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尼格罗的模块化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ngda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师菲利普·尼格罗(Philippe Nigro),1975年生于法国尼斯,1995年获得里昂LMartinjere工业设计BTS证书,两年后获得巴赫Ecole BoulIe产品和家具设计DSAA学位。1999年起,他成为独立设计师。2009年,由法国Via组织与写意空间合作推出的一款“融合”模块沙发系列,获得了行业好评和奖项,也让他声名鹊起。尼格罗对机械和模块系统很着迷,有着极其敏锐的内省精神和观察思考能力。他力图避免工业化大生产贯有的对称原则,而将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不对称性还给人们,并在这条路的探索上获得了认可。
  
  横块化与机械化
  
  尼格罗曾在里昂和巴黎学习产品和家具设计,但毕业之后立即决定去米兰体验“意大利设计氛围”。米兰在尼格罗看来是最适合年轻设计师的地方:“设计已经完全融入了米兰的日常生活,每个人的家里都拥有一两件设计杰作并且知道那是出自谁人。在米兰做设计实在太刺激了,你当然也可以在法国或者美国或者任何地方做设计师,但在这里你能思考和尝试更多。”这位才三十多岁的设计师的作品已频频出现在巴黎家具展、米兰家具展、圣埃蒂安纳国际设计双年展等诸多国际性设计展之中。
  尼格罗在2005年开始与Via进行长期合作,为其设计了“螺形架”、“储存单元”以及“融合”模块沙发等,这些作品都带有模块化设计的特征,例如“融合”模块沙发就是一个系统,设计师将几个色彩明艳的软垫座椅设计成彼此相嵌合的组合沙发,使用者可以根据人数的不同,增加或删减沙发模块,还可以根据使用者各自的体态选择不同高度的椅背,让人们坐起来更舒适。这件作品的概念加入了色彩拼贴的因素,设计师提供了27种颜色和不同的面料供人们选择。信奉实用主义的尼格罗坦言,自己只是继续自己一贯的努力:从形式和色彩上带来新的惊喜。
  机械化是他另一个设计特色,这体现在尼格罗两件传播甚广的作品中,分别是“夹板桌”和“双生椅”。“夹板桌”采用了夹具的原理,两支架腿夹紧桌面固定,不仅桌面长度不受限制,夹具还可水平方向调节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桌面。这种工业昧比较浓的结构被越来越多运用到室内家具的设计中。“双生椅”,两张椅子,一张为金属材质、一张为木头材质,可分开单独使用,也可套合在一起变成一张椅子,尼格罗特别强调了两者分别采用单一材料方便回收的考虑。
  
  与用户共事
  
  模块化设计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现代设计萌芽时期的德国。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在1908年到1912年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电茶壶。通过使用可互换材料或部件以及不同风格的手柄,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制造商节约了成本。这种标准化和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在当时对现代设计的确立意义非凡。模块化、可替换性以及机械化生产等设计概念的形成,促使设计师与制造商开始考虑消费者选择和产品的多样化问题。
  今天设计师运用的模块化设计手法与计算机软件和模型在设计程序中的普遍应用密切相关。由一个元素或单元的构想,开发出不同形式的组合,发展成一个系统,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这种设计手法在法国著名设计组台布鲁菜克兄弟(RonanBouroullec&Erwan Bouroullec)的作品中也常见到,如他们2000年设计的储物架“砖”,2002年设计的“云”等。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使用者的体验,而非产品的物质形态成为设计师关注的焦点,具体体现在对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简便的操作、对目标任务的针对性等非物质过程的考虑。
  设计师为了参与到把设计视为一个不息的过程的更富概念化的定位理解中,他们必须摆脱作为品味和物质形式仲裁者的传统角色,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强调自己不关注所谓的“风格”,而设计研究方法和独特的视角成为不同设计师创作和立足的切入点。尼格罗就曾表示,对他来说,风格是对设计的限制,他避免陷入一种风格,这让他能更为自由的创新,一个项目的目的和指向能自然而然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模块化设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与数字时代相通,正是越来越迅速的传播媒介引发了新的速度革命,各种传播媒介的引入和形式的多样化进一步瓦解了物的真实形体,设计师所要面临的任务不再是如何延长设计对象的持久力,而是如何将短暂、真实、鲜活的时间融入设计、并能被人们所感知。设计是一种任何人平等参与的创造性行为,由此使用者的体验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模块化的设计为使用者的参与设置了路径,这种一定程度和一定条件下的自主性,使得设计结果呈现丰富的多样性。
  今天日用品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明确、客观,而是多视角、多样化、不连贯的,这种趋势也导致了人们对设计价值认知的转变。日常生活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创伤日益严重,这成为人们探索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也是设计能带给用户的体验之一。就此而言,尼格罗的设计征程才刚开了个好头,后面的路还长。
  
