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彩华章》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剑一直横贯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之中。两汉时期是中国剑文化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的剑器是多种工艺的集大成者,研究与复原汉代剑器的工艺有特殊的意义。本文结合考古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试图对汉代剑鞘制作工艺进行复制与探析。
  关键词:汉剑;剑鞘;大漆;复制;玉具剑
  一、汉剑漆鞘选材与修型
  汉代是中国剑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虽然其实战功能逐渐被环首刀取代,但在宫廷中依然盛行。在此发展历程中,剑承载着许多文化精神内涵,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剑文化[1]。就目前出土的汉代剑器来看,剑鞘的实物出土相对稀少,这与其用材有很大的关系。与西方木胎裹革的做法不同,中国古代刀剑的鞘材大多使用漆木混合材料,即以木头为鞘胎,其上覆以大漆保护与装饰。这种制鞘工艺极具东方特色,因中原文化的强大传播能力,此制鞘技艺对整个东亚地区同种类器物的制作影响深远。与现在龙泉地区生产的、使用红木等硬木类制成的“汉剑”剑鞘不同,真正的汉代剑鞘木胎主要选用杉木,原因有三:其一是杉木大量生长于我国长江流域与秦岭一带,树木成材较快,数量庞大,易取材。其二是杉木质地较软,纹理直、易加工且耐腐蚀。其三是杉木比重较轻,制作成鞘可以控制鞘重,减少腰部的负重,提高佩剑舒适程度,例如徐州汉墓中出土的汉剑上依稀残存的木胎。
  此次我们复制汉代剑鞘,采用存放五年左右的老杉木制作鞘材,老杉木因存放时间久,经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火气已尽,木料性质趋于稳定,所制物品不易变形。将两块木料切割成大小、厚度、宽度相等的板材,木料尽量取自同一棵树,剑槽完成后即可开始胎体的修型。将剑身放置于木条上,于木条上绘制剑身形状以便于依形开槽,这样制作的剑鞘与剑身贴合度较好,剑身不会从剑鞘中意外滑出。槽开好后将两片木条粘合,鞘室完成[2]。
  木胎修型分为两步。第一步,使用大的刨子、锉刀进行粗坯的制作,修出剑鞘的大体形制即可。第二步,使用小刨子、微型锉刀、砂纸等工具进行造型的精修,最终完成剑鞘造型。在粗坯的制作中应该注意剑鞘是否平直,避免剑体插入后与剑鞘方向不一致。根据目前的出土资料,如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具剑剑鞘残留,汉代剑鞘厚度在1.5~2mm,考虑到古剑经千年埋藏,漆鞘有收缩,剑鞘壁厚度控制在2.5mm以内为妥(图1)。
  剑鞘造型以安徽天长市博物馆藏汉代玉具剑为主要参考依据。经测量观察总结:剑鞘长度与剑条长度相仿,平面上距鞘口50cm处进行收腰造型,剑鞘整体均以反弧线条进行修饰,整体犹如竹节一般,视觉上古拙灵动。距鞘口18cm处放置玉剑璏(《说文》:“璏,剑鼻玉也。”),黏接于剑鞘之上,用以穿系于腰间的装饰玉称为玉剑璏[3]。在横截面上,剑璏位之前为菱形,之后为梭形,剑璏位之前的菱形截面上于起棱处进行起脊,鞘口起脊起到了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使剑器在反复收鞘之后鞘口不会裂开。剑鞘整体造型的几何形变较为复杂,精修塑形的难度较大,对制作者的几何把握与审美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塑性完成后使用200、600、800目砂紙依次进行手工打磨,直至抚摸无明显阻塞感(图2)。
  二、漆鞘的刮灰底漆与裹丝
  使用生漆腻子进行打底,其制作方法、用途与现代木工腻子相仿,唯一的不同为瓦灰调配生漆为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古法制作。腻子调配完成后使用木片均匀挂涂于木胎之上,待生漆腻子置于荫房阴干后,使用400目砂纸进行统一打磨,期间刮灰、打磨程序需反复多次进行,直至将木质纹理之间的裂隙、坑洼、气孔封堵住且木胎表面完全平整。
  就目前出土较完整的汉代剑鞘来看,几乎所有剑鞘都使用了“裹布”,例如海昏侯汉墓出土的玉具剑与南越王墓出土的剑器,包裹织物成分有绢、丝、麻布一类,此工艺与刮灰一道,俗称为“裹麻批灰”。使用此工艺的漆器可以增加其强度与耐用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缠丝鞘在汉代被“裹麻批灰”取代。
