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源 极清浅而极深刻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bobo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不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要极清浅而极深刻,是要在深和浅的两个方向同时掘进,是真正掘进了而又仍是一个审美整体,是‘不以浅害意’。它同时又是你的真正真诚的身心投入,那里要有你的真生命”

书生文人


  刘绪源戴金属框眼鏡,笑起来很斯文。作家黑鹤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见刘绪源的情景:刘走过来,仔细询问小说《驯鹿牛仔裤》中的细节,轻声细语,十分诚恳。黑鹤开始还不知那人是谁,对他的印象是“高大、清瘦,温和、平静,身上有一种大型食草动物般顺应天性的悲悯与温良”。
  熟悉后,也许你会发现他是天真童稚之人。作家毛芦芦回忆,2016年,刘绪源和家人到浙江参加一场新书发布会,休憩时随着她到万田看桃花。桃花山下,他们遇到大群白鹭,刘绪源激动得差点跳出车去:“哇,这么大的鸟儿呢!大鸟!大鸟!”
  在做学问上,刘绪源则像老式文人。
  刘绪源激赏那些“洒脱地游走在各种学问之间的、素养深厚而心态自由的文化人”,自己亦治学广博,古今中外凡感兴趣的,皆肆意汲取和书写。在作家赵丽宏眼里,刘绪源是一个“真正的书生”,对作品赞叹批评的背后都是深刻品读。作家赵霞系统评论过刘绪源的学术研究。她认为,刘绪源的治学个性也有着灵性的文人气度,在崇尚分工的当今尤为珍贵,“那不是把文学或文化用模子切碎了,分其一角而治之,却是勉力‘以完整的个人,对应较为完整的文化’。”
  其实他只完整读过小学,上了两年初中,“文革”就开始了;然后做电焊工,此后转行、著书全靠自学。
  他对文学的热乎劲倒来得挺早。2001年,为倪墨炎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做序时,刘绪源写发生在1960年代末某一天的故事:“那时我已能读懂《彷徨》并能成段地背诵《祝福》和《伤逝》了,但周围实在没有能交流此方面心得者,忽然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有人手持一本旧杂志,上面有论子君和涓生的文章,在一刹那,我直觉得热血往脑门上涌,真想动用一切手段把它弄到手。”当然,后来什么也没发生,那位潜在的知音很快下车,消失在上海嘈杂的人群中,只是刘绪源记下了这强烈的空落和眼馋。
  1970年代中期,刘绪源去复旦大学读过一年哲学。他大量阅读,每天要在复旦的文科阅览室坐五六个小时。
  2010、2011年,刘绪源与李泽厚做过两次对谈(对谈内容后来收录于《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两本书中),内容涉及哲学和美学。一次谈话间隙,李泽厚问起刘的读书路径,他有意答:“对哲学,我其实是受过一点专门训练的。‘文革’时,我在复旦读过一年哲学……”李泽厚边笑边摇头,“你肯定不是靠这个。你想想,那么多正规哲学系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有几个真正读进去的?”
  后来,刘绪源没有随大流读夜校,而是持续自主学习。“我舍不得时间,我坚信我的自学已经超越了那些课程所涵盖的阶段,宁可没有以后的晋升和更高的职称,也要按自己的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他说。
  他涉猎广泛,在一篇篇文字里,形成了颇具深度和系统的研究。199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学术专著《解读周作人》,在丰富的文献细读基础上,对照周氏兄弟的作品、散文观、性格,阐释周作人其文其思,在学界有了影响。
  从前周作人做《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系列讲演,不谈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钱锺书撰文提及此事,周的回答是,他谈的散文要“能当饭吃”,而非“瓜子”之流的漂亮小品。刘绪源也不喜八股式的书话体——风雅漂亮,不费心思,好看而令人无所获;如周的《知堂书话》,方为“真正有话要说才精练写出的篇什”。故此,刘绪源的行文中有周的“简单味”,有“趣味的展现与个性的自由发挥”,但无摆架子的学究气。
  多年来,刘绪源产出颇丰,对作品要求严格。三年前《我之所思》出版时,他写道:“我知道这几年也曾写过几篇较为圆熟的小品,但到了编集子时,因篇幅有限,还是将它们刊落了。因为我更想让读者看到那些浸透思想的文字。”
  同年,刘绪源的另一部作品《前辈们的秘密》出版。他选取了周作人、俞平伯、张中行、施蛰存、李泽厚、王元化、钱锺书、张爱玲、黎澍、辛丰年、黄裳等不同流派、政见的文人,记叙、回忆、思考,认定这些“专家之上的文人”是贯通、激活中国漫长文化积淀之辈。从上述研究对象,也可窥得他心仪的为文面貌和学术心性。

