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实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形成了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往的“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课堂变得“畅所欲言、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背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课后完成的作业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反差。这让我们又不得不扪心自问:课堂教学真的有效了吗?应该如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笔者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课堂上,只有给学生创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启发、引导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这样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大限度地去引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在课堂上采用鼓励、表扬、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就像山涧里的一股清泉流进心田,沁人心脾,创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有时可在课堂上故意提出错误的推理和结论,与学生一起开展辩论,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二、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内容时,我在讲清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后,指导孩子们动手做了一个数学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游戏的方法是:让孩子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纸板要适当多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圆点的纸板,用作小数点。游戏开始,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上头顶,?连同小数点排成一横行,组成一个小数(熟练后也可组成一整数),让全体同学读出这个数。然后由老师或学生干部发令:“这个数扩大100倍(也可说乘以100)!”于是拿小数点的同学开始移动,他向右移动两个位子,刚才的数起了变化,全体同学再齐读这个变化了的小数。如果移动后,遇上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或小数末尾是“0”,拿“0”牌的同学要把牌放下,表示去掉“0”;如果遇上数位不够,拿“0”牌的同学要凑上去,以表示补上“0”。这样扩大、缩小反复做几次,同学们不但能熟悉小数扩大、缩小时小数点的不同移法,还能掌握小数中的“0”哪些该去掉、哪些不该去掉、什么时候又该补上“0”。可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尤其要注意操作活动中的调控,使其更加顺利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应用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如在讲授“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玩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往的“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课堂变得“畅所欲言、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背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课后完成的作业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反差。这让我们又不得不扪心自问:课堂教学真的有效了吗?应该如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谈谈笔者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课堂上,只有给学生创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启发、引导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这样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大限度地去引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在课堂上采用鼓励、表扬、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亲切关怀就像山涧里的一股清泉流进心田,沁人心脾,创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氛围,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有时可在课堂上故意提出错误的推理和结论,与学生一起开展辩论,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
二、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内容时,我在讲清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后,指导孩子们动手做了一个数学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游戏的方法是:让孩子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纸板要适当多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圆点的纸板,用作小数点。游戏开始,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上头顶,?连同小数点排成一横行,组成一个小数(熟练后也可组成一整数),让全体同学读出这个数。然后由老师或学生干部发令:“这个数扩大100倍(也可说乘以100)!”于是拿小数点的同学开始移动,他向右移动两个位子,刚才的数起了变化,全体同学再齐读这个变化了的小数。如果移动后,遇上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或小数末尾是“0”,拿“0”牌的同学要把牌放下,表示去掉“0”;如果遇上数位不够,拿“0”牌的同学要凑上去,以表示补上“0”。这样扩大、缩小反复做几次,同学们不但能熟悉小数扩大、缩小时小数点的不同移法,还能掌握小数中的“0”哪些该去掉、哪些不该去掉、什么时候又该补上“0”。可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尤其要注意操作活动中的调控,使其更加顺利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应用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如在讲授“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玩投沙包的游戏。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下边的人再依次投,这样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