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数学问题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小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提出问题等循环活动中产生数学思维,掌握数学知识的一般学习与迁移规律。本文将从设计生活化数学问题、设计启发式数学问题、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三个角度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以有效问题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问题、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13-01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师组织知识教学活动,检测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基本方式,也是唤起小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技巧,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会以使用数学问题。但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数学教师所选择的数学问题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思考。当教师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小学生便会低下头,生怕老师选择自己回答数学问题。这个客观现实就表明小学数学教师所选择的数学问题并不科学、提问时机也不合理,小学生将问题思考看成是一个心理负担,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数学问题的有效性。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数学问题的有效性,改变问题导学的被动低效局面。
一、设计生活化数学问题
小学生不喜欢回答数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内心的排斥感与抗拒感,而这种消极情绪源自于数学问题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现实生活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唤起小学生的亲切感与熟悉感,引导小学生从现实角度分析数学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降低数学问题的逻辑性,帮助小学生准确理解题意,促使小学生展开主动思考。
就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教学中,笔者便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化数学问题:甲同学与乙同学约好在周末到教师家中补习功课,每小时能走20千米;乙同学每小时能走15千米,二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在距离教师家4千米处相遇,请问二人到老师家中共花了多长时间。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从两位同学行走的路程、时间与距离三个关系出发建立方程式,而这就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提出了较高要求,便于学生对方程知识产生好奇。如此一来,小学生便能将小数除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了解学好数学的价值。
二、设计启发式数学问题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将提问作为提醒学生“回神”的手段,通常是在看到小学生开小差、打打闹闹时临时提出数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常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小学生通常能够通过课本内容找出问题答案。但是,这种问题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毫无作用的,如果此类问题数量过多,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启发式数学问题,保证数学问题的启智作用,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展开积极的问题思考。
就如在“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中,笔者以“在算式6×8=48中,6和8是因数,48是倍数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引导小学生学习了倍数與因数概念。一开始,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于是,笔者则提出了“48是谁的倍数,6和8是谁的因数”这个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希望小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思维错误。借助这个问题,笔者规范了小学生在描述因数、倍数时的一般表达方式,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
为了快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数学教师通常会按照教案与教参所设计的标准答案要求小学生展开单一思考,限制了小学生解题思维的扩散与发展,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然而,开放式数学问题是指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通常有多个解法,需要小学生展开多方思维活动,更易于小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就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中,笔者以“复式折现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这个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数学对比,希望小学生可以借此发散自己的数学思维,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能力做好准备。比如,有的小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曲线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解释了这两种统计工具不同的使用条件;有的小学生对比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统计优势与不足,认为二者并无优劣,共同作用于统计活动;还有的小学生分析了这两种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归纳了这两种统计图的统一意义,等等。
总而言之,有效的数学问题是促使小学生实现数学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数学素养角度考虑,分析每一个数学问题对优化小学生思维结构与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保证数学问题的质量,以数学问题促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孝平.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9):59-60.
[2] 张玲玲.巧设“思维问题”,让学生“突出数学重围”——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提问技巧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3(23):53.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问题、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113-01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师组织知识教学活动,检测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基本方式,也是唤起小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小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技巧,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会以使用数学问题。但是,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数学教师所选择的数学问题很难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思考。当教师提出数学问题之后,小学生便会低下头,生怕老师选择自己回答数学问题。这个客观现实就表明小学数学教师所选择的数学问题并不科学、提问时机也不合理,小学生将问题思考看成是一个心理负担,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数学问题的有效性。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数学问题的有效性,改变问题导学的被动低效局面。
一、设计生活化数学问题
小学生不喜欢回答数学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内心的排斥感与抗拒感,而这种消极情绪源自于数学问题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现实生活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唤起小学生的亲切感与熟悉感,引导小学生从现实角度分析数学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降低数学问题的逻辑性,帮助小学生准确理解题意,促使小学生展开主动思考。
就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教学中,笔者便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化数学问题:甲同学与乙同学约好在周末到教师家中补习功课,每小时能走20千米;乙同学每小时能走15千米,二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在距离教师家4千米处相遇,请问二人到老师家中共花了多长时间。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从两位同学行走的路程、时间与距离三个关系出发建立方程式,而这就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提出了较高要求,便于学生对方程知识产生好奇。如此一来,小学生便能将小数除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了解学好数学的价值。
二、设计启发式数学问题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将提问作为提醒学生“回神”的手段,通常是在看到小学生开小差、打打闹闹时临时提出数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常是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小学生通常能够通过课本内容找出问题答案。但是,这种问题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毫无作用的,如果此类问题数量过多,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启发式数学问题,保证数学问题的启智作用,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展开积极的问题思考。
就如在“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中,笔者以“在算式6×8=48中,6和8是因数,48是倍数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引导小学生学习了倍数與因数概念。一开始,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于是,笔者则提出了“48是谁的倍数,6和8是谁的因数”这个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希望小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思维错误。借助这个问题,笔者规范了小学生在描述因数、倍数时的一般表达方式,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
为了快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数学教师通常会按照教案与教参所设计的标准答案要求小学生展开单一思考,限制了小学生解题思维的扩散与发展,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然而,开放式数学问题是指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通常有多个解法,需要小学生展开多方思维活动,更易于小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就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中,笔者以“复式折现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这个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数学对比,希望小学生可以借此发散自己的数学思维,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能力做好准备。比如,有的小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曲线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解释了这两种统计工具不同的使用条件;有的小学生对比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统计优势与不足,认为二者并无优劣,共同作用于统计活动;还有的小学生分析了这两种统计图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归纳了这两种统计图的统一意义,等等。
总而言之,有效的数学问题是促使小学生实现数学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数学素养角度考虑,分析每一个数学问题对优化小学生思维结构与训练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保证数学问题的质量,以数学问题促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孝平.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9):59-60.
[2] 张玲玲.巧设“思维问题”,让学生“突出数学重围”——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提问技巧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3(23):53.