,或者成为通才,一切都讲究平衡。首先我们要平衡个人创造力的需要和具体跨学科的创造性。第二,我们要把跨学科人才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有专业背景的人结合起来,实现一个平衡。第三是要通过艺术设计教育,让学生们了解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要有更广阔、更整体的一个观念。比如产品服务、产品用户体验等。第四就是要把传统的艺术设计方法和如今不断发生变化的艺术文化结合起来。最后,在艺术教育中,要把当地视角和全球视角进行平衡。举个例子,汽车设计体现了目前艺术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只从事外观设计或者工程设计,一个人就不会设计出有说服力的汽车概念。优秀的汽车概念应该把工业设计、市场以及商务环境全部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一辆轻型城市轿车,设计师除了考虑外观设计和工程技术的运用,还需要考虑车身的材料性能、造车成本、车辆供应,以及这辆车在全球背景下的运营环境。同时,目前设计一辆车的模型,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或是帝国大学,学生和老师都不再动手设计模型了,而是通过3D的视觉化工具设计模型,并通过视觉化的软件与全世界进行沟通,以全球的视角进行设计的平衡。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选材标准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以对学生选拔严格而出名。学生选拔的流程是从提交申请表、提交作品到面试。对国际学生允许先提交数字作品。对于学生的入学标准,现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内部也有一些规定。我们曾经花了3年时间来讨论能拿到硕士学位的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现在,我们在招生阶段和学生最后完成学业阶段都有了一个考核标准,即:学生是否准备好设计一个富有个性、创意、想象力且跨越自己学科的创作,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会采用怎样的技能来实现目标。重点考察学生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是否做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极限;第二是看作品是否清晰地表达了学生的预定目标。我们不用数字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评估,而是用朴素的语言,比如优秀或者一般这样的语言来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目前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完全是研究生的教育学院。学院提供艺术硕士课程和相关的博士学位课程。现在学院大概有850名研究生,1D0名博士生,65%学习设计,20%学习艺术,15%学习人文。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6岁,50%来自英国,50%来自世界各地。我们有100多名教学人员,每周工作1至3天,大多数是兼职人员;60名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全职。学生可以在雕塑铸造车间实习,也可以在瓷器和玻璃工作室实习,有的做服装,有的弄纺纱机。我们选修课数量有限,但会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或者是进行集体辅导。在学生心中,他们认为学院最大的价值在于这里有不同的社区,他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国际化的氛围。
  
  跨学科、跨院校的培养模式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很古老,艺术设计教育史也很长。学院有20个系,各个系都很强大。这些系有技术类、工学类,涉及各种工业,可以提供多种的学科和课程,从而可以培养专业深厚且具有一定技能的学生。各个系之间彼此交流、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学生可以和各个学科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在各学科间进行广泛的探讨,在过去2年中,各个系都得到相当的发展。有时候我们要把各学科结合起来开新的课程,如革新设计工程课。它将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和帝国学院学生组合起来上课,他们可以拿2个学位,即: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学位和帝国学院理科硕士学位。
  学院招的学生要求有工程背景、设计背景,有时候还需要有别的背景,比如美术背景等,但是他们一定要有技术能力。我们也设有其他的一些学科,比如工业设计、环境保护等学科,它们远远超过传统的环保设计、可持续设计、社会需要设计、企业文化设计等。曾经一 名有着工程学背景的学生,设计过一辆折叠自行车,他设计的自行车可以把轮子折叠得很小,打开后和平常的自行车无异。他在4年前毕业了,现在为残疾人设计出可以带上飞机的轮椅。
  学院各个系都很强,他们强大的实力除了在学校内资源互补,同时也开始国际院校合作。比如学院的工业设计系拥有全球化视角,每年都派学生到世界各地学习,包括与中国清华大学的三次合作,还曾与日本、加拿大、泰国的院校展开过合作。学生去每个国家所从事的项目各不相同,项目主题也不一样,但都与当地的经济、国情有关。2010年,我们派学生到中国清华大学交流学习,研究中国都市化进程、城乡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他们去了一个农民合作社,学生们和当地的农民一起生活,最后在清华学生的参与下,他们完成了一系列的项目,其中一个作品是我们学院的学生对当地农民整个成长生活的一个记录。他把农民说的话都记录下来,回来在录音机里重放。
