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话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w0n9c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备受关注,对实体书店未来发展模式的探讨不断丰富,这不禁让人思考实体书店在城市中到底应担任怎样的角色。本文从构建对话的城市文化空间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实体书店的商业属性和它承担的文化功能结合起来,从实体空间设计、丰富经营模式、面向数字化转型三个层次探讨实体书店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属性,探讨实体书店作为对话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体书店;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251-02
  一、引言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即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在城市的聚合存在,不仅具有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又兼具文化空间具备的文化属性[1]。一般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集中从空间设计角度研究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筑等层面,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美术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空间,对书店这一具有商业属性的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较少。书店作为城市中特殊的文化场所,为市民提供了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已经成为体现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场所。
  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促进阅读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显得尤其重要。实体书店发展几经波折,为了生存,书店采取扩大经营范围、树立书店品牌、升级书店装修等措施,但在媒介日渐丰富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书店到底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获得人们的关注?
  观察许多成功的实体书店可以发现,书店早已从简单的图书售卖场所发展为多重体验的标志性文化空间。倪捷在2010年研究单向街书店时就发现,作为一家著名的独立书店,单向街书店不仅在卖书,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互探讨问题、实现对话、鼓励读者思考的公共空间[2]。实体书店已被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图书销售的场所,承担着更多的文化功能和生活功能,成为城市文化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强调服务至上、以情怀为本,追求提升读者体验,已成为极具设计感,使读者感知美、轻松享受闲暇时光的社交空间与生活空间。
  二、构建对话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一)实体空间中的构建——图书陈列设计
  为什么要将书店定位于构建对话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对话是人们获得参与感最强的途径之一,它要求人们接受处理信息,更要求人们对这些信息有所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参与方式不仅促进人们有效表达,更具有极高的用户黏性,因为用户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极强的参与性,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情感的付出,更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如果书店能提供一个舒适的公共文化空间,并且形成一个对话的空间,当然这里提到的对话并不是狭义上的对话,泛指所有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交互形式,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有人与物之间的对话、空间上形成的对话,甚至包括超越物理空间形成的网络空间的对话。
  谈到书店的更新换代,大家通常想到的是书店的装修设计和经营模式变化,却忽视了书店最基础的功能——卖书。大部分选择逛书店的人并没有特别强的目的性,因此,书籍的摆放和陈列便成了第一层对话——书店要将图书最高效地展示给逛书店的人。
  以笔者调查的书店为例,书店的陈列大体可分为四类,分别是主题类图书、新书、畅销书、出版方。其中按主题陈列是所有书店都会采用的标准,不同类型的书店中,图书种类也会有所差别,如新华书店这一类的书店更偏向于传统,会有党政读物这一主题,而像言几又、中信书店、西西弗书店这一类偏连锁的书店,图书陈列更面向大众,图书分类也集中在小说文学、心理社科,而像单向空间这一类独立书店,图书的主题陈列则更有书店自己的风格,会有电影、建筑、社会学等偏小众的主题书陈列。第二个是新书陈列区,主要告诉读者最近的新书,连锁类型的书店比较看重这一方面,新华书店的新书占比较少,独立书店往往会重点关注某些领域的新书,但关注不够全面。第三个是畅销书陈列,这一陈列主要集中在新华书店和大型连锁书店,有些连锁书店比如三联书店,甚至在店内陈列了一个畅销排行榜,通过直观的方式向读者传达畅销书籍的信息。最后是与出版方合作展出的书,这个往往受限,因为绝大部分读者对出版方的了解少之又少,但还是存在一些书店会为某个出版方制作专门的展位,在展示图书的同时,也在向读者输出出版方的信息。
  以上四种陈列均是书店和读者能够建立的第一步对话,但真正四个方面都做到完善的书店却很少。书店如果没有在读者逛书店的时候提供足够的决策购买信息,就很难在空间上和读者建立对话。
  (二)发展模式上的构建——丰富经营模式
  关于书店经营模式的探讨是最频繁的。如今书店早已摆脱传统新华书店只卖图书的限定角色,比如日本最成功的茑屋书店,其经营模式就是复合式经营,不仅是空间上的复合经营,还开设了“图书+CD+咖啡+文创”“图书+公寓”“图书+家店”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最早在台湾发家的诚品书店也是如此,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模式,把图书销售和其他产品有效结合,在升级购物体验的同时,增加了书籍相关衍生品的销售,在书店空间内融入了玩具、餐饮、展览、集市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把单一的书籍消费场所变成了集阅读、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美学文化消费空间[3]。如今许多连锁书店如西西弗书店、言几又都借鉴了这种模式,也有越来越多的独立书店在采用这种模式。
  除了提供餐饮服务、文创产品外,越来越多的书店愿意举办图书相关活动,这正是构建对话空间的第二层意义,更好地实现阅读之间的交流,阅读本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但由于我们阅读的是他人创作的作品,同时阅读行为是许多人共同进行的,这就产生了交流的需求,读者希望更好地了解作者传达的创作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读者之间也渴望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而以上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书店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新书发布读者交流会、新书签售会等方式得到满足,书店也刚好具有作者资源、读者资源,以及将这些汇集在一起的空间场所。   还有部分书店愿意举办工作坊,这种形式在阅读之外但又是读者切实需要的,举办工作坊活动可以丰富读者的娱乐方式,其中,和儿童相关的工作坊更是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为亲子间的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三)技术层面上的构建——数字化转型
  电商时代网络书店的产生给实体书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没有租金水电费等成本,网络书店的价格优势让实体书店的用户大规模流失。如今,许多实体书店为了发展,开始更积极地拓展网络书店,不仅通过小程序、APP等多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书店,更有许多书店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等社交媒体延伸实体书店的服务,使读者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另外,以往书店举办线下活动受到地理上的限制,导致許多人无法参与到实体的对话空间,但网络直播兴起后,越来越多的线下交流活动愿意以同步网络直播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对话的空间。不管是社交媒体的运营维护,还是线下活动的线上直播,实体书店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无疑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进行交流沟通。
  三、书店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