  将丝绢剪成长条形,使用生漆为粘合材料将木胎包裹起来,注意丝绢粘接木胎时要保持平整,不能有褶皱,以免对后续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待粘接干燥后,绢丝就与木胎牢牢粘合在了一起。之后再次使用生漆腻子进行刮灰打底、打磨。注意此次对刮灰的打磨工作应使用600目砂纸进行操作,以免磨穿灰胎,直至剑鞘表面光滑平整,再刷一道生漆即可。
  三、汉剑漆鞘面漆
  汉代剑鞘总体来说是漆器的一个器型,应归在战汉漆器的范畴之中。其大漆制作工艺与同时期的漆器工艺类似,故漆类的使用、漆色的搭配也与其他漆器相仿。在配色上,汉剑剑鞘大多为黑色素髹不施彩绘,此种配色在等级较低的剑器上多有体现。高级汉墓中出土的汉剑以红黑双色素髹为主流,少量汉剑饰以彩绘,应为墓主人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汉代在文化上亲近于楚,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4],尚红尚火。故红色在古代文化中带有一种宗教的寓意,所以漆器中髤饰红漆有吉祥的寓意。剑器本为凶器,但因其多为红色而传达出古人吉祥、守护的美好祈愿。在一些高等级汉剑剑鞘上,还有密密麻麻的菱形格纹组成的髹红漆面,这种漆面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此次仍以安徽天长三角玗汉墓玉具剑为主要参照对象,使用红黑双色素髹为鞘面装饰方法(图3)。在之前木胎“裹麻批灰”的基础上使用生漆对剑鞘通体进行涂刷,注意漆面涂抹均匀,各部位厚薄统一,髹漆后不应留有明显笔痕。因生漆的天然特性,整个髹漆的工艺步骤在每年5—10月份进行为佳,这段时间昼夜温差较小,干湿度适宜,有利于大漆材料的稳定与干燥,漆器完成后后期变化较小。置于荫房,待生漆阴干后使用600目砂纸进行打磨。打磨时应注意力度的轻重、打磨的方向与水的运用,并时刻保持砂纸与剑鞘的湿润,在鞘体的转角处应注意力度的把握,以免力度过重磨出木胎。每次研磨都应注意砂纸运动的方向是否保持一致,切忌不分方向打磨。打磨力度应自然均匀,对制作者有一定的经验与技术要求。研磨平整之后再次使用生漆进行通体刷涂,此步骤反复3~4次,且依次使用800、1000、1200、1500目砂纸进行打磨,每髹漆一次便使用更高一号砂纸进行打磨,直至器物表面在视觉上犹如镜面一样可反射景物且平整,触觉上如婴儿肌肤一样温润光滑。   目前出土的剑鞘在自然光下为黑色,在光源条件下为深咖色,据此可推测汉剑剑鞘大多未加入黑色色漆,而是因漆层的厚度与大漆的自然氧化变为黑色。高等级剑鞘上有黑色色漆的成分。在最后一遍髹漆时可适当加入黑色色漆,如前期生漆髹漆次数足够,色漆可不用调配。因生漆的特性,原色为奶白色,涂抹之后为透明无色,静置一段时间发生氧化,便會由奶白透明逐渐变为赭色,反复多次髹漆后层层叠加,则由赭色入黑。剑鞘色彩入黑即可,不必一定使用黑色色漆。
  四、汉剑漆鞘推光与髹红
  黑漆素髹完成后,将剑鞘置于荫房,待自然阴干后即可完成最终的收尾工作—推光与髹红。因完整的漆鞘出土较少,是否存在推光工艺有待考证。但就目前所见汉代高等级漆器,光泽均温润如玉,如马王堆出土漆器等。故笔者推测,同为漆器的高等级剑鞘应也有推光工艺,大漆通过推光工艺才能更好地展现器物的华贵。
  首先,大漆推光使用天然珍珠粉加以少许松节油,擦于软布之上。其次,使用软布对鞘体进行均匀擦拭,反复2~3次直至漆面光可鉴人、温润如玉,最后,用干净软布将鞘上残留的推光粉擦拭干净即可。推光步骤完成后即可髹红,古代大漆之红均为朱砂红,这与生漆中调配的朱砂密不可分,调制红漆时应注意生漆与朱砂的比例。调制完成后使用软刷均匀、匀速地上下刷涂于漆鞘的固定位置,即玉剑璏附近。待红漆阴干后再次髹漆,反复髹漆3~4次直至红漆有一定厚度且漆层均匀为止。至此,汉剑漆鞘基本完成,随后开始玉剑饰的装配工序。
  五、总结
  长期以来,剑的意象植根于两汉时期的文学、习俗、审美之中,但两汉时期的剑器工艺、形制一直没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析,此次依据国内出土汉剑遗存进行复制尝试,对探究先秦两汉时期的剑文化有一定意义,是一种实验性质的探究。虽然在此过程中受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对匮乏等问题的阻碍,但我们仍克服困难制作出一柄相对接近汉代风格的剑器。意图通过对器物的再现,领略古人的智慧,一窥两汉时期剑文化的辉煌,再现与重构古人的审美表征。
  冯修文
  1994年5月生,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助教,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
  参考文献
  [1]杨建明,张田妹.秦楚双源—南越王墓铁剑的设计美学思想探析[J].美术大观,2019(06):90-93.