不以浅害意


  童话作家新美南吉有篇名作,叫《去年的树》,讲的是一只小鸟和大树成了好朋友,冬天时相约第二年再见。到了春天,树被砍了,小鸟追到山谷,又发现树被切了细条,做成火柴;它飞到农村,最后一根火柴已经被划掉,点了煤油灯。故事最后,小鸟对着灯,唱起去年约定的歌。
  这篇短小的童话没有任何道德规训,讲的只是永不可逆的离去,是人生无可回避的处境和情感。刘绪源很多次提起这篇小说,认为它代表儿童文学该有的深度:“不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要极清浅而极深刻,是要在深和浅的两个方向同时掘进,是真正掘进了而又仍是一个审美整体,是‘不以浅害意’。它同时又是你的真正真诚的身心投入,那里要有你的真生命。”
  刘绪源从小爱读儿童文学,1980年代初,他在新创的《儿童文学选刊》上读到理论家周晓的评论,大受启发,很是钦佩;又见周晓关于《弓》与《祭蛇》的评论受到批评,“不由有一点不平之气”,写了篇短文《从别林斯基的话说开去》,文章很快在《儿童文学选刊》上发表,引起了些轰动。很多年后,周晓告诉刘绪源,这篇稿子让他颇有种“似从天外飞来”的感觉。
  从此,几家儿童文学刊物频频向刘绪源约稿,除了成熟作家,他还评论了陈丹燕、秦文君、班马、周锐等当时的年轻写作者,在儿童文学中“越陷越深”。
  1988年,他在《儿童文学研究》上发表了《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评》,对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的“教育儿童的文学”观提出商榷,并首次明确提出“儿童文学的价值首先是审美”。此后多年,他持续论证和阐述这一观点。
其他文献
夜晚的巴音河海子诗歌陈列馆外的“幻影”通向“今夜我在德令哈”酒吧的楼梯  傍晚时分,德令哈的天仍亮着,空气清冷通透。  我沿着柴达木东路朝巴音河方向走去,空旷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偶尔有几个孩子嬉闹。轨道交通还在建设,锈色的铁轨连接着一个个无人的站台。  巴音河自北向南穿过这座城市,粉绿色的河水裹着云影奔流不息。  海子诗歌陈列馆就在河西岸的白杨林中,这是一座中式仿古建筑。三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却赶上当
林培源青年作家,1987年生于汕头澄海,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曾获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已出版长篇小说《以父之名》《南方旅店》、短篇小说集《第三条河岸》《钻石与灰烬》《以父之名》等,201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神童与录音机》。文学新人  在作家阿乙眼中,写作是一场激烈的竞争。他伤痕累累,干掉了很多人,也害怕被干掉。怀着“急功近利或者说疯狂”,他
安东尼奥·加德斯弗拉明戈舞《卡门》  2013年年底,突然遇到了好多卡门。光是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就见了3个。  先是智利圣地亚哥国家芭蕾舞团的版本,再是国家大剧院的自制歌剧,最后是西班牙安东尼奥·加德斯舞蹈团的弗拉明戈舞剧。和其他经典一样,卡门的故事已经到了陈词滥调的边缘,每一个后来人都想从中榨出点新意。  玛希娅·海蒂的编舞把肢体和叙事巧妙融合,服装和布景经过简化,整体更趋现代。歌剧向来肃穆
乌帕塔尔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第二大历史古城,这座城市最早因为悬挂式单轨列车闻名,再之后享誉世界大概是因为舞蹈家皮娜·鲍什。从1973年担任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re)艺术总监到2009年突然离世,整整36年,皮娜让这个舞蹈团举世瞩目,也让自己成为影响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剧场艺术家,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出口文化。皮娜离世九年,外界对乌帕塔尔舞蹈剧场有
阿马利娅·乌尔曼生于阿根廷、长于西班牙,就学于伦敦圣马丁,如今生活和工作在洛杉矶。她今年29岁,作品却已经进入了艺术史。一个艺术家进入艺术史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使用她/他的时代的最新媒介。但不是用电脑作画或者把油画放到网上卖就是创新,而是抓住这个媒介所寄托的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状态。她的第一次中国个展《优越》在北京举行,包括了15张摄影和4部录像作品。    阿马利娅的第一个Instagr
“丛林”是位于法国北部加来附近的露天难民营,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后,叙利亚等国家的难民涌入此地,遥望着英吉利海峡,艰难生存,又被迫离开。他们有的成功抵达彼岸,有的仍在继续等待。  援助难民的志愿者表示,它在2016年被拆除前,已经聚集了9106位难民,这曾是他们漫长迁徙的中转站。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欧盟收到超过20万份难民首次庇护申请;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申请数量突破3
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二战时期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让-保罗·萨特的朋友,西蒙·德·波伏娃的情人,前新闻记者,《现代》杂志(Les Temps Modernes)现任主编,欧洲研究生院(EGS)讲师,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录电影《浩劫》(Shoah,1985)的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死对头,上世纪50年代朝鲜一位女护士(Kim Kum-Sun)的迷恋者,三位女人的丈夫,两个
不出意外,韩剧《melo的体质》即便面临收官也不会有收视率上的奇迹了。挟《极限职业》创下韩国电影史票房奇迹的青年导演李炳宪初次执导台播剧,交出这样一个成绩的确是有点可惜的。因为这部剧实在是太反套路反常规,从开播就注定只会是一小部分人的心头白月光,比如我。  跟日剧一样,韩剧也有一个套路系列负责“丧”,以前年热播的《我的大叔》为代表,但即便是丧如大叔,最后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结束了
2019年第36期社会报道《 郭建梅 从受侵害着身上看到了力量、人性之光》  郭建梅最后没有去瑞典领取“生活方式楷模奖”,她对此满怀遗憾。  她做了24年公益律师。  第一次采訪郭建梅的时候,我约了摄影记者同去。郭律师希望再约时间拍照,她说当天没有倒饬自己,有些不好看,要改天再拍照。摄影记者只好无奈地走了。  采访完郭建梅,把她送出门外,回办公室的时候,接了一个电话,尚未保存的手机录音因此彻底消失
“唯一的要求,我们都‘有病’”  2017年11月4日 23:36  77剧场伫立在一片冰冷的黑里。深夜11点半,铁皮屋里的架子鼓、吉他、贝斯声才停,门缝里透出的橙黄从一条线慢慢开成一道扇形,两张轮椅从光里磕磕绊绊地摇出来。铁门有个两三厘米的小槛。第一张轮椅在槛前停下,上面的女孩使了点劲,把车轮往后扳压了些,好让轮椅前端微翘、斜压槛上,再借力把轮椅整个摇过去。  “啊。”女孩轻唤出声。轮椅倒是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