  (一)塑造城市文化地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建设趋于同质性发展,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空间,成为了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休闲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成了许多人关注的重点,加之书店近几年升级改造,一些优质的书店受到了许多城市的欢迎,钟书阁、猫的天空之城、西西弗书店等,由于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文艺的空间设计,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逛书店成为许多人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书店因为没有地域等先天条件限制,成为许多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一些优质的市场化阅读空间和场所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传递着城市所秉持的文化品位,如深圳中心书城、南京先锋书店[4]。书店可以成为城市对外交往的名片,提升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促进书店可持续发展
  实体书店的发展几经波折,它受到的网络书店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书店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属性又不可能被消灭,因此,出于对实体书店未来发展的考量,对书店未来角色的探讨是不可少的。近年来,探索多元化、复合化的书店经营,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与过渡,是城市实体书店应对生存危机的举措之一。将书店定位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放大实体书店的空间属性,重点发展书店所承担的精神文化价值,是让书店更好地生存、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国民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增加,但城市中现有的公共文化空间却没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互联网产业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多被网络世界占据,近年来兴起的短视频、直播更是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娱乐时间,这使得人们沉迷于网络世界,享受着快餐文化,沉迷在消费的物质的社会中。因此急需一个广泛存在的公共文化空间,让人们可以暂时远离网络世界,走到实体空间,走进书籍的世界,开始阅读,让书店成为每个城市的文化聚集地和传播地。
  四、结语
  实体书店的转型之路仍在继续,从单一售书到多元化经营再到公共文化空间,始终不变的是要满足读者的新型阅读需求。实体书店要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发展才会长远,也有助于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傅宝珍.实体书店向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转型探索——以南昌市青苑书店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06):61-67.
  [2] 倪捷.单向街图书馆:一个新颖的公共阅读空间[J].图书馆杂志,2010,29(11):89-92.
  [3] 李轶南,吴越.基于复合式实体书店的体验设计实践探索——以茑屋书店为例[J].编辑之友,2020(11):52-56.
  [4] 戴西伦.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研究现状及反思[J].中国出版,2020(20):45-49.
  作者简介:李小琴(1997—),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出版产业。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医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抗癌杂志”公众号的具体实践,讨论在人力物力俱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醫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为权威科普知识传播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医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61-02  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借助
期刊
摘要:宏大的主题宣传如何精准找到切口“化大为小”?近年来,《厦门晚报》深耕爱心主题宣传,通过新闻报道、线下活动、公益实践等重要切口,优化传播效果,让宣传“走向”市民。  关键词:主题宣传;主流媒体;《厦门晚报》;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87-02  一、引言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主题宣传是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也是主流媒体
期刊
摘要:科技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由于创刊时间较短,面临社会关注度低、学界不了解、稿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不占优势。为尽快提高《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编委会及编辑部采取了调动编委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新媒体;编辑;《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主张的接受理论,剖析《一剪梅》在新媒体端的爆红现象,进而诠释新媒体传播的“受众为王”特性,为研究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一剪梅》;受众为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59-02  一、引言  从YouTube(油管)到Instagram(照片墙)再到Tik
期刊
摘要:从大屏到小屏,到两者并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生产流程,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必将加速这一进程。但5G能否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目前还不得而知,因为在前沿通信科技领域,6G的研發已经开始。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体的工作方式、传输渠道、受众消费模式,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从业者纷纷在多平台表达、多形态跨界、多角色互动以及语言样态转变的形式内容中进行多方位尝试。本文以5G技术
期刊
摘要:《百姓影事》是长治广播电视台2004年创办的栏目化电视短剧,它的前身是《上党夜线生活版》,自创办以来深受当地观众喜爱,拥有一大批忠实观众。作为上党地区品牌栏目的《百姓影事》始终把剧本的选题、创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严格筛选选题,杜绝低俗之风,避免盲目追求高收视;第二,积极拓展选题,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让栏目剧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地方栏目剧;选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新闻栏目通过连接激活并整合各类资源,集纳、创作了海量短视频作品,形成关注点,对推动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收获了一大批“铁粉”,使内容得以拓展;另一方面,与受众建立了彼此心领神会的情感联系,创造了新型传播社区。本文以重庆本地民生新闻栏目“天天630”开播的“天天随手拍”栏目为例,探讨传统电视栏目的短视频实践之路。  关键词:“天天630”;短视频;连接整合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盐阜大众报》主动顺应媒体发展的潮流趋势,通过精心策划、积极创新,产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品质、有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使之成为提升媒体价值和引领主流舆论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重大主题;《盐阜大众报》;新闻报道;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85-02  一、引言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彰显权威性、提升影响力的有效路径。近年来,
期刊
摘要: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打造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是每个少儿图书出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中国孩子阅读计划·名家原创”策划的遴选国内儿童文学名家原创作品的精品出版项目,一经面世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说明只有切实从少年儿童需求出发,从内容到形式都下足功夫,才能打造儿童文学精品图书。  关键词:少儿图书;儿童文学;名家原创;内容与形式  中圖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承担了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本文以丁香医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公众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198条推送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探讨其传播策略。结果发现,丁香医生主要从事实导向与价值导向两条路径开展危机传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并通过积极主动发布健康科普信息,打造有温度的人设,体现其人文关怀。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丁香医生;新媒体;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