  当然学院的教学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学院拥有独立先进的数字实验室,提供给学生来从事研究或者进行产品生产。这两年,通过改变对常规电脑室的使用方式,让学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不少,他们已经做出了3500件作品了。一位学习瓷器专业的博士生把传统形式和传统设计与先进的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采用耐火的新材料制作了一件新型耐火瓷器作品。还有一个易用的沟通器材设计,是对孕妇进行超声波扫描,可以快速看到里面胎儿的情况。如果胎儿的发育出现异常或者胎儿出现变形,医生就可以和父母进行交流,告诉他们胎儿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免得把胎儿显示在屏幕上给父母看,因为父母也不懂。一些高级咨洵机构就采用了他的技术。
  有部分院系的课程不是事先设定好的,教师可以自主决定开设什么课程,比如阿利维尔博士,他是摄影家杂志的主编,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对摄影的理念,开设摄影课程,欢迎喜欢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前来听课、交流。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也对研究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碰到一些问题进行了提前教育。如学生只会学习,很少关心生产、纳税等问题,当他们毕业进行工作时,突然意识到原来在做具体行业的时候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学院用毕业生设计管理系统(ICA)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系统可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况说明,提供学生设计所需的服务和设备介绍,还有其他一些相应资料。在校生可以使用这些服务,在毕业后3年也可以使用。这个系统对各个学科都适用,以便让未来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走上社会时不感到生疏。
  学院的“设计英国”项目,由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英国帝国大学和英国的一个商学院合作运行,也得到英国政府的大量资助。项目一方面是工业,一方面是技术,另一方面是商业。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活动:教学、研究、新业务孵化器和新业务的模拟器。在教学这个方面,包括3个学科——MBA、艺术和设计,以MBA为中心。学生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机构,他们学习如何对现有的生意进行管理,如何开创新的生意。学生们组成一个团队,共同从事跨学科的项目,如果这些项目成功了,通过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孵化器把他们孵化成实际业务。学院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把商务模式转化成实际的模型。如果缺少工程师、设计师、或者是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一个项目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已经开发出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比如说设计小巧的插座、折叠机器人、医疗设施等。详细来说,
  “设计英国”这个项目就能为汽车产品和服务设计提供虚拟3D全模型实验。这些都是设计师、相关产业的工业人员、研究人员、市场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的。
  另一个由政府资助的项目——department21,让学生合作,是一种小型的学生革命。在一个被称之为创新型的地方,从学院各个系选拔出来的学生或学生志愿者从事为期几个月的项目合作。他们组织跨学科的研讨会和项目,建立起这个交流空间所用的材料是可以再使用的,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发起的。在合作期结束后,他们发表一份在世界各国都能看到的宣言。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学院希望这个创新型的地方能持续下去,也符合现在强调可持续性设计的潮流。这个项目另一个最大优点是可以进行跨学科合作,让学生把美术、工艺设计、传达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如废旧珠宝的再利用,用扔掉的板材制作产品,还有废旧塑料做的衣服等,这样的活动涉及艺术设计和环境学科,这两个学科的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一位革新工程系的学生设计了一个功能灯,这种灯可以显示出所消耗的能量,并在使用时可以选择用1兆瓦的灯或者10兆瓦的灯。美术系的一名学生所拍摄的照片,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干预。这组照片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所传达的信息,还在于它实现了这位学生在美术系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的梦想。
  面对传统艺术学院的教学结构,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一直在进行革新,在各个不同系之间创造跨学科的交流机会,让各个学科进行充分的相互渗透。我建议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提供平行的环境方面的课程,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交流,并建立一个项目合作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对“人与世界的未来”课题进行交流探讨。所有这些对能源、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战。其实这个建议的关键不是需要那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关注环境,而是需要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如理科、技术、医药、业务、社会学、人类学等。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可以提供这种跨学科的交流,所做的一切不是去破坏人们的专业知识,破坏专家的能力,或是破坏各个学科,而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搭建桥梁。