  [2]冯修文.楚剑与汉剑装饰艺术对比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0.
  [3]吴萍.简论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J].丝绸之路,2012(06):32-33.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其他文献
摘要:湘西人民勤勞朴实,他们用自己聪明智慧的头脑在这片神奇的湘西土地上创造了名目繁多、瑰丽多姿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独树一帜,它是湘西最为经典、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精湛的技艺,特别依赖湘西地域文化活态背景生存发展。本文从湘西地区4个不同的应用领域入手,深度分析和探讨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湘西凤凰纸扎艺术;文化内涵;丧俗;巫俗;岁时节庆;庙
期刊
摘要:元代蒙古族一统中国,彼时中国处在蒙汉二元制的时代大背景下,倪瓒这位艺术家身处时代漩涡中,这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外部成因。独特的生平和曲折的经历,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内部成因。本文通过对其画作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倪瓒的画中境界—止水落花的寂寞。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寂寞之境的绘画不少,而倪瓒的画作十分具有代表性。文章从美学角度切入分析,对寂寞之境展开论述并加以扩展,引出倪瓒画中寂寞世界的丰富内涵。  关
期刊
藏鉴有约  耕 生      ■粉彩描金寿字八仙纹碗  ■鉴评:王蔚华  此碗口径13厘米,底径5.7厘米,高6厘米。敞口,斜收,碗中间起一圈凸楞线将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一周红彩描金寿字纹,下部:粉彩花卉暗八仙纹,两组纹饰均是祝颂长寿之意。圈足,底“大清咸丰年制”篆书红款。  咸丰在位十一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加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这些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国力极度虚弱。
期刊
摘要:辽王朝的捺钵制度是以辽代统治者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终辽之世,实行不辍。这一制度对后世的金、元、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捺钵;游猎  一、捺钵活动的主要内容  辽朝的捺钵制度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被称为春夏秋冬四时捺钵。辽朝皇帝四季会驻扎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辽史》都有详尽的记
期刊
摘要:青铜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财富自然是青铜器,它们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考古素材。玉器文化同样精彩纷呈,只不过相较于青铜器的高光时代,难免会有所黯淡。文章对在夏代传世文物中相对稀有、但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玉器文化作出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夏商玉器类比;玉兵;勾云纹  约4000年前,禹传位给亲生儿子启,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对后世统治者影响深远。封建社会也遵循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期刊
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经过岁月洗礼的民窑青花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青花瓷经历了朝代更替、荣辱沉浮、风雨喧嚣,依旧泛着细腻而柔和的光泽,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赋了其鲜活的生命力。在青花中,山水纹饰独树一帜,元代就出现了青花山水纹饰,历经明朝,青花艺术不断赓续发展、开拓创新,完美地将传统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出淡雅、清澈、温润的艺术特征,完美地诠释了“白
期刊
摘要:唐宋两个相邻的朝代,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还是在穿衣打扮、日常生活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还有仕女陶俑。从出土文物与历史记载来看,唐代陶俑数量远远大于宋代。从仅有的宋代仕女陶俑上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从唐宋仕女雕塑的妆容、服饰及审美差异上分析两代陶俑的不同,并追根溯源,讲述其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唐宋仕女;仕女陶俑;仕女形象  中国雕塑艺术在远古时代已存在,人们通
期刊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技法,创作者以手指、手掌、指甲、手背甚至手臂为工具,用肢体蘸取墨汁和颜料,然后直接在纸绢上进行勾勒、点染和涂抹等。据传,唐代画家张璪作松石“惟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后人认为这是有关指画最早的文字记载。但从唐代到清初,有关指画的记载很少,名家作品更是未曾见世,直到清康熙年间高其佩的出现,才为指画艺术开创出一个全新的领域。高其佩不但画法特异,在使用工具上也进行了彻底变革
期刊
一、恽寿平生平及生活经历  恽寿平,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原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南国余民、青蓑钓翁、瓯香散人、南田草衣、东园外史等。恽寿平是清初杰出的画家,与“四王”及吴历齐名,合称为“清初六大家”。恽寿平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没骨花鸟画和山水画,但他的书法艺术也是颇有造诣的,用笔缓和干净,更兼平和清秀,秀逸雅致,自成一派,被称为“恽体”。常州名士李兆洛曾在《养一斋文
期刊
京作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木作艺术的精华所在。京作家具美学体现了中国地域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需求,能够体现传统木作技艺发展、传承的典型特征。在现代社会,作为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京作家具因丰富的文化内涵、精致的工艺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流通性和市场化特点。现在有些产业集聚区“无中生有”,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所谓的类似制度或技术,京作家具的复兴是依托于旧有传统的,目的是延续传统家具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