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提到阅读时,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数应在400万字以上。”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不仅对语文教学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更使学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经验,体会生活与成长。
阅读自三岁始,却伴随人之一生。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除了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外,更应担负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责任。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创设阅读氛围,调动阅读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单纯可爱,对眼前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好奇,睁着一双大眼睛想猜透这个世界的所有秘密。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很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安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阅读一篇文字。
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成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创设适合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形成愉快的阅读体验,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使学生在阅读的乐趣中逐渐明白阅读的意义。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树立大语文观,认识到阅读对学生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为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老师必须亲自投身其中,只有喜欢阅读并且坚持阅读,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比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班级开展“趣味读书会”,老师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篇由老师推荐的好文章,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探讨文章的有点、不足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讨论过程中老师只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归纳,而不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参与阅读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发现阅读竟然如此有趣,不仅可以交流观念和思想,还可以增进知识与友谊。
如此,学生在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里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就很容易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由最初的不愿意阅读,不阅读到愿意去阅读,甚至到一日不读心难安的程度。
二、明确阅读意义,引导有益阅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每一位学生学习、做人、处世最初的基石。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基于对知识的追求,更基于对心灵洗涤,对灵魂熏陶的需要。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不仅蕴含着崇高的历史美、深刻的理性美、广博的人文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的民族生生不灭的灵魂。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它包含着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其深度和广度已为后世所无法超越。
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比较敏捷,遣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的书籍越多,人的学习力、鉴别力也就越强,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把握得就越灵活,越到位。
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在明确了课外阅读之于小学生的意义之外,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益阅读,进而与教学结合,产生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小学生对那些故事性比较强,情节曲折离奇,新鲜有趣的内容最感兴趣,体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精悍短小的作品。就性别差异而言,男生倾向于情节曲折、科学性、刺激性比较强的作品,女生喜欢具有优美情景描写、美好故事情节的文章。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文章、书籍,引导他们进行有益阅读。
三、丰富阅读内涵,增强有效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努力创设有趣的语文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致,引领学生探寻阅读的深刻内涵。使语文课富有生机和活力,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得益彰。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想办法帮助乌鸦找到另外的喝水方式;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学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描写自己家乡大好河山的优秀文章。这样,既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阅读成果可以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可以是一篇仿写的文字,也可以是一次小组讨论的发言……其形式多样,不一而足。这样既是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鼓励和认同,也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享受阅读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和同学、朋友分享自己丰硕的阅读成果。
阅读自三岁始,却伴随人之一生。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除了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外,更应担负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责任。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创设阅读氛围,调动阅读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单纯可爱,对眼前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好奇,睁着一双大眼睛想猜透这个世界的所有秘密。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很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安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阅读一篇文字。
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成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创设适合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形成愉快的阅读体验,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使学生在阅读的乐趣中逐渐明白阅读的意义。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树立大语文观,认识到阅读对学生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实践。为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老师必须亲自投身其中,只有喜欢阅读并且坚持阅读,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比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班级开展“趣味读书会”,老师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篇由老师推荐的好文章,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探讨文章的有点、不足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讨论过程中老师只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归纳,而不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参与阅读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发现阅读竟然如此有趣,不仅可以交流观念和思想,还可以增进知识与友谊。
如此,学生在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里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就很容易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由最初的不愿意阅读,不阅读到愿意去阅读,甚至到一日不读心难安的程度。
二、明确阅读意义,引导有益阅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每一位学生学习、做人、处世最初的基石。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基于对知识的追求,更基于对心灵洗涤,对灵魂熏陶的需要。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不仅蕴含着崇高的历史美、深刻的理性美、广博的人文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的民族生生不灭的灵魂。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它包含着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思考,其深度和广度已为后世所无法超越。
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比较敏捷,遣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的书籍越多,人的学习力、鉴别力也就越强,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把握得就越灵活,越到位。
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在明确了课外阅读之于小学生的意义之外,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益阅读,进而与教学结合,产生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小学生对那些故事性比较强,情节曲折离奇,新鲜有趣的内容最感兴趣,体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精悍短小的作品。就性别差异而言,男生倾向于情节曲折、科学性、刺激性比较强的作品,女生喜欢具有优美情景描写、美好故事情节的文章。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文章、书籍,引导他们进行有益阅读。
三、丰富阅读内涵,增强有效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努力创设有趣的语文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致,引领学生探寻阅读的深刻内涵。使语文课富有生机和活力,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得益彰。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想办法帮助乌鸦找到另外的喝水方式;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学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描写自己家乡大好河山的优秀文章。这样,既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阅读成果可以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可以是一篇仿写的文字,也可以是一次小组讨论的发言……其形式多样,不一而足。这样既是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鼓励和认同,也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享受阅读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和同学、朋友分享自己丰硕的阅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