其他文献
1986年1月出版的《无印良品白皮书》中,田中一光对日本自主品牌的思考是这样的:“再次仔细思考后我发现,其实自有品牌原本就不适合参与名牌战线的竞争。也就是说,如果跟随在名牌的步伐之后,自有品牌是永远无法崭露头角的。”20多年过去了、如今,无印良品成为了区别于所有世界品牌的“名牌”。而从始至终,从无印良品的总裁到设计师,直至每一位员工向顾客推广的却一直是“无品牌”的消费理念。  可以说,在今天谈到日
期刊
2009年9月24日至10月15日, 由Desis C h i n a (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米兰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举办的“崇明DESIS Workshop”联合设计项目深入上海周边的崇明岛展开。崇明岛是上海周边的一个典型岛屿型乡镇,居民生存形态与上海的生活状态不同,可以在这里找到最质朴的自然气息,同时也不乏从繁荣都市飘然而至的时尚感。  这期“崇明DESISWorks
期刊
在今年1月5目的CES大会上,卡西欧推出了一款名为TRYX的相机新品,这款相机在会后被CNET评为本届展会的最佳设计产品。这款相机是由卡西欧美国子公司与其总公司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联手推出的。TRYX的外形另类,它能让使用者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外观与与市面上的相机截然不同。采用了可旋转的边框设计,让摄影不再有死角。TRYX的使用者能够体验到更多拍摄功能,可能在使用中的某些隋景是以往想象不到的,比如可
期刊
高级文化,低俗文化,流行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凭空想出了关于视觉趋势先入为主的观点,而用一本薄薄的书,你无法一一将他们说清楚。“趋势”这个词富有多重含义。任何人在评价看到的事物时,都有一套价值评价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并非一个自觉的选择,尽管其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反应态度和对文化的感知。设计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它能使人们在情感上对文化作出反应。因为创造者不仅仅是设计师,更像是文化缔造者,所以他们必
期刊
今天,在谈到设计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设计文化”这一概念。因为设计不仅与文化相关,设计自身便是一种文化。那么如何解读设计,理解其中的设计文化呢?《设计文化:理解平面设计》一书,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设计文化的视角。作者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是美国平面设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拥有资深艺术总监、新闻记者、批评家等多重身份,其研究成果遍及插画、版式及平面设计历史研究领域。
期刊
刚拿到书就感到一种朴实的质感,和似曾相识的自然与温情。尚未翻看内容,装帧设计本身在触感方面独特的处理已成功地将戋吸引,如同日式庭院沙盘纹理的圈纹跃然于封面,略有蜻蜒点水般的自然之美,加之回折式的文字包纸将圈纹半遮半掩,日式风范被含蓄且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手感设计之于文化层面,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文化和茶道文化。日本最普遍的神道文化认为世界中神是无所不在的,这种思想逐渐演化成万物皆有灵的人生观,对
期刊
一直以来,PC、手机、互联网、通信行业是创新最为密集的行业,而家电行业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成不变。电视,从CRT到LCD,再到LED,都只是硬件上的升级,而并未改变人看电视的方式和习惯。而在空调行业,这几年各大厂家谈的最多的是空调的变频技术,认为这是创新,也有些企业希望借助变频空调作为主要卖点。其实,空调变频技术是大势所趋,就如同LCD取代CRT一样,都是硬件上的技术升级,而并非真正的创新。一旦各家企
期刊
国内研究设计方法的书为数不少,但大多是谈具体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在理论、哲学层面介绍设计方法的并不多见,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容易雷同,较难出成果。而此书是一本大部头的著作,是作者倾注十多年的心血而成,体系较为完整,论证思想独到,案例丰富。  本书把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步骤、过程分解,形成理论化的研究系统,把无形的学术研究行为总结成具体、可以传授的知识系统,令人更容易对研究成果价值有清晰、直观的判断;这本著作
期刊
梭罗曾说:“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不住在它岸边的人,不常去游玩儿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这句话延伸开来,也就是将话题的探讨范围聚焦于我们感受与体验的生活环境。在时代飞速变迁的背影下,我们的生活依然在沿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更多的岁月痕迹。在2011年年初,草场地艺术区北京空间举办了“那些最为卑微的风景”青年艺术家联展。与上几辈艺术家创作中家、国及深刻的社会形态痕迹相比,他们的作
期刊
设计师菲利普·尼格罗(Philippe Nigro),1975年生于法国尼斯,1995年获得里昂LMartinjere工业设计BTS证书,两年后获得巴赫Ecole BoulIe产品和家具设计DSAA学位。1999年起,他成为独立设计师。2009年,由法国Via组织与写意空间合作推出的一款“融合”模块沙发系列,获得了行业好评和奖项,也让他声名鹊起。尼格罗对机械和模块系统很着迷,有着极其敏锐的内省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