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的孩子见识少,对现代科技和现代技术知道得也较少,加上学校的条件差,学生耳闻目睹所获知识面窄,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浓,成为实施新教材的一大障碍。山区农村中学的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往往是开始兴趣浓,时间一长兴趣就没了。如何长期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值得很好思考的问题。记得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方面有常规方法,也有自己的怪招,特别是怪招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兴趣要从第一节课开始。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好第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做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利用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有一个小漏斗,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漏斗中,口面朝下,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我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会怎样,你们猜猜看怎样?”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会掉下来,然后让一个学生上来做这个实验,结果和他们猜想的完全不一样。又如关于大气压的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水往高处流”、“拔火罐”、“纸锅烧开水”,还有电学中一些有趣的现象的演示。还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鸡蛋在石头上轻轻磕一下就破,为什么把它放在细沙里面用人在上面踏就不会破呢?”……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惊奇现象导入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例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的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纸片盖在杯口上,再用手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如:学习惯性知识前,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使学生都跃跃欲试,兴趣被激发。
2、提问导入法。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小明同学在参加市运动会时得了一枚奖牌,不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有办法知道吗?”从而引入密度的知识的教学。又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故事导入法。在教学惯性之前讲牛顿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惯性的教学;在教学密度的时候可以讲阿基米德的“皇冠故事”……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STS”的渗透,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STS”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它强调是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内适量渗透一些“STS”的内容,能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本地生产生活实际编写了《初中物理STS教育教学手册》,在课内渗透。如在学《杠杆的平衡条件》后介绍杆秤的制作原理及如何识别缺斤少两的行为,如何认读杆秤;在学习《密度》和《浮力》的知识后,理解如何用盐水选种;学习《比热容》知识后,用水的比热比较大的知识解释农村在天气比较冷的早春季节育秧时为什么在早晨要放水,晚上要灌水的道理。这些既适合农村的实验需要,体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愿望。
利用诙谐、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算是我教学的一个怪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影碟机、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总结,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兴趣要从第一节课开始。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好第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做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利用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有一个小漏斗,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漏斗中,口面朝下,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我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会怎样,你们猜猜看怎样?”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会掉下来,然后让一个学生上来做这个实验,结果和他们猜想的完全不一样。又如关于大气压的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水往高处流”、“拔火罐”、“纸锅烧开水”,还有电学中一些有趣的现象的演示。还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鸡蛋在石头上轻轻磕一下就破,为什么把它放在细沙里面用人在上面踏就不会破呢?”……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惊奇现象导入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例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的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纸片盖在杯口上,再用手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如:学习惯性知识前,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使学生都跃跃欲试,兴趣被激发。
2、提问导入法。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小明同学在参加市运动会时得了一枚奖牌,不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有办法知道吗?”从而引入密度的知识的教学。又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故事导入法。在教学惯性之前讲牛顿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惯性的教学;在教学密度的时候可以讲阿基米德的“皇冠故事”……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STS”的渗透,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STS”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它强调是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大部分是在课堂进行的,因此在课堂内适量渗透一些“STS”的内容,能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本地生产生活实际编写了《初中物理STS教育教学手册》,在课内渗透。如在学《杠杆的平衡条件》后介绍杆秤的制作原理及如何识别缺斤少两的行为,如何认读杆秤;在学习《密度》和《浮力》的知识后,理解如何用盐水选种;学习《比热容》知识后,用水的比热比较大的知识解释农村在天气比较冷的早春季节育秧时为什么在早晨要放水,晚上要灌水的道理。这些既适合农村的实验需要,体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愿望。
利用诙谐、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算是我教学的一个怪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影碟机、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总结,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