  DESIGN vs.菲利普·尼格罗
  
  DESIGN:能回我们描述一下您独特的设计方法吗?
  尼格罗:观察现有的产品并且尝试改进它们。我通过素描、手工模型来理解设计,电脑也是个很棒的工具。我的灵感来自于旅行、展览、电影和日常生活。在设计中,我高度重视愿想和实验性。设计研究也是获得快乐的途径,通过调研能给我以形式和体量方面的启发,增进我对于材料、色彩和技术的知识。这种研究不是“风格”研究,而是对怎样给使用者和我,带来快乐的研究。设计之始的愿想阶段开启最终产生独出心裁解决方案的旅程。我还喜欢探索系统性的奥秘(机械原理、色彩、塑料等),对我而言,它们是表达重要观念的基本要素,也是设计革新的原发力量。
  DESIGN:在您的设计生涯中,经历了那些关键性的转变?
  尼格罗: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建筑游戏、二手物品,我还喜欢把一些东西拆开来,理解它们的运作原理。后来我选择学习艺术与装饰艺术,因为在法国,你可以比较早就开始这种类型的学习,并接触到应用艺术这门学科。所谓应用艺术,包括时尚、室内、平面和产品设计。我前往里昂学习产品与家具设计,后来到了巴黎。我选择设计的首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直接生活在日用物品包围的世界,让我着迷的是,它们全是被设计出来的,它们背后的故事让人心动,一件产品能够产生,必定是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从远古以来,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被思考过的环境里。所以,通过在学校里学习艺术与设计史,我越来越对改进物品的事业感兴趣,不论是在形式上、功能上还是智识上,日常生活因为设计而美好。我还认识到,产品并非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它还是传递信息与概念的载体,设计承载意义的软性的这一面很抽象,但操作起来却是具体而技术化的,与工业体系和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
  DESIGN:您怎样看待设计师得宣传?您怎样说服客户和投资者接受您的方案?
  尼格罗:“宣传”和“说服”并不适用于我。我不会把这两种技术运用于任何人。令我舒服的合作方式是某些人对我的构想感兴趣,他欣赏我所做的,并能够在脑中勾勒出我们合作后产生的产品。
  DESIGN:您怎样平衡设计师的自我世界与外面的那个商业世界?
  尼格罗:在方案实施之前有很多路要走,你需要的是耐心与激情。之后,你还需要了解思考的方法和产业工作的模式。一件产品诞生于外界巨大的限制与设计师的自由思考两者张力的缝隙。我知道,有时尊重原创的想法是非常难的,但有时,好点子也来自于这种对抗。商业世界很残酷,我们必须互相了解。创造出有用且永恒的东西的欲望,要远胜于仅仅是为创造而创造的思想,后者将会破坏环境和全球文化。
  DESIGN:您怎样看待设计和媒体,怎样增进两者间的理解?
  尼格罗:给设计以更多的空间,向大众解释生产和创造一件产品的过程。深入设计的方方面面,把这些解释给别人听,但不要枯燥。也许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大家,环绕在我们周围的事物,均需要脑力与热情才能被创造。
其他文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始,作为一门关注人机交互体验的新学科,交互设计就由世界著名的美国创新设计公司——IDEC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Bil Moggridge)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最初定名为“软面(soft Face)”,相对于当时工业设计界更多关注于产品的“硬体(Hard Ware)”,暗示IDEC对产品“软性”设计的强调。尔后才在80年代末将其改名为“Interaction Design
期刊
1986年1月出版的《无印良品白皮书》中,田中一光对日本自主品牌的思考是这样的:“再次仔细思考后我发现,其实自有品牌原本就不适合参与名牌战线的竞争。也就是说,如果跟随在名牌的步伐之后,自有品牌是永远无法崭露头角的。”20多年过去了、如今,无印良品成为了区别于所有世界品牌的“名牌”。而从始至终,从无印良品的总裁到设计师,直至每一位员工向顾客推广的却一直是“无品牌”的消费理念。  可以说,在今天谈到日
期刊
2009年9月24日至10月15日, 由Desis C h i n a (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米兰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举办的“崇明DESIS Workshop”联合设计项目深入上海周边的崇明岛展开。崇明岛是上海周边的一个典型岛屿型乡镇,居民生存形态与上海的生活状态不同,可以在这里找到最质朴的自然气息,同时也不乏从繁荣都市飘然而至的时尚感。  这期“崇明DESISWorks
期刊
在今年1月5目的CES大会上,卡西欧推出了一款名为TRYX的相机新品,这款相机在会后被CNET评为本届展会的最佳设计产品。这款相机是由卡西欧美国子公司与其总公司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联手推出的。TRYX的外形另类,它能让使用者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外观与与市面上的相机截然不同。采用了可旋转的边框设计,让摄影不再有死角。TRYX的使用者能够体验到更多拍摄功能,可能在使用中的某些隋景是以往想象不到的,比如可
期刊
高级文化,低俗文化,流行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凭空想出了关于视觉趋势先入为主的观点,而用一本薄薄的书,你无法一一将他们说清楚。“趋势”这个词富有多重含义。任何人在评价看到的事物时,都有一套价值评价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并非一个自觉的选择,尽管其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反应态度和对文化的感知。设计所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它能使人们在情感上对文化作出反应。因为创造者不仅仅是设计师,更像是文化缔造者,所以他们必
期刊
今天,在谈到设计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设计文化”这一概念。因为设计不仅与文化相关,设计自身便是一种文化。那么如何解读设计,理解其中的设计文化呢?《设计文化:理解平面设计》一书,从平面设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设计文化的视角。作者史蒂文·赫勒(Steven Heller)是美国平面设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拥有资深艺术总监、新闻记者、批评家等多重身份,其研究成果遍及插画、版式及平面设计历史研究领域。
期刊
刚拿到书就感到一种朴实的质感,和似曾相识的自然与温情。尚未翻看内容,装帧设计本身在触感方面独特的处理已成功地将戋吸引,如同日式庭院沙盘纹理的圈纹跃然于封面,略有蜻蜒点水般的自然之美,加之回折式的文字包纸将圈纹半遮半掩,日式风范被含蓄且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手感设计之于文化层面,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文化和茶道文化。日本最普遍的神道文化认为世界中神是无所不在的,这种思想逐渐演化成万物皆有灵的人生观,对
期刊
一直以来,PC、手机、互联网、通信行业是创新最为密集的行业,而家电行业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成不变。电视,从CRT到LCD,再到LED,都只是硬件上的升级,而并未改变人看电视的方式和习惯。而在空调行业,这几年各大厂家谈的最多的是空调的变频技术,认为这是创新,也有些企业希望借助变频空调作为主要卖点。其实,空调变频技术是大势所趋,就如同LCD取代CRT一样,都是硬件上的技术升级,而并非真正的创新。一旦各家企
期刊
国内研究设计方法的书为数不少,但大多是谈具体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在理论、哲学层面介绍设计方法的并不多见,且这一领域的研究容易雷同,较难出成果。而此书是一本大部头的著作,是作者倾注十多年的心血而成,体系较为完整,论证思想独到,案例丰富。  本书把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步骤、过程分解,形成理论化的研究系统,把无形的学术研究行为总结成具体、可以传授的知识系统,令人更容易对研究成果价值有清晰、直观的判断;这本著作
期刊
梭罗曾说:“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不住在它岸边的人,不常去游玩儿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这句话延伸开来,也就是将话题的探讨范围聚焦于我们感受与体验的生活环境。在时代飞速变迁的背影下,我们的生活依然在沿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更多的岁月痕迹。在2011年年初,草场地艺术区北京空间举办了“那些最为卑微的风景”青年艺术家联展。与上几辈艺术家创作中家、国及深刻的社会形态痕迹相比,他们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