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和最基本的共同素养,是后天获得的素养,它除了本学科独特的素养外,还包括跨学科素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25-01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一、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综合表现为六个要素。第一领域是文化基础,它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要素;第二领域是自主发展,它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要素;第三个领域是社会参与,它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包括责任担当和创新实践两个要素。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社会学科特征又有技术科学特征,因此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而地理的素养包括:探究地理问题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素养、国家认同素养、国际理解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素养等等。由此可见,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科特质,是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升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要明确地球在哪里?地球存在的宇宙环境有何特征?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地球在宇宙中运动有何特征?其次要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何特征?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阅读、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2.增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例如:必修3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在讲解区域差异时,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对比学习,教师通过区域独特的图片和相关视频来展示三个区域的差异状况,比如航拍海南、航拍新疆、航拍哈尔滨等作为教学视频,让学生领略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底蕴,在观賞区域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的图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对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还需要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状况,只有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学习,学生才会了解我国的国情,最终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通过对“城市与城市化”内容的相关学习,城市演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4.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校内,我们展开“变废为宝—绿色校园”主题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先收集校园废弃物、然后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再对垃圾进行利用、创作、展示;在校外,在学习自然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认识、辨析植被等。
三、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核心素养理念。首先要求地理教师在在设计和组织教学任务时要将传统的“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为心”。例如:地理知识和技能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家乡的素养、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等等。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将“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明确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由浅到深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等能力。
2.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例如:必修1地球的圈层的内部结构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经验,煮熟的鸡蛋层理结构来讲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鸡蛋壳可以比作地壳,煮熟的蛋清(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很的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出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3.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例如:在“地球运动”时,在地理空间素养教育时,要求学生及时与数学学科空间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的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加强读图能力培养时,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相关绘图知识的掌握;在讲解喀斯特地貌成因时,教师要加强与化学学科知识的联系,通过简单明了的化学公程式CaCO3+H2O+CO2=Ca(HCO3)2来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4.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城里,学校建立了地理多功能室、户外气象观测站、天文观景平台等,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去操作、演示、猜想、验证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气候和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去户外气象站作实践记录,自己探索天气的规律等,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教育条件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农村,在学习讲解“区域地理—资源”时,教师也可利用当地寺院坪的风能、农户家的太阳能、大溪河的一级、二级水电站等,带领大家去参观学习,以真实存在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知识等。这样的综合实践培训,可以引导学习明白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他们在实践里感悟人类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是一种终身发展受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2):51-53.
[2] 郑开元.地理学科对学生发展学科素养培育的价值及其策略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82-84.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25-01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就是要求在教学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一、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综合表现为六个要素。第一领域是文化基础,它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要素;第二领域是自主发展,它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要素;第三个领域是社会参与,它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包括责任担当和创新实践两个要素。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社会学科特征又有技术科学特征,因此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而地理的素养包括:探究地理问题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素养、国家认同素养、国际理解素养、人文和审美素养、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素养等等。由此可见,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科特质,是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升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要明确地球在哪里?地球存在的宇宙环境有何特征?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地球在宇宙中运动有何特征?其次要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何特征?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阅读、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2.增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例如:必修3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在讲解区域差异时,把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对比学习,教师通过区域独特的图片和相关视频来展示三个区域的差异状况,比如航拍海南、航拍新疆、航拍哈尔滨等作为教学视频,让学生领略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底蕴,在观賞区域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的图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对国家认同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还需要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状况,只有通过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学习,学生才会了解我国的国情,最终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通过对“城市与城市化”内容的相关学习,城市演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4.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校内,我们展开“变废为宝—绿色校园”主题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先收集校园废弃物、然后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再对垃圾进行利用、创作、展示;在校外,在学习自然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认识、辨析植被等。
三、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核心素养理念。首先要求地理教师在在设计和组织教学任务时要将传统的“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为心”。例如:地理知识和技能素养,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关爱家乡的素养、关爱祖国的素养、关爱全球的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素养等等。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将“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明确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由浅到深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等能力。
2.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例如:必修1地球的圈层的内部结构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经验,煮熟的鸡蛋层理结构来讲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鸡蛋壳可以比作地壳,煮熟的蛋清(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很的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出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3.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例如:在“地球运动”时,在地理空间素养教育时,要求学生及时与数学学科空间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的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加强读图能力培养时,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相关绘图知识的掌握;在讲解喀斯特地貌成因时,教师要加强与化学学科知识的联系,通过简单明了的化学公程式CaCO3+H2O+CO2=Ca(HCO3)2来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4.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城里,学校建立了地理多功能室、户外气象观测站、天文观景平台等,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去操作、演示、猜想、验证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气候和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去户外气象站作实践记录,自己探索天气的规律等,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教育条件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农村,在学习讲解“区域地理—资源”时,教师也可利用当地寺院坪的风能、农户家的太阳能、大溪河的一级、二级水电站等,带领大家去参观学习,以真实存在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知识等。这样的综合实践培训,可以引导学习明白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他们在实践里感悟人类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是一种终身发展受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2):51-53.
[2] 郑开元.地理学科对学生发展学科素养培育的价值及